劉云
一、教育本質的爭論所反映出的核心問題
本質是指事物最普遍、最穩定的區別于他物的特有屬性。《教育大辭典》指出,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有其自身固有的規定性,教育的本質特征乃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培養人的活動[1]。但對于教育的本質一直存在爭論,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的現代化、質量、公平、民主等問題又為這種爭論賦予了許多新的內容。但無論教育的本質之爭為何,都始終離不開社會發展、人的發展這一永恒主題。教育促進社會發展要通過“培養人”這一本質功能來實現,而培養人的根本出發點是要關注人的存在。
在科學主義盛行的當下,教育對人的關注更加富于理想,同時也越發現實,主要源于教育是要“育人”還是“育才”所面臨的目標價值考量。價值體現著主、客體間需要與滿足的一種關系范疇,人是認識價值的主體,與之相對的物質與精神世界都是價值的客體,而客體之于人的價值取決于人對客體作出的判斷、選擇、揚棄和完善的過程。可見,價值的世界是“人化”與“為人”的世界,教育就是已然價值化的科學與知識在人身上顯現的過程。作為一種關涉整個人類社會的活動,教育從其產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價值的屬性,任何教育的理論、模式與實踐都涉及復雜多樣的價值關系,這使人們可以在宏觀層面的價值觀念支配下對教育作出價值取向的選擇。可見,價值教育是對“教育培養什么人”這一教育哲學核心問題的直觀寫照。
二、現代境遇下生存價值的教育之需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受物化價值觀裹挾而出現了異化現象。異化是客體對主體的凌駕,當代教育異化,就是人的物質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成為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教育僅發展人某一方面的才能,與“培養完整、和諧發展的人”這一教育本質產生了偏離,導致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人們極端地詬病卻又賦予著美好的寄望。但幸運的是,人類善于反思,在科技越發理性化與精細化的時代,不斷追問和思索教育如何讓受教育者重返美好生活之本,并找到切合時代的價值需求。
本質上,價值論能夠幫助人們形成一套生活所賴以為繼的正與誤、善與惡的判斷體系,并給予人們孜孜不倦地探究美的原動力。價值教育的哲學觀和思想模式是幫助人類進行教育實踐活動的根本,從內涵上看,價值教育不能被簡單地等同于“道德教育”或“價值觀教育”,價值教育是完整教育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既區別但又滲透于科學教育、知識教育、職業教育等教育形式中[2]。因此,價值教育既是一個多層次、多類型的教育體系,還給予了教育一種內在的精神依據以促使教育在知識上追求至真、道德上追求至善、藝術上追求至美,最終提高人的修養,使人把知識與智慧運用于管理好自我、家庭、生活與工作,為社會的進步,為國家的發展而盡己之責,以實現“人之為人”這一教育目標的本真。
三、生存價值的教育向度
將幸福生活等同于物化之需忽略了人的精神需求。一個真正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文明,應該把培養“崇尚人的身體、心靈、精神、靈魂的整合;情意、靈性、靈感、直覺的激發;想象力、創造力、多元綜合理智的開發;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3]作為教育引領個體實現完人成長的一種共識。
靈動而自由的個體成長需要變革教育的單向度模式。教育要凸顯真、善、美的價值,就必須建立體現民主平等和相互信任的人本教育觀,以易于“人與人的主體間靈與肉的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生長,并啟迪其自由天性”[4]。教育只有以充滿人文關懷的對受教育者的關注,才能形成觀念的共識,引導和幫助受教育者自覺地成長與成才。
消費時代的價值虛無需要正確的消費觀教育的引領。虛無是精神生活物化遮蔽了人性的結果,會導致對“人”的漠視。因此,通過教育幫助學生確立與現代人生活相適應的價值秩序,克服價值虛無主義對現代人生命的侵襲,用正確的消費觀重塑人們心中對生活的目的、意義、價值和態度的理解,就需要教育能真正在“以人為本”的意義觀照下對價值精神進行重構和詮釋。
人生觀教育需要符合時代要求的理想信念。導致人生觀教育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者想要傳遞的理想信念過于空洞或高大,不利于個體形成恰當的價值情感、態度和行為方式。教育者應時刻意識到,人生觀教育可以是神圣崇高的,但要以其實現的可能性為前提;同時,還需要用適當的挫折教育,培養學生敢于面對、勇于挑戰的信念,使他們既能努力跨越坎坷,也能坦然接受磨練,這才是個體得以更好地適應與參與現實存在的真實保障。
在道德教育方面,忽視教育理念、居高臨下的說教,會使學生難以產生思想共鳴。道德教育不僅應該能夠解決“如何”這種問題,也應該能讓受教育者對“為何”這種具有價值含義的問題越來越清楚。進入高度開放的社會環境,多元的文化與價值觀更需要人們相互理解,否則就會產生相互對抗,這也體現出道德教育最需變革的向度。
現代社會也需要系統而全面地強化危機教育。現代意義上的風險源于人類的知識往往會超出人們的預測與控制能力而具有更多不確定性,這種風險伴隨著人類的決策與行為產生,并融入人類社會生活的常態,使人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面臨各種潛在的危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由潛在風險引發的危機可以是心理的、生理的、家庭的或社會的,而為了培養學生對危機的防范力與承受力,則有必要加強危機教育體系的建構。
綜上所述,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還須幫助學生形成與時代適應的價值觀,以此正視現實的人生,學會生存,趨美向善,并坦然應對各種挑戰與挫折。因此,正確的價值教育,既是時代賦予教育的使命與職責,也是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良心考量。
參考文獻
[1]顧明遠等.教育大辭典(增訂合卷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83.
[2]石中英.價值教育的時代使命[J].中國民族教育,2009(1).
[3]楊亞輝.全人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一種視角[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
[4]趙汀陽.論可能生活:一種關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