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翌珍
棉花是威縣的支柱產業,但近年早衰、枯死更象時有發生。嚴重年份全縣發生面積高達10多萬畝。每畝減產籽棉50公斤以上,棉纖維成熟度差、絨短、拉力小,品質嚴重變劣,平均每畝損失200多元。通過調查發現,棉花早衰枯死有以下原因:
1 地力不足
棉花生長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氮、磷、鉀、錳、鉬、鋅、鈣等多種營養元素,棉花連年高產,必然使土壤中的這些養分大量消耗,要繼續豐收高產,就要進行全面補充。農家肥、有機肥是最不早不晚的多元肥,被譽為“全肥”、“長效肥”。目前市場的化肥品種單一,只是二銨、尿素、氯化鉀,這遠遠不及棉花生產所需要的全肥。年復一年,土壤中部分營養元素嚴重缺乏,養分失衡,限制養分的有效利用,表現肥力不足,造成棉花早衰與枯死。
2 干旱
棉花生長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營養元素,但是這些營養物質必須溶解于水才能被吸收。然而對于我們威縣自然降雨一般偏少,若地下水灌溉不及時,土壤含水量降到臨界線下,棉花自身代謝功能就要衰竭,從而加速棉花早衰。
3 播種過早
目前我縣推廣的棉花品種生育期在130天以內。農民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播種越來越早,有的提前到3月底4月初,早播種早出苗,生育期提前,在自身營養生長的架子沒有打好的6月底7月初,開始大量開花座桃,伏前桃達到6-8年。過早的結桃,使棉花制造的有機物過多的向生殖器官輸送,營養器官生長受到嚴重影響,豐產架子難以形成,到8月以后,光合作用不足,制造的養分不能滿足棉桃生長的需要,棉花就要早衰。提前播種,過早衰竭,推動了立秋-霜降這段棉花長鈴吐絮的大好時光。
4 不破膜
種棉花蓋地膜,能增溫保墑,對保苗抗旱十分有利。但是也不能忽視蓋地膜的負面作用。蓋地膜,表土層濕度、濕度適宜,棉花根大部分扎在這里,30厘米以下的深層處扎根很少,地膜棉6月份要破膜,本是常識,農民就是不做,地膜一直蓋到拔棉柴,受害非淺。
5 一次中耕過深
棉花生長前期,往往一次中耕過深,傷根太多,再生補充不上,再加上后期再生能力變弱,沒有強大的根系就無法吸收充足的養分和水。
6 久旱高溫下,大水漫灌
久旱之后棉花根系抗逆能力降低。在高溫之下,突然大水溫灌,土壤濕度突然下降很多,棉花很難適應,而且大水排出土壤中的空氣,使根在缺氧中呼吸,產生有毒物質傷害自身。本已受到傷害的棉花在高溫下蒸發量大,失水嚴重,就會造成大面積突然死亡。
7 整枝過重
棉花必須有一定的營養器官進行光合作用造成有機物才能保證棉桃正常生長,實踐證明2.5-3個葉才能俁住一個桃子。有的農民卻的錯誤的認為瘋杈(即營養枝)越少,葉子越少,桃子就越多越大,于是天天在地里整枝打杈,把棉花打扮的干凈利落,只在果枝上剩下幾片大葉子。殊不知中下部的葉子已到了生長的中后期,光合能力逐漸降低,制造的養分逐漸減少。因此加重了上部葉片養分和輸送的負擔,促進了早衰。
造成棉花枯列的原因大部分是人為的,是違背科學的嚴重后果。我們不能不提醒,要想棉花不早衰,就必須轉變現在種棉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必須實行科學的植棉方法:
有機肥不僅可提供各種養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因此有農家肥漚制特別是秸桿還田工作一定要起社會重視,使人們從土壤中攝取的物質還給土壤,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一個基礎條件。在使用化肥時要注意各主要營養元素的合理搭配,實現平衡施肥,防止經葉莖枯病發生。初花期及時澆水施肥,一物播種到花蕾期,地膜覆蓋棉田,基本能滿足水分需要,進入初花期若此時仍沒有透雨應澆水施肥,促進棉花豐產架子形成。7月中上旬,若陰雨低溫天氣持續,可噴施殺菌劑,防治角斑病等葉病。8月下旬,加強葉面、、噴肥,維持有效光和效能。應用生育期130天左右,耐黃抗枯品種,不要采用較早熟品種,生育期較短的品種,早熟性、結鈴性一般較好,但一般營養生長相對較弱,易早衰。
我縣棉花面積較大,大面積輪用倒茬不實際,每戶可根據自己茬口安排適當倒茬,以減輕黃枯萎病危害。總之,一定要用科學的態度種植棉花,避免生產上的盲目性、隨意性,只要遵循以上種植要點,除遇特殊自然災害,一般能控制早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