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先
近些年來,玉米的市場行情持續樂觀,隨著農民的豐收。全國玉米的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大,針對這一趨勢,逐漸發現了由于連續種植、玉米種植氣候、玉米品種的混雜等因素的影響,種植的玉米陸續出現了不同癥狀、不同程度的病蟲害,在這些玉米病癥中,玉米大斑病就是其中之一,也是較為嚴重的病癥,嚴重影響了玉米的產量與質量,也影響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在玉米的各個種植階段,玉米大斑病都可能出現,這一病癥對各個階段的玉米都造成了不同的傷害,在這種現象逐漸嚴峻的情況下,為了提升玉米的生產品質,文章進一步分析了玉米出現大斑病的原因,并且通過分析和探討得出了一系列的綜合防治措施,通過這些舉措來達到降低玉米大斑病出現的可能性,從而進一步利用科學技術來提高玉米的產量與質量。
1 玉米大斑病發生的影響因素
1.1初始病原微生物
現階段在農作物上出現的玉米大斑病是一種嚴重損害作物本身的流行性病害,這對玉米的生產發育有著極大的危害,引起這種玉米大斑病的因素有許多種,這些影響會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程度上癮想玉米大斑病的發生。農民會在玉米成熟收割后將廢棄的玉米秸稈或者秸稈的根莖茬和病殘葉留在田地中,這種做法會為田地帶來相當大的負擔,在田地中就會留下很多病殘株,病原微生物就會潛伏在病殘株上越冬,這種情況給玉米大斑病的發生提供可充足的菌源。在玉米作物的生產發育中,分生孢子因為受到天氣情況的影響會隨著空奇散播到玉米葉子上,從而對玉米作物造成了侵染現象,繼而出現玉米大斑病。
1.2玉米的品種
不同的玉米品種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玉米大斑病菌的能力有所不同,在農村,許多農民在挑選品種時經常會忽略對玉米種類選擇的重要性,在知識缺乏的情況下,農民往往選擇了易感病毒的品種。在玉米輪作的種植方式下,玉米作物對大斑病菌的抗性會醉著數量與質量的兩種遺傳方式而增強,所以,在選擇玉米品種時,要注意合理性,并且盡量選擇對大斑病菌的抗性較好的玉米品種。
1.3玉米的培植方式
在種植過程中,對玉米作物的培植方式的不同也會影響大斑病菌的入侵感染的程度,現階段普遍的種植大都呈現玉米種植間隔過密,玉米植株間的相互遮陰,玉米作物間不通風無日照,濕度較大的情況,這種情況極易引起玉米大斑病的發生。通過長期的田地種植經驗,采用輪作的種植方式要由于連作玉米植株的方式,在肥沃的提地上種植并且合理密植才能夠促進玉米的正常生長發育。
2 玉米大斑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2.1盡快減少相應的菌源
產生玉米大斑病的原因是由于玉米出現了大斑菌,大斑菌的結構是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兩種形式依附于病株殘體上越冬,在下一年的時候作為初始侵染病源對作物玉米的生產生長造成極大的損害,為了在一定程度上防預治療玉米大斑病,農民在對玉米進行收割后要及時徹底的清楚田地間的病株殘體,通過將其燒毀或者深度鏟除的方式將殘體埋進土中,這樣可以使病株殘體加速分解達到防御的目的,在農村,農民經常把收割玉米剩下的玉米秸稈當作肥料時需要配以高溫發酵的方式來除去病菌,在把收割后的玉米秸稈作為燃料使用之前,要做的關鍵一步是應當在播種前燒凈秸稈,這樣才能在玉米作物種植時避免因病株殘體帶來的大量病菌而引起玉米大斑病。除此之外,玉米采用的種植方式是大面積輪作,它是減少病菌產生的一種主要方式,通過大面積輪作的方式可以極大程度上減少病菌的積累量,從而高效促進玉米作物的正常生產發育。
2.2加大對玉米的栽培管理力度
在種植的過程中要想方設法加大對玉米的栽培管理力度,通過監測天氣及時躲避陰雨氣候可以降低或者防止病原的傳播,這對玉米的正常生產生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2.3及時對玉米大斑病做出檢測報告
通過監測和分析玉米大斑病的發生情況,可以有效的研究玉米大斑病的發病原因與相應的發病癥狀,從而研究防預和控制大斑病的更有效果的途徑,同時對玉米植株進行生長情況的監測,及時做出報告匯總分析,用科學的方法來制定解決大斑病的預防和治療的方案,將玉米大斑病的預防和治療落實到現實生產生活中。
3 結語
作為糧食大國,玉米是我國乃至世界的重要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種植中產量一直排在前列,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國糧食產量也在不斷增加,但是存在的玉米大斑病仍然危害著糧食質量與產量,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下,要對玉米大斑病的影響因素進項詳細的分析與探討,并開展相應的學術討論,用積極的態度去探討分析解決玉米大斑病的有效綜合防治措施,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防治方案,從而提高我國玉米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進一步促進我國的農業發展,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
參考文獻:
[1]楊靜,李敬巖,周信群,邢美娜,劉時靜.遼西北玉米大斑病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3(01):130-134.
[2]郭書臣,王亞南,王紹林,岳瑾,馬永軍.延慶縣玉米大斑病重發原因與綜合防治措施 [J].北京農業,2014(33):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