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陳樹隆、楊敬農曾三次搭檔,合作頗為順利。以兩人的聰明,對彼此的違紀行為不會全然不知,卻選擇了沉默乃至縱容。或許,心中盤算的是誰也別擋誰發財的道。

2016年11月8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消息:安徽省副省長陳樹隆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一個多月后的12月30日,楊敬農也步其后塵。
陳樹隆與楊敬農同為安徽本土官員,兩人從政履歷的第一次交集出現在2006年。是年,陳樹隆由蕪湖市常務副市長晉升市長,楊敬農由省商務廳空降蕪湖,接棒陳樹隆任市委常委、副市長。擔任蕪湖市政府的正、副職,兩人開啟了第一次搭檔。
2008年,伴隨二人的同時進步,搭檔關系也更上層樓。當年夏天,陳樹隆出任蕪湖市委書記,楊敬農由常務副市長晉升市長,成為這個安徽經濟大市的正、副班長。
此后數年,經歷宦海沉浮,兩人終于在2016年初再聚首,而且又是一次各進一步的相見歡。2016年2月,陳樹隆接棒前任,擔任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次月,楊敬農由亳州市委書記調任省政府秘書長。
然而這次共事僅持續了8個月,這對老搭檔就變成了難兄難弟。
資本大佬入官場
2008年,剛進入不惑之年的中國資本市場大佬,涌金系掌門人魏東從他在北京紫金宛9樓的家中一躍而下,結束生命。
由于魏東的江湖地位,他的追悼會冠蓋云集,中國資本市場的各路豪強悉數到場。在堆積如山的資本大佬的花圈中,有一個花圈上署著時任安徽省蕪湖市市長陳樹隆的名字,這多少有些違和感。正是這背后,折射出陳樹隆與普通官員迥異的仕途經歷。
生于1962年的陳樹隆,1980年代畢業于安徽財貿學校,留校擔任了2年教師后進入安徽省財政廳。5年后,1994年,又出任安徽省財政證券公司總經理,由此開始了8年的紅頂商人生涯。
陳樹隆殺入資本江湖時,正是中國資本市場初創的草莽時代。在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一代操盤手的各種名單中,陳樹隆也赫然在列。當然,與這些江湖大佬不同,從安徽信托、安泰期貨到國元證券,陳樹隆始終是國企的一把手。在企業董事長的頭銜后,還會注明行政級別。因此,在江湖英雄榜之外,陳樹隆還獲得了更為正式的殊榮——安徽金融探索的核心人物。
與同時代的資本拓荒者類似,陳樹隆經歷了無數場腥風血雨。在轟動江湖的“327國債事件”中,陳樹隆也是主力戰將之一。在那場影響中國資本市場走向的驚天大戰中,陳樹隆領銜的安徽財政證券公司,也是多方中的一員。
“327國債事件”中許多人物日后的命運令人唏噓。曾聯手奮戰的劉漢與袁寶璟反目成仇,最終雙雙伏法;曾互為對手的管金生與周正毅,多年后竟被關押進同一所監獄。唯獨陳樹隆似乎成為例外,走上了一條商而優則仕的道路。一手創建了安徽最大的本土證券企業國元證券后,陳樹隆步入政壇,在合肥市副市長任上短暫過渡后,他調往蕪湖,歷任市委常委、副市長、市長、市委書記,49歲時躋身安徽省委常委行列。
正因為這份特殊的經歷,許多資本圈的老朋友對陳樹隆的落馬表示出驚訝。主動拋棄資本大佬的身份,證明他并不是一個愛財之人,最后怎么還是栽在錢上?
復旦才子下江南

陳樹隆在蕪湖的8年時光中,楊敬農無疑是他最重要的搭檔。從市政府到市委,兩人搭檔共事5年多。
1982年9月,年僅16歲的楊敬農考入復旦大學管理科學系,畢業后進入安徽省外經貿委貿管處任科員。進入安徽省外經貿系統后,楊敬農從科員做起,后擔任安徽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省商務廳副廳長等職,用17年時間完成了從副科級到副廳級的逐級升遷。2006年,40歲的楊敬農離開省商務廳,出任蕪湖市委常委、副市長,成為時任蕪湖市長陳樹隆的副手。
在官場中,名為搭檔,實為對手的例子不少,但陳樹隆與楊敬農在蕪湖共事時,相處還算融洽。一名當地人士介紹,楊敬農把自己的姿態放得較低,很多事還會投陳所好。
2009年,蕪湖舉辦了復旦大學世界校友聯誼會,外界一度認為,促成此事的是時任市長楊敬農。據當地官員介紹,對這場聯誼會,陳樹隆實則更上心。陳樹隆在商界擁有綿密的關系網,但政界的人脈還不深,他希望通過校友會等方式,結識更多人士。出身復旦的楊敬農,恰好可以為陳樹隆張羅。
對于陳樹隆與楊敬農的能力,下屬頗為認可。一名蕪湖官員說,陳樹隆有魄力,楊敬農有才情,兩人搭檔期間,算得上蕪湖發展較快的階段。陳樹隆對于舊城改造很上心,在他任內蕪湖發生多起強拆事件。陳樹隆在現場辦公時,曾當眾對分管城建的副市長洪建平說:“只要不死人,你用什么方法我不管。”
陳樹隆的強勢作風,在市中心的強拆事件中顯露無疑。
當官發財兩條道
2011年,陳樹隆晉升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對于空出的市委書記一職,楊敬農展現出很強的企圖心。
據知情人士透露,陳、楊搭檔還算順利,陳離任前的確有意提攜楊接班,還向省委正式推薦。但省委高層有人提出,蕪湖是經濟大市,此前多任書記直升副省,空缺又都由市長接班,這樣容易形成山頭主義。最終,其他人選出任蕪湖一把手。自此以后,連續兩任蕪湖市委書記均由外地空降。
面對這樣的變故,楊敬農有些心灰意冷。尤其兩年后,他由蕪湖市長調任亳州市委書記,更被視為走了彎路。
正是在這段仕途遲滯時期,楊敬農的工作狀態起了變化。向來被認為是工作狂,且很清高的楊敬農,與蕪湖一些房地產商關系密切起來。楊敬農調任亳州后,某些蕪湖的開發商也伴隨他遠征中原,在亳州跑馬圈地。
一名安徽退休廳級官員透露,楊敬農落馬的原因,主要是在土地出讓過程中與企業存在利益關系。2016年初,曾長期分管蕪湖城建工作的副市長洪建平落馬,牽連出楊敬農。
在查處蕪湖城建腐敗過程中,洪建平第一個被揪出,隨后牽扯出楊敬農,但這一切,似乎與陳樹隆并無關系。
在蕪湖乃至安徽官場,陳樹隆有“不愛錢”的名聲。陳樹隆曾在蕪湖的干部大會上說:“誰也不要琢磨給我送錢。我在資本市場,點一下鼠標就幾千萬。想要錢,就不來當這個官了。”的確,當年在資本市場大殺四方的江湖大佬,如果因為染指工程建設而翻船,實在是件跌份的事。
不過事實證明,陳樹隆的“不愛錢”或許并不是全部真相。一名安徽退休廳級官員介紹,陳樹隆的問題線索也發生在蕪湖,性質卻比楊敬農、洪建平更惡劣。陳樹隆沒有在土地生意上動歪腦筋,卻把手伸向了自己熟悉的資本領域。陳樹隆利用職權,挪用了大筆公共資金。據傳,這些資金透過各種管道,出借給陳樹隆的商界老友。老朋友們利用挪用的資金在資本市場興風作浪,有所斬獲時也不忘與陳樹隆分享。
在一起搭班子,除了相互配合,更有彼此監督的責任。這一點,在陳樹隆與楊敬農身上完全得不到體現。以兩人的聰明,對彼此的違紀行為想必不會全然不知,卻選擇了沉默乃至縱容。或許,各有各的發財門道,心中盤算的是誰也別擋誰的道。
陳樹隆落馬后,許多合肥乃至上海的資本界人士都為其惋惜。在他們看來,陳樹隆是個人物,當年與諸多資本大鱷過招不落下風。“他一門心思經商,早就是大佬級人物。可他又惦記著當官,并沒能把持住自己。殊不知,當官發財兩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