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余勁
海灣戰爭的刺激是促使中國加快研制自主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導火索,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GPS系統的大面積擴展對國家軍事安全和國家軟實力安全帶來的威脅。

年初,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主辦的第二屆北斗民用推進會在北京舉行。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主任付勇接受采訪時表示,北斗系統投入應用以來,一直保持穩定運行,始終處于良好工作狀態。截至目前,北斗民用用戶已達到千萬級。
北斗全球系統預計將于2018年率先覆蓋“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基礎服務;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具備覆蓋全球的服務能力。
因GPS刺激而生的北斗系統
北斗系統的開發,和美國的GPS系統有一些淵源。
自美國國防部在20世紀70年代主導開發了全球定位系統(GPS)以來,GPS已經經過了數代的發展,并在全球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GPS系統最初開發的目的完全是為美國軍方服務的,后來發現這一系統在民用領域也蘊含著巨大的潛力。1996年,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宣布將GPS系統免費向全球開放,GPS系統很快在許多民用領域得到應用,而且帶動了一個龐大的民用產業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讓中國意識到了GPS系統的巨大威力。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各個地區進行了高密度的空襲,GPS攻擊部隊提供了極為精確的導航,尤其是為美軍“戰斧”巡航導彈的精確打擊立下了汗馬功勞,讓這一型導彈名聲大噪;GPS也提高了美軍如F-117隱身戰斗機、F-16戰斗機的攻擊精度,為美軍地面行動清除了不少障礙。
在海灣戰爭的刺激下,中國開始加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研制。1994年,北斗系統正式開始研制,2000年發射了兩顆靜止軌道衛星,實現了區域性的導航功能。2003年又發射了一顆備份衛星,完成了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的組建,標志著中國已經自主建立了完善的衛星導航系統,以及北斗導航試驗系統工作的完成。至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國家。
此后,中國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制定了“三步走”發展規劃。根據這一規劃,2004年中國啟動了北斗二號系統的建設,2007年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進行試驗,2009年后又陸續發射衛星,到2011年正式為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服務,2012年完成了對亞太大部分地區的覆蓋,開始正式提供衛星導航服務。
北斗系統自投入使用以來,累計提供有源定位服務12億次,短信服務61億次,雙向授時服務9000余萬次。至2016年為止,北斗系統全年用戶量及服務量均增加明顯,全年入網注冊用戶量逾7萬,有源定位服務2.5億次,短信服務30.8億次,雙向授時服務833萬次。
海灣戰爭的刺激是促使中國加快研制自主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導火索,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GPS系統的大面積擴展對國家軍事安全和國家軟實力安全帶來的威脅。
“戰力倍增器”:中國軍隊呼喚北斗全球系統
隨著GPS系統在全球的擴展,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對此產生了憂慮:GPS系統由美國開發并由其控制,因此擁有控制GPS信號強度、精度,以及徹底關閉GPS服務的權利。因此,如果使用美國的GPS系統進行作戰,可能會產生如相關戰區GPS信號被關閉、GPS衛星向接收機發送欺騙信號等問題,從而導致自身“受制于人”的局面。
在北斗導航系統尚未成型的時代,中國人民解放軍便吃過GPS系統的虧。1996年臺海危機時,解放軍展開一次大規模軍演,向臺灣附近的東海海域發射了3枚警告性質的導彈。發射的第一枚導彈準確命中目標,然而,接著發射的第二枚和第三枚導彈突然無法追蹤,最終致使導彈大大偏離了原定的落點范圍。事后的軍事分析表明這兩次發射失敗,可能是由GPS信號突然中斷造成的。
在可見的將來,北斗全球系統的建成在軍事上將使解放軍擺脫對美國GPS系統的依賴,北斗系統將滲透到解放軍各軍兵種當中,大幅度提高解放軍應對現代化條件下高技術戰爭的能力。例如,2012年12月31日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曾認為,北斗系統使中國陸軍具備了在任何地域展開聯合作戰的能力,讓中國空軍擁有了準確到達精確空襲的能力,為中國海軍走向遠洋海軍并實現全球部署提供了保障,也讓二炮(即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初步具備“反介入/區域拒止”威懾能力。
GPS的民碼與軍碼

在信號方面,GPS系統存在民碼和軍碼兩套系統,軍碼的定位精度比民碼要高,且軍碼部分另外使用加密系統、難以破譯,而1996年克林頓宣布開放的僅僅是民碼部分。即便是美國在2000年不對民碼施加S/A干擾,民碼的定位精度還是比軍碼要差,這讓美國及其盟國以外的國家只能使用GPS民碼作為武器裝備的導引手段,這在現代高技術條件下運用精確打擊要素的高科技武器系統當中是非常致命的。
相比GPS系統,未來作為北斗系統編碼的信號源的北斗衛星數量將高達37顆,包括27顆中軌道衛星、5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5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這比GPS系統多出了13顆衛星。這也就意味著北斗系統將如GPS系統一樣無縫覆蓋地球表面,而且在地球上同一地點所能夠連接到的衛星數量會比GPS系統更多,解碼后獲得的位置數據也更精確。《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白皮書介紹了北斗系統民用定位編碼的數據:目前正在運行中的“北斗”區域導航系統,在中國及周邊地區的基本服務性能可達到位置精度平面10米、高程10米;測速精度每秒0.2米;授時精度單向50納秒。
中國的北斗系統也開發了民碼和軍碼兩個部分,而僅從上述北斗的民碼的精度數據來看,顯然比GPS系統民碼約100米的定位精度要高得多;那么可以推測解放軍使用的北斗軍用編碼將會比上述數據更精確。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因軍用編碼在一定時間內就會變換其算法,軍碼系統極難被破解,這也就確保了北斗系統的軍用編碼的安全性。對于解放軍來說,最為重要、更為精確的軍碼部分將滲透到各型武器裝備當中,大幅度提高中國武器裝備的精確打擊能力。例如,中國自主研發的精確制導炸彈將從原先依賴美國GPS系統的窘境中走出來,運用北斗系統的引導,實現更加精確的打擊;中國的彈道導彈系統也將擁有更高的打擊精度。
北斗全球系統擁有成為一個全球性保密通信網絡的潛力。北斗系統具有美國GPS系統所不具備的雙向短報文功能,用戶可以一次傳送40-60個漢字的短報文信息。這在軍事領域具有重要作用。軍隊的指揮機關可以利用這一功能向下轄部隊發布命令,作戰部隊也可以通過北斗系統實時向指揮機關報告戰場情況,為指揮機關的戰略、戰術決策提供依據。北斗全球系統一旦建成,以北斗系統進行通信聯絡將有效提高中國軍隊軍事通訊的保密程度和通訊效率,對于快速建立戰場態勢感知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全球性作戰通訊也具有重大作用。
毫無疑問,未來中國北斗全球系統的投入使用將會成為中國軍隊的“戰力倍增器”。
(何風薦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