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智
近來,一款名為“藍鯨”的自殺游戲,因煽動俄羅斯多名青少年自殺而引起世人的關注。這是一款怎樣的游戲,為何能讓花季少女毫不猶豫地放棄生命?它的背后有誰在操縱,這樣做的目的何在?
“藍鯨”唆使多位少女自殺
近段時間以來,俄羅斯發生了多起花季少女自殺事件。

據該國《西伯利亞時報》報道,2月26日,在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的烏斯季伊利姆斯克,兩名女孩——15歲的尤利婭·康斯坦丁諾娃和她16歲的朋友維羅妮卡·沃爾科娃,從14層樓的樓頂上一躍而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兩名在事發現場錄制“死亡視頻”的十多歲男孩被警方逮捕。在這起慘劇發生之前和之后一天,俄羅斯其他地方也有類似事件發生。
接二連三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引起了刑事案件偵查機關、由總統直接管轄的俄羅斯聯邦偵查委員會的關注。在烏斯季伊利姆斯克,調查人員檢查了兩名女孩的墜樓現場和她們的家,并詢問了她們的親友,希望找出自殺動機。調查人員透露,他們“尤其把注意力放在少女們通過社交網絡與外界的接觸上”。
結果發現,尤利婭曾在社交媒體Vkontakte(在俄羅斯及東歐非常流行)的個人頁面上發布了一條內容為“終結”的狀態。此前,她還發布了一張藍鯨的圖片。她的朋友維羅妮卡也在其Vkontakte個人頁面上寫道:“感覺陷入了迷失……終結。”她還經常在網上發布消極的內容,比如,“你有沒有覺得自己越來越沒用?”或者“我就是一個幽靈”。
調查人員循著這一線索繼續挖掘,發現兩名女孩都玩過一款名為“藍鯨”的自殺游戲。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所有玩這款游戲的人都需要按照指示完成各項任務,而參與游戲的第50天就是“終結”之日,他們要迎來自己的死亡,方式有多種,包括跳樓、臥軌、上吊等。
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警方調查了3起通過社交媒體煽動在校青少年自殺的案件,打算自殺的所有少女均被救下。當地一所學校的校長告訴調查人員,他曾接到過匿名電話,稱一名女學生加入了一個“死亡組織”,打算自殺。警方很快找到了這名女孩,據她稱,自己在Vkontakte上加入了一個游戲后,被名為“死亡組織”的所謂管理員分派“任務”——在手上刺字、尋找較高的建筑物從上面跳下。她拒絕領受這些“任務”,但其他人似乎服從了管理員的要求。
英國《地鐵報》稱,結合對自殺者的Vkontakte、Instagram、臉譜等社交媒體個人頁面的調查,以及各地反映上來的情況,警方得出結論:有神秘組織在社交媒體上通過自殺游戲“藍鯨”,煽動青少年自殺。藍鯨這種會采取集體自殺行為的哺乳動物,便是這款游戲的標志物。
玩家每天都要完成變態“任務”
“在俄語里,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幾乎都是以字母C打頭,比如說性、星期六、家庭、自殺,還有‘藍鯨……”這是自由歐洲電臺記者從“死亡組織”的管理員那里聽到的說法。最近,該電臺記者利用虛假資料,在Vkontakte上注冊了賬號,以15歲女孩的身份與“死亡組織”的管理員對話,從而弄明白了這一游戲的運作內幕。
記者了解到,參與“藍鯨”游戲后,玩家每天都要完成管理員派送的“任務”,并拍照發給對方。游戲的最后就是死亡,即自殺。管理員稱,如果想中途退出,“我有你所有的資料,他們會找上你”。
管理員給記者的第一個“任務”是要“她”在手臂上刺出“F58”的圖案,記者用Photoshop軟件合成了一張圖片傳給他,但對方沒有回應。
大約一個星期后,記者設法聯系上十多個現任和前任玩家以及幾個管理員。“我是你個人專屬的‘鯨魚。”另一個管理員給“她”發信息稱,這個游戲包含了分攤至50天的50個任務。“我將協助你完成整個游戲。最后一天游戲結束,如果你死了,你就贏了;如果你沒死,我們就會幫助你(去死)。你準備好了嗎?”

然后管理員表示,會在早上4點20送出第一個“任務”,但到了那時,管理員的賬號已經被封了。
根據記者的調查,管理員派送的“任務”多種多樣,但無一不是變態、血腥并帶有自殘性質的,如用刀在自己手臂上刺藍鯨圖案、早晨4點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片……管理員用青少年熟悉的語言和文化對他們進行洗腦,如稱呼女的為“肥婆”,男的為“屌絲”;并向他們暗示 “這個世界不適合我們”,或展示一張幾名青少年站在屋頂的圖片,上面寫有“我們是死亡一代的孩子”……從而讓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從心理上否定自己、自暴自棄,最終自殺。
俄聯邦偵查委員會的發言人斯維特蘭娜·彼得連科在接受俄塔社的采訪時說,“藍鯨”游戲是在Vkontakte上被發現的,但很難確切地說它是從何時何地開始出現在網絡上的。“焦點新聞外的俄羅斯”網站則報道稱,2013年12月至2016年5月,不法分子在Vkontakte上建了8個群,宣傳自殺行為,煽動未成年人輕生。
俄羅斯《新報》稱,俄羅斯公共互聯網技術中心追蹤到,僅在今年1月20日一天,就有4000多名用戶在Vkontakte上使用與“藍鯨”游戲相關的其他標簽建群,如“深海鯨群”、“F58”、“靜謐的房間”,以及“4點20叫醒我”等等。每個群的背后,又有著成千上萬,乃至數十萬的用戶。
非但如此,這股自殺潮還藉由網絡,從俄羅斯傳播到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烏克蘭、阿塞拜疆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前蘇聯國家。
游戲背后是對金錢的貪婪
很多青少年參與“藍鯨”游戲后想中途退出,結果被管理員威脅“你無處可藏”、“你媽媽明天走不到公交站”。他們誤以為管理員能通過IP地址鎖定自己的地理坐標,因此不得不繼續玩下去。英國《每日鏡報》稱,沒有證據顯示有人在現實中因未將游戲繼續下去而遭報復,但來自管理員的威脅仍使很多孩子硬著頭皮走上了絕路。
更加令人揪心的是,一些自殺事件還被拍成視頻,發布到Vkontakte上。死者遺體的照片、沾滿血跡和腦漿的衣物,甚至死前的聊天記錄都在Vkontakte的一些特殊群里有著極高的地下交易需求。自由歐洲電臺的記者還發現,如果想成為“藍鯨”游戲的管理者,只需繳納60歐元即可。這也說明,一例例青少年自殺事件的背后,是不法分子對金錢的貪婪。
根據《新報》的調查,2015年11月到2016年4月,俄境內共有130起未成年人自殺事件,其中大多數被認為與“藍鯨”有關。
來自俄羅斯政府的信息顯示,去年該國共有720名未成年人自殺。這其中,愛的缺失、家庭問題及心理問題是釀成悲劇的主因。發展機會的缺乏、酗酒及吸毒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只有0.6%的案例與網絡教唆有關。但眼下,網絡教唆導致的自殺,已愈發引起俄羅斯政府的重視。
2016年11月14日,警方在莫斯科郊區逮捕了21歲的菲利普·布德金,他被指控組建了8個“死亡組織”的虛擬群。當時還有另外10人在俄羅斯其他地方被捕,不過這10人在以“目擊者”身份被訊問后,又被警方釋放了。
目前看來,逮捕布德金并沒起多大作用,俄羅斯青少年還在不斷地完成游戲“任務”,不斷獻出寶貴的生命。
俄羅斯《商業日報》報道,非政府組織“俄聯邦社會院”2月16日舉行的聽證會,討論了對利用網絡教唆自殺的行為進行立法并嚴懲等事項。會上有人表示,“藍鯨”游戲是“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精心策劃的“一場針對至少200萬年輕人的攻勢”。
在俄羅斯心理問題專家米哈伊爾·哈西米斯基看來,對于網上宣揚的“自殺浪漫”、“自殺不可怕”等言論,社會有責任和義務通過公益廣告、文學作品和影視劇等多種形式加以批駁。俄羅斯總統兒童權益全權代表安娜·庫茲涅佐娃在接受《觀點報》的采訪時則表示,未成年人迷戀自殺游戲與學校和家庭心理教育的缺失有關。
(張麗薦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