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家庭教育之優劣,不該只考量孩子與重要他人的關系,不該只看孩子的學歷、家產、職務、官階等方面的成功,而是應該更多地關注家庭教育的產品或結果,即孩子本身,看其內心有無幸福感,成家立業后有無成就感。
之所以用看似虛無的感覺來衡量家庭教育,而非物質財富的多寡、社會地位的高低,是因為這兩種感覺直接反映出一個家庭的傳統與父母的教育理念,其與孩子的內心直接相關,關系到孩子能否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相處,能否循著積極的方向快樂成長,能否感覺到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也最終決定著孩子事業所能達到的高度以及對社會所作的貢獻。
這兩種感覺就像人生的坐標,出生后的孩子就像站在原點上,幸福感就是貫穿一生的X軸,成就感就是象征人生高度的Y軸。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如果精神層面的需求得到很好滿足,那么更容易釋放潛能,發揮自己所長,做自己愛做、善做之事。如果心中葆有成就感,就會對所做之事投入更大的熱情、更多的精力,事業無疑進入一種良性循環,孩子也終將自己標注在人生坐標系中最理想、最輝煌的點上,達到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最高一級。
而且,孩子的內心感受反映其對自我的接納與人格的完善。從這種角度看,為人父母者固然要關心孩子與他人的關系,但還應更進一步,多關注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幸福感,在成長中是否有成就感、價值感。當孩子懷著甜甜的夢入睡,憧憬著第二天的到來;當孩子欣喜于自我的一點點進步,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逐漸實現人生目標,這樣的家庭教育才算是成功的,也值得更多家庭去復制。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