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農村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程,也是一項惠民工程,而公共管理是新農村建設工作順利、高效進行的保障與基礎。但是,當前的農村公共管理工作中尚且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公共管理效果的大幅提高,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步伐。本文將從管理機制、基礎設施、工業化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詳細探究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公共管理策略。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公共管理;有效策略
1 健全農村公共管理體系
在新農村建設中,科學的管理體系是促進各項建設工作順利進行助推器。因此,公共管理部門應積極健全符合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公共事務管理需求的各種制度,建立以政府部門未核心、市場與社會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管理體系,以確保新農村建設中公共事業的快速發展。在實際操作中,不僅應主動將城市中的優勢資源有計劃性輸送到農村,而且還將城市基礎設施逐漸延伸到農村,以最大限度發揮城市輻射農村的聯動效應,從而構建出城鄉一體化的公共事務管理與發展體系,并逐漸探究出符合我國新農村建設公共事務管理的規律與有效措施。這就需要各級政府依據新農村建設實際需求,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文件,以建立與健全該地區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的長效機制。為充分發揮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公共管理體系的保障與促進作用,就需要政府部門制定的管理體系涵蓋有突發及重大事件應急處理、農村勞動力、組織建設、社會救助、公共衛生、食品安全、人口管理、社會治安、勞動力管理等方面內容,以充分彰顯出政府機構健全農村公共管理系統的信心與決心。
2 優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
新農村建設中,基礎設施應涵蓋通信、水電及道理等,應努力從硬件方面入手真真正正優化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與檔次,以徹底改變農村落后的面貌。在實際的新農村建設中,公共管理部門應依照農村的實際情況結合各種基礎設施的具體特點,分層次、有步驟地對現有的農村基礎設施進行修繕與改造。對鄉鎮一級的公共管理部門來講,應將垃圾處理、污水處理、醫院、通訊、道路等基礎設施作為重點建設內容;對村一級的公共管理部門來講,不僅應做好通信建設及公路建設外,而且應加大文化站、電視接收設備、學校、衛生所、飲水工程等設施的建設力度。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財政投資不夠用的情況下,管理部門還應積極利用市場機制,主動吸引外商企業及本地的大中型企業以股份制形式主動參與到農村基礎設施的管理與建設中,從而努力構建多元化的建設資金融資格局。另一方面,對村民及村集體也應進行積極的引導,借助市場的方式給農民及村集體提供一個穩定的、合理的投資途徑,使得他們都能積極將閑置資金投放到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
3 加速農村的工業化發展
我們是典型的農業大國,農村的工業化進程快慢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整個國家實現工業化發展周期的長短。當前,我國農業勞動方式過于簡單、生產方式十分原始、農業技術非常落后、生產觀念過于陳舊,這就導致現在的農業生產效率遠遠滯后與時代發展,并且有限的資源不能充分發揮出自身效用。而過于落后的農業產業,就不能很好地支撐其農村公共管理這一龐大的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積極促進農村的工業化發展,才能創造出更優越的條件一推動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比如,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在實現農村工業化發展滯后,其各項公共事業就順勢得以快速發展。為了有效處理農村工業化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當時的日本政府先后頒發與制定了諸多法規制度,有計劃且積極地把工業發展延伸到了農村,像1973年頒發的《農村地區工業引進促進法》等法規。在該法規的引領與支持下,很多日本農村都走上了工業化發展道路,不僅給農民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而且還顯著優化了產業結構,并且還做到了工業與農業的平衡發展。基于西方國家農村工業化發展中獲得的成功經驗,我國可依據農村的地理優勢,在礦產資源富余的地區發展礦工業,在景色優美的地區發展旅游業,在農業特色地區發展食品加工業。
4 提高公共管理人才質量
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同樣,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公共管理工作中,也需要大批量高素質、高能力的知識型管理人才,用他們豐富的專業知識、高超的業務能力切實優化農村公共管理質量。這就需要農村公共管理部門充分了解人才質量對管理成效的巨大影響作用,并積極開發管理型人才,從而為顯著提高農村公共管理效率奠定基礎。在實際操作中,應做好以下幾點:①引導高校教育與農村公共管理人才需求相接,以充分發揮高校的理論教學優勢,使其可在新農村建設中得以充分發揮,用來指導農村公共管理事物。可在高校中設置貸學金、獎學金等,激勵優秀大學生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的公共管理工作中。②有效發揮地方管理型人才的優勢。借助考核與考試等形式挖掘本地管理優質人才,把這些人才指派到高校對口專業進行學習與深造,培養一支“走出去、迎進來”的高質量公共管理人才團隊。
總之,新農村建設是我國政府的一項戰略型惠民工程,也是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舉措。因此,農村公共管理部門應全面了解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充分發揮自身的保障與促進作用,努力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最終切實推動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高質量、順利開展。
作者簡介:胡太平(1970.3-)女,重慶大足人,中共重慶大足區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公共管理。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大足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