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摘 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事實證明,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取得革命建設的勝利。為此,積極發掘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警惕傳統哲學文化的消極因素;同時要與中國重大實際問題及時代特征相結合,以此來推動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建設。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化 路徑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就是它傳入中國并在中國得到運用和發展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就是要構建中國風格、中國形式、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的創新。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實踐的需要,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理論上的需要,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發展的需要。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最早始于五四運動時期, 1919年,李大釗在《新青年》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作出了初步梳理;陳獨秀用唯物史觀重新闡釋了民主和科學,對民主和科學賦予新的內涵;瞿秋白則對蘇俄普列漢諾夫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構造進行改造,建立了以辯證法為主線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形式。
艾思奇在1938年4月《哲學的現狀和任務》中也提出了:“現在需要一個哲學研究的中國化、現實化的運動”,這是中國哲學家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 “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個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須解決的問題”。 ①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可能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回答這個問題,中國傳統哲學也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己任。雖然每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法不盡相同,有自己的特點,但是也不難發現其中的一致性。比如,中國的《管子》以水為“萬物之本原”,也是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原初的物質。”中國傳統哲學“和而不同”的思想也包含著辯證法的智慧;中國樸素辯證法的集大成者王夫之提出的“合二為一”與“分一為二”等思想使中國的樸素辯證法思想達到了頂峰。正因為中國哲學中存在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傳入中國之后很容易被國人接受。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樸素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文化基礎,也是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歷史文化基礎。這就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中國化的最大可能性。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路徑
所謂路徑,就是道路、路徑,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哪一條道路,什么樣的路徑實現中國化。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形態,就要結合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與中國重大實際問題及時代特征相結合,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當代形態。
(一)積極發掘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警惕傳統哲學文化的消極因素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途徑就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人類各民族、各國家的哲學思想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個性的一面,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分析問題的根本方法,具有普遍應用性,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一致或者相通的一面。但是由于地域、時代的不同,不同國家的哲學也有著自己的優點和特點,存在一定的差別。中華傳統哲學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哲學思想也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未能涉及的領域。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借鑒中國傳統哲學的優秀成分,借以豐富發展自己,才能在中國大地上獲得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要將中國哲學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通或者相似的優秀成果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二者的對立和隔閡會造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自我封閉和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的發展停滯。例如,毛澤東思想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它的主要內容是來自于中國的傳統哲學文化,而非來自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在當代的繼承和弘揚。因此,通過探尋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神實質、民族特色、基本范疇等等,尋找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最佳契合點,使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積極成分,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們在充分肯定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同時也要正視中國傳統哲學文化中消極的、腐朽的東西,警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這些消極、腐朽東西的滲入。要用辯證的思維對其進行考察,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中國傳統文化過程中的消極因素的滲入還要有清醒的認識,有了這種警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二)要與中國重大實際問題及時代特征相結合
任何一種哲學理論要在一個國家中進行發展,都和它能夠滿足這個國家的現實需要的程度有關,而與中國重大實際問題相結合,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途徑之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只有將其與中國的重大實際問題相結合,才能更好的解決中國現實問題。毛澤東說:“馬克思列寧來到中國之所以發生這樣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同中國人民革命的實踐發生了聯系。”②這就說明,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去分析、研究、解決中國重大實際問題,就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對中國來說,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革命實踐相結合,“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特性”,具有“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③只有做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實際問題相結合,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取得實質性進展,從而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各種理論形態。比如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毛澤東思想,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要求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實的時代特征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必須立足于時代前沿,順應時代潮流,緊扣時代脈搏,把握時代特征,體現時代要求,回答時代課題,應對時代挑戰。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面對中國不同時期的眾多問題,要找出每一個歷史時期中那些由客觀現實規定的、具有哲學意義的重大問題,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去分析、研究和解決這些中國的重大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任何一次和中國革命實踐的時代性特征的結合都是一次突破性的發展,和中國民族解放實踐的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結合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思考、新動力和新作為,面對市場經濟、改革開放,面對全球化、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等時代課題,要以這些時代問題為導向,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時代特征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去分析、反思和研究中國重大實際問題所處的小時代的環境條件,結合這些時代特征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參考文獻:
①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34
②《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頁
③《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