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雪琴
摘 要: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實驗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上好實驗課、利用好實驗課對于生物的學習和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闡述了初中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的重要性,重點探討了提高中學生物實驗教學的若干途徑。
關鍵詞:中學 生物課 實驗教學
課堂是教師傳授科學知識的陣地,而實驗課則是學生獨立思考和親自實踐的陣地。在實驗教學中,要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才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通過多年的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我體會到生物實驗課對提高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后,為了提高公民基本的生物科學素養而設立了基礎課程體系中的生物課程,同時規定初級中學校的生物課實驗教學,綜合培養中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和思維方式。在實驗教學中, 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不僅可以激發學習生物課的興趣和熱情,而且還能使自己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同時,這些實踐課程對學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學知識、領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自學和動手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初中學生沒有豐富的生物知識,且自身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實驗能力等能力還欠缺。因此,必須對中學生進行科學的生物教學和生物課實驗操作教學。
二、提高中學生物實驗教學的途徑
1.明確實驗目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心理學告訴我們,目的是人采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在生物實驗課中,只有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有的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度,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如醫生給病人看病,要通過化驗,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對病人患病部位的細胞組織等進行病理診斷,才能得出結論。如果沒有先進的醫療設備,不采用科學的手段會使病人誤診,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調動學生的潛能,樹立科學態度,提高學習興趣,這樣有利于克服組織教學難的問題。
2.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步驟的方法,規范操作
實驗步驟是學生動手規范操作的要領,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規范操作,實驗才能成功。因此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語串通于實驗步驟之中可以收到較好的實驗效果。這樣學生就達到了實驗的目的要求,和實驗目的。
3.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規范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的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但學生在實驗中往往重視操作,忽視觀察、分析。如在解剖鯽魚的實驗過程中,學生認為解剖完了,實驗就做完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實驗前編好實驗指導,要求學生預習實驗時準備好硬紙板,在一定的位置寫上鯽魚各器官、系統的名稱。做解剖鯽魚實驗時,先讓學生觀察魚的各種鰭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給學生設置問題,邊看實驗,邊思考。然后,按步驟規范操作解剖,將觀察后的器官,系統解剖放在硬紙板寫好的相應位置上,并在實驗指導的空白處填上相應的結構及功能,教師檢查評分。這樣通過學生動手、動眼、動腦、觀察、分析思維,培養了學生認真的科學態度,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4.對教材要求掌握、難度大的實驗進行考查
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探究種子成分,鯽魚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結構后,對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實驗進行考查,這個實驗既考查了顯微鏡的使用,又考查了臨時裝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對細胞結構的認識,為后面的生物實驗打下基礎。對實驗操作能力差的學生,加強個別輔導,做到人人過關。這樣既克服了實驗儀器少、學生多、難于動手的矛盾,又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生物課的興趣。通過實驗教學,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實驗的基本方法和科學態度,發展了智力,提高了生物教學的質量。
5.采取“講解、示范、操作、糾錯”同步進行的實驗教學法
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實驗,教學中可以與學生共同進行實驗操作,完成實驗現象觀察,分析實驗結果。即教師向學生簡要介紹實驗操作全過程,或實驗的關鍵步驟及要領,然后教師開始操作,給學生示范,并加以語言解釋,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同時教師及時回答學生在每一步操作過程中提出的疑問。老師在演示結束后一定要再讓學生重復做一次或幾次,進一步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這時老師可一邊巡視一邊發現并糾正學生的操作錯誤。通過學生實驗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實驗操作的欲望。
6.應加強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及再實驗能力的培養
實驗是獲得理論的手段。不僅要讓學生通過實驗課操作獲得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獲得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再通過理性認識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驗證的能力。要讓學生明白實驗課與理論課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那種“做不做實驗都一樣、做不好還不如不做”的怪現象是必須改變的,要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動手實驗的快樂,形成一種獎“勤”罰“懶”,褒獎“做”的、批評“看”的,“做”比“看”好的實驗氛圍。同時,應鼓勵學生自己嘗試不同的實驗材料或實驗方法再實驗,當然,學生自己的嘗試可能得到不正確的結果,但靠自己獲得“為什么”的道理要比接受現成的“是什么”更有意義,更重要的是參與和體驗了探究過程。
7.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變被動為主動
讓學生參與到實驗的準備、實驗課的管理、實驗計劃的制定中來,也是一種好方法。這樣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實驗過程的了解、實驗作用的理解,使學生變要我做實驗為我要做實驗。在一系列參與過程中,學生的實驗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實驗教學不應只重實驗結果,更應看重實驗過程,手、腦的結合能力,科學實驗的態度、意識,即獲得實驗綜合性、協調性的發展能力,這會為以后進行實驗探究、實驗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8.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和課堂上的靈活使用,能充分鞏固課堂教學效果,這對確保生物實驗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十分必要。加強學生課堂練習,鞏固新知識,總結實驗技巧,這種方法就是“教一點,學一點,再做一點”,這種教學方法能達到對學生的技能訓練,鞏固實驗效果非常好。
三、結束語
生物課程是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許多現象要通過實驗才能解釋,各種生物體的身體構造也只有通過實驗才能看清楚,而且生物學中的理論全是前輩們在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因此,為了能夠更生動、更形象、更具體地給中學生講解生物學知識,就需要生物教學要實行理論教育與實驗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要學生知行合一。教無定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做到更好。
參考文獻:
[1]胡勤.淺談上好中學生物實驗課[J].課堂內外,2014(2)
[2]程飛飛.中學生物實驗課探討[J].讀寫算,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