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艷麗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很多民營小企業得到了發展,同時也為更多的職工提供工作;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企業職工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財富,所以企業要認清職工的重要性,在工作中真正的關心他們,保護他們的正當權益,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為員工解決后顧之憂,只有這樣員工才能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努力工作,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的利益;在社會發展的新形式下職工應該怎樣維權,是當前討論的重要話題,只有深入開展了職工的維權工作,才能形成更和諧的企業,共同創造企業的美好明天。本文主要探討和分析了怎樣加強民營小企業職工的維權工作。
關鍵詞:民營企業 職工 維權工作
前言
對于民營小企業來說,維護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是最基本的工作職責,企業應該從自身入手,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緊緊圍繞企業職工的工作,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設計新的設計思路,為企業的職工維權工作做好鋪墊,這對一個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可以促進公司和員工的雙贏,創造更多的利益。以下內容是具體的加強民營小企業職工的維權工作,希望通過本文的討論,讓民營小企業職工的維權工作得到更好的開展。
一、加強小企業的建會和職工入會工作
維護企業職工的權益首先得利用社會中的一些組織和機制,把各類小企業工會組織起來,企業可以通過黨建的形式,帶動民營小企業的工會,把企業中的職工吸引到工會組織中來,但是在企業職工入工會之前,必須有詳細的機制和組織形式,比如社區的工會、行業的基層工會聯合形式等,讓更多的小企業員工加入到其中,實現對小企業職工的覆蓋[2];另外在小企業的建會和入會步驟之后,還要加強對他們的會員管理,建立相應的檔案,實現職工的會籍管理,并且對他們進行嚴格的登記和各地區的相互轉接,保證小企業的職工會員流動不會太大,促進小企業職工的穩定發展。
二、加強小企業的職工培訓
很多民營小企業對勞動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清楚,沒有很強的維權意識,導致很多員工的全權益受到侵害,所以企業應該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宣傳,提升員工的維權意識;另外企業還應該對員工進行關心和疏導,解決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保證員工的正常生活開展。加強小企業員工的培訓不僅僅是企業的工作,更是政府部門的任務和工作,政府部門應該協助企業建立員工培訓制度,讓企業的發展滿足市場的需要,加強職工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比如文化素質、創業技能等,由此可見,加強小企業的職工培訓是非常重要的,企業還應該積極組織員工開展相關的活動,技能技術活動的開展,促進職工的進步。
三、加強小企業的職工維權
在目前的社會形勢中,民營小企業的職工發展沒有受到很好的關注,所以應該積極宣傳小企業職工對社會作出的貢獻讓他們的地位得到鞏固,營造一種關心和尊重小企業職工的社會氛圍,加強小企業的職工維權,首先應該從職工自身和用人單位入手,通過一些合法的程序看來保障職工的權益,比如積極引導職工與用人單位簽定勞動合同,讓職工的權益得到和發的保障[1];同時還應該推動企業建立健全的職工工資支付制度,讓有關部門解決拖欠職工工資的處理機制得到更好的發揮,讓職工的辛勤勞動和付出得到保障;企業職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必要前提,因此促進企業加強勞動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工作,改善職工的工作環境和生產條件是非常有必要的,讓職工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會受到其他環境和因素的影響;保證企業女職工和未成年職工的權益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積極配合相關的部門對企業的嚴格查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加小企業的職工維權是可以從多方面入手的,保證企業職工權益的最大化。
四、加強小企業的困難職工幫扶救助
每個企業的員工都是來自不同的背景,擁有不同的生活條件,可能一個企業中,存在很多生活困難的職工,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應該加強對困難職工的幫助救助工作;公司組織的工會應該發揮出組織的意義和作用,深入職工的基層,積極的掌握職工的生活情況,協助解決職工遇到最急、最憂的問題,通過公司工會的幫助,讓職工的實際情況得到充分的展現,并對他們提出針對性的幫助;當然對困難職工進行幫扶救助工作也可以從就業方面入手,為職工提供就業服務和咨詢服務,讓職工有更多的機會選擇就業,拓寬他們的就業渠道;對企業困難職工的幫扶工作應該是一項持續性的工作,并且實現幫扶工作的深入開展,讓民營小企業的職工得到最有意義的幫助,維護他們的權益。
五、結語
總的來說,維護企業職工的權益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只有保證了職工的正當權益,才能讓在工作中發揮出自己的優勢,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維護員工的權益也是企業文明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企業必須適應新的形式要求,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斷開拓新的精神,探索出新的思路,解決企業職工的新問題,讓職工的維權工作得到新的發展,同時也是為職工的維權工作開創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李天翠.新形勢下女職工勞動保護工作問題及對策[J].兵團工運.2013年03期
[2]侯海英.維護企業職工合法權益的探討[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