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介文化是以大量的機械復制和不同媒介之間相互復制為基礎的,這無疑就消解了文化本來的獨創性和微妙性,“藝術品的光暈”也受到沖擊。媒介文化走向同質化,千篇一律而又單調重復。由此,媒介文化在解放了“量”的同時,“質”也就受到了約束和制約,逐漸趨向于同質,這和文化的本真性和獨創性形成了矛盾和沖突。
關鍵詞:同質性 獨創性 矛盾調和
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是人的一種歷史的社會的實踐活動,也是人的一種重要的存在方式。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分工的發達,藝術開始和人的日常生活逐漸分離,成為了人的存在的一種理想化的、自由的和超現實的實踐活動領域,它來自人的精神自由和審美需求。它擺脫了為生存壓力所困擾的、瑣屑的日常生計和程式化的、常規化的社會活動,成為人的創造性的生存方式。也就是說,人在藝術中最大限度的展示著創造性和審美意境。
阿多諾等人用“文化工業”來取代“大眾文化”意圖也是在于批判文化的工業化發展和同質化的過程。媒介文化是以工業化的方式來進行生產的,也就是用當代的技術手段以及相應的商業機制參與到文化產品的制作中去,文化工業是按照工業時代的經濟運作方式來生產的,比如資本的高度密集、相對發達的勞動分工以及對利益和效率的最大化追求。同時,生產者要遵守市場規則,要有商業頭腦,要不斷的更新自身的技術手段來占取市場份額,從而使媒介文化最終具有明確的交換價值。但是文化的很多價值并不能簡單用商業價值來衡量和判斷的。“在文化工業中,個性是種幻象,這不僅是因為它的生產方式已經標準化。個人只有與普遍性完全達成一致,他才能寬容,才是沒有問題的。虛假的個性就是流行:從即興演奏的標準爵士樂,到用卷發遮住眼睛,并以此來展現自己原創的特立獨行的電影明星等,皆是如此。個性不過是普遍性的權利為偶然發生的細節印上的標簽。自我的特性,就是由社會支配的壟斷商品;它總是虛假地表現為自然的東西。”1顯而易見,在文化工業的生產過程中,文化產品轉化成了商業產品,而且這些商業產品上都貼著文化獨創性的偽標簽,將文化產品的最后一絲文化品性徹底驅逐出其生產領域之外,同質化自然就滋蔓開來。
加之,媒介企業漸漸趨于集中化和壟斷,這無疑會對媒介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力。居于主導位置的媒體對其他媒體或是公眾的新聞、信息、公開思想、流行文化和政治態度會有著重要的影響。它不僅僅會對編輯形成強有力的干預,還會生產出同樣主題的文化產品,甚至形式也會趨同。同質化會越發的嚴重,不論你在天南海北你看到的、聽到的都差不多是一樣的圖畫、一種聲音。物以稀為貴,如果一種東西在被反復的提及或者是強迫式的推行,就勢必會失去最初的魅力。人們之所以深惡痛絕廣告,就是因其在不同的臺不停的、反復的播出,媒介文化也是如此,當一種形式得到受眾的認同后,其他媒體機構就會迅速的跟風,以致舉國上下都在熱播相親類節目,或叫《非誠勿擾》,或稱《為愛向前沖》,或者干脆叫《愛情三十六計》,叫法不同,具體細節也不同,但實質還是一樣,我們可以斷言用愛情來做文章的節目如果不力求創新與改進,人們很快就會厭倦,也就是說同質化會在不久宣布它們的死刑。
文化是一種藝術,是人自由超越現實的理想化領域。藝術的真正本質體現了人對理想化生存狀態的審美想象以及由此統領下的自由創造。它的本質是超越,是自由。藝術的美有著非功利性,它是不為世俗束縛的本質展現,是人性美的鮮活體現。它還對現實存在和規定性進行反省和批判,用特有的審美視角對給定的一成不變的現狀進行否定。真正的藝術既是一種自由的創造,也是社會變革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使藝術與社會規范和體制保持不妥協的批判距離,是用藝術內在的形式去控訴現實、展現理想的力量。
受制于意識形態的,或者是受制于經濟利益誘惑的媒介文化,不僅使其產品服務于權利、受制于市場,它還使其接受活動和接受主體(受眾)都相繼的成為了一種商品,同質化和單調性大行其道,這和文化自由的超越性和獨創性背道而馳。如何協調媒介文化的同質化和文化所要求的獨創性間的矛盾也是值得反思和深究的。
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思維習慣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劇變,各種思潮與文化相互碰撞,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發的多元和豐富,人們不再滿足于單一的文化形式,他們期望媒介能夠立體的呈現出世界和社會百態的全貌,能讓他們用欣賞的心態去感知、確認社會和自我。因此,媒介文化不能拘囿于原有的模式和框架,只有不斷注入新的內容,并用新穎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滿足大眾對文化日益豐富和多元的需求。
媒介文化的建構也應當與時俱進。當然,最近幾年,媒體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媒體運轉模式由原先的行政撥款轉向市場經營、媒體體制從原先的事業單位轉變為企業單位,自負盈虧并朝著產業化、集團化的方向發展;受眾由原先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了主動消費者;媒體職能從過去的宣傳本為和教化功能轉變為服務性。媒介這些個變化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時代的需求、社會和人們的呼喚,媒介文化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拋棄一成不變的條條框框,以創新的姿態迎接時代的挑戰。
所謂的創新,并不是簡單的獵奇、創造一時的轟動效應,也不是一味的標新立異,用稀奇古怪、奇聞異事來吸引眼球,也不是僅僅在視聽的技術層面上去下功夫,更不能以丑為美、以假亂真,用煽情的、色情的、低俗的內容去滿足和助長人們原始的本能和欲望,而是要在尊重受眾的基礎上,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在觀念、管理模式、運行機制和體制上進行完善,使其媒介文化有新的內容、新的表現形式、新的意義。媒介文化的創新,首先是內容的創新,就是要不斷地從現實生活中挖掘出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用這些有血有肉而又貼近現實與生活的內容去滿足受眾。其次,是表現形式的創新,或喜聞樂見,或別具一格,或獨樹一幟,總之用盡可能多的方式去詮釋現實和生活的意義,關鍵的是能和內容相得益彰,不要人云亦云流于跟風。再者,在運行機制和體制上創新,盡可能為媒介文化的良性發展提供適合的環境,為媒體工作者提供施展手腳的舞臺,為受眾提供互動參與的平臺。
創新也不是對過去的徹底否定,它不是顛覆性的變革,不能過于偏激,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完善與調節,是對原有文化的揚棄。所以,不能打著創新的旗號,置人們熟知并喜愛的文化不顧,用驚奇甚至聳人聽聞來吸引眼球,更不能視新聞規律為等閑,用虛假的信息來欺瞞受眾。媒介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上尤其要把握好輿論引導的度,要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有利的輿論環境。
為了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順應時代的發展,媒介文化需要不斷的創新,不斷的改進和完善,但不能過于偏激。
參考文獻:
[1][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M].連樹聲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武桂杰:《霍爾與文化研究》[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12月.
[3][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8月版.
作者簡介:
陳永(1982.12-),男,漢族,云南人,碩士,主要從事新媒介及媒介文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