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學比較經典論題的當下意義

2017-05-25 07:48:30張國功
南方文壇 2017年3期

評論家李建軍近年文筆縱橫馳騁,日見精彩。其文章高產迭出,涉獵廣博:著力最多者,是以系列文章潛心“重估俄蘇文學”,對中國當代文學重要的域外資源進行清理與反思;同時又一以貫之地以其憤怒與溫情兼具的文字,踐行當代作家作品批評;偶爾還騰出手來,對《史記》《紅樓夢》等古典名著的經驗與傳統進行梳理與總結。在湯莎逝世四百周年之際,他又出人意料地完成皇皇一巨冊獻禮之作《并世雙星:湯顯祖與莎士比亞》(以下簡稱《并世雙星》),再為自己的研讀與寫作別開新境,也給今天的文學、文化研究帶來深長的啟示,在確立文化自信、重建文學價值、體認普世文明等多個維度上,呈現出豐富的當下意義。

一、比較文學慣常路徑的

轉換與文化自信的確立

幾乎同時地分處東西方,卻不約而同地著有《牡丹亭》《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戲劇經典;又在同一年輟筆離世,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就這樣以驚人的歷史巧合,被并觀為閃耀于十六七世紀世界文化天宇中的雙星。自從1929年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其《中國近世戲曲史》中首次將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相提并論,并驚嘆“東西曲壇偉人,同出其時,亦一奇也”;隨后經過以現當代知名學者趙景深(1946)和徐朔方(1964)同名論文《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為代表的論著的推進,湯莎平行比較即成為一種通行的話語范式。尤其是發表于《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2期的徐朔方文《湯顯祖和莎士比亞》,跳出文本對作者所處時代進行比較研究,可以感受到思想解放時期舒展的學術風氣,大大拓展了湯莎研究的視野。但梳理學術史即可發現,既往的研究,大體未能跳出發掘二人在戲劇形式、人物形象、主題、風格等方面相似性的平行研究之窠臼。而因為百年來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受制于西方中心論而生發出的本能應激反應,受中國學人群體中大面積流行后殖民意識、文化民族主義情緒的刺激,這種湯莎平行比較研究,常常在意氣之爭中或隱或顯地追求“一比高下”。世界主義者以科學和理性自居,堅決否認湯顯祖的普世意義;民族主義者則秉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信條,力證湯劇的獨特藝術魅力。及至近年大力倡導文化“走出去”戰略,這種湯莎高下比較更是趨于熾熱與焦慮。

放眼湯莎學術史我們可以看到,《并世雙星》的高明之處,在于它堅決矯正了文學比較研究慣常的“比個高下”的路徑與方向。著作開頭,李建軍即開宗明義地以“蘭有秀兮菊有芳”作譬,表達自己對如何比較與評價兩位巨擘的態度:比較研究,應該著眼于“并世雙星”的偉大之同與風格之異,而不必在他們之間,強分軒輊,妄別高下。對于湯莎二哲孰高孰低而耿耿于懷,尤其是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中國學術界來說,湯顯祖自有其無可替代的特點與價值。所處時代制約著作家的寫作,加之文學語言具有不可通約性,“與其汲汲于如何‘走出去,從文化上‘征服別人,從而獲得某種心理上虛假的補償性滿足和文化上無意義的象征性‘自信,還不如從寫作與時代之關系的角度,來考察一下畸形的時代是如何壓抑和窒礙了湯顯祖的寫作;或者從語言的角度,研究一下漢語文學‘走出去的可能性有多大。”①作者以這種在世界文學視野中存異而并觀的方式,以“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伯特蘭·羅素)的胸襟與認識,悅納異質文學的特性與價值,確立起比較文學乃至文化比較的健康姿態——這種平等的交流與深入的研究,正是當下中國文化界迫切需要的做法,體現出真正的文化自信。2015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英倫,在題為《共倡開放包容共促和平發展》的演講中,提出中英兩國共同紀念湯莎兩位文學巨匠,以此推動兩國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并世雙星》正是以一種認同文學、文化豐富多樣性并相互學習的態度,踐行這種開放、包容的時代價值觀。李建軍并由此就湯莎比較進一步表達自己對“文化自信”的看法:“越是虛弱的文化,越是渴望他者的認同。一方面是對自己文化的無知,一方面是對他者文化的傲慢;一方面表現出強烈的文化自卑,一方面又表現出虛妄的‘文化自信。文學上的‘走向世界的焦慮,其實反映的是文學之內以及文學之外的嚴重的自卑和不自信。鎮定的反省和謙抑的自持,乃是應對和克服焦慮的積極心態和有效策略。欲借文學上的流于形式的‘走出去,來獲得象征意義上的存在感和價值感,來克服滲入到文化結構內部和意識形態層面的自卑和焦慮,注定是難以濟事的。”(第16頁)從晚清開始的中西體用之爭,再到今天的“河東河西”論,百年來,“走向世界”的中國一直面臨著文化主體自我確認與他者認同之間的緊張與焦慮。李建軍對湯莎比較的態度與看法,清醒平和,體現出他在文學文化比較方面的理論洞見,在中國由經濟大國走向文化大國、文化強國的當下,更具有平矜釋躁的現實意義。

二、湯莎文學觀念的發覆與

當代文學價值的重建

以“各美其美”的態度觀照“并世雙星”,并不是無原則地擱置文學的價值評判,也不是僅僅出于應時應景而進行一次比較文學的出色演練。以湯莎為參照與標桿,在在可見李建軍追求在紛紜浮華的當代重建文學價值觀念的鮮明態度與高遠立意。

熟悉當代文學批評的人都知道,很長時間以來,對當代文學持續走低、精神品格下滑的病象,李建軍一直痛加批判,疾呼“偉大的文學”出現。他諸多言辭犀利以至于被冠以“直諫”“酷評”的當代作家作品批評,反映出其明顯的古典保守主義、道德理想主義的文學價值立場與氣質。對于現代文學、先鋒文學等過分倚重工具性技藝、語言形式而忽略人文內涵的傾向,李建軍從不諱言其批判的態度,力主應注重文學的社會倫理效果和道德詩意。甚至于純理論的小說修辭研究,他也認為不應像現代修辭那樣只著眼于語言形式層面,“與道德無涉”,而應回溯到亞里士多德,關注修辭主體的道德品質狀況對修辭本身的影響;在效果上也應追求修辭對讀者道德升華、人格發展等方面的積極影響。“事實上,隱含在技巧背后的,并不只是單純的美學意圖,還有作者包含著政治、宗教、性別等立場的倫理態度和寫作意向。按照布斯的說法,技巧的問題,說到底,無非是一個‘技巧的倫理觀問題。”②在文學的人文內涵層面,由于對19世紀,尤其是蘇俄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度認同,李建軍的文學觀表現出明顯的現實主義精神與責任倫理意識。他特別注重道德、態度、德行之于文學的重要意義與文學的社會、政治、倫理功能。他褒揚被很多人苛責為“陳腐”的路遙的作品中的人民性,表彰陳忠實寧靜的文學詩性,批評《塵埃落定》對下人、女性賞玩態度中人道情懷的缺失,等等。這種基于道德熱情與倫理精神的文學價值觀念,也貫穿于他的湯莎比較分析中。作為國內第一部全面分析、比對湯莎兩位文學巨匠的著作,在全書的主體部分,在以“人文互證”與“知人論世”的方法,論述湯莎其人其文時,李建軍認為莎翁所服膺的,是古典文學所傳承的真善美三位一體的偉大經驗。莎翁將政治體驗和道德體驗當作戲劇寫作的重要主題與內容,把文學看作一種追求美的藝術現象,也把它看作求真的認知現象和求善的倫理現象。談論愛與教人愛,表達政治倫理與立場,守護人類生活正義原則,是莎劇的重要主題。莎翁從不刻意追求“去政治化”以顯示“文學”的“獨立與價值”,但這恰恰才是真正的健全意義上的功利主義作家。“最理想的文學,是真、善與美融為一體的文學——哲學之思和倫理之意應該具有詩性之美,詩意之美應該包含著求真和求善的熱忱。文學的創造活動,應該是統一和完整的,而不應該是分裂和殘缺的。”(第167頁)而“近代以來,文學理論和實踐上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主張文學的純化,即追求‘純詩‘純文學和‘純藝術,反對詩歌和藝術在倫理方面的介入,將‘善與‘真當作文學實現其純化價值的累贅和障礙,認為要求文學和藝術承擔‘教育的責任是‘反詩和‘反藝術的。這種貌似清高脫俗的文學主張,究其實,不過是一種短視而偏頗的文學理念。所謂‘純藝術和‘純文學,本質上是一種狹隘的形式主義文學觀和庸俗的個人主義文學觀”(第164頁)。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當代文學掀起“向內轉”、追求“文學自覺”“回到文學本身”的潮流。這種以追求文學自主性為出發點的沖動,最終卻使得文學始料未及地消解了中國文化精神中的倫理情懷與感時憂國傳統,喪失了可貴的公共性品格,退化與異變為孱弱封閉、墮落頹廢的文字游戲與形式主義,疏離社會,最終招致邊緣化乃至被棄置的命運。一向反對“為文學而文學”的李建軍,曾經把當代文學的墮落概括為“消極寫作”并闡釋其特征是:“缺乏現實感、真實性和批判的勇氣,缺乏積極的精神建構力量,缺乏美好的道德感和豐富的詩意感。”他認為我們今天需要一種“積極的寫作與力量的文學:它把文學當作一種與人類生活的進步密切相關的偉大的事業,當作從積極的方面影響別人生活的手段;它幫助人把自己從獸性的桎梏和野蠻的深淵中解放出來,教會人懂得優雅、得體、高貴和尊嚴的意義,而不是蠱惑、縱容人沉溺于極度自私的道德放縱和精神墮落。……它任何時候都信持寫作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和文化使命,那就是懷著溫柔的善念,向人類和世界表達祝福的情感”③。“偉大的文學從來都是一種積極的精神現象,它把科學精神、民主理念、人道原則當做自己的靈魂;它敏銳地感受時代的痛苦,發現時代生活中的問題,并將這些痛苦和問題,轉化為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的藝術形象,通過這些形象影響大眾,推動生活向更加文明的境界前進。”④李建軍對莎士比亞文學與生活保持自然關聯、成熟的人文主義精神等文學觀念的發覆與彰顯,對于今天因為趨新趕潮而喪魂落魄的中國文壇來說,無異于當頭棒喝。

與很多湯莎研究著作稍異的是,《并世雙星》專門設立“崇仰與焦慮:闡釋莎士比亞的態度”一章,從文學傳播、接受與闡釋史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社會歷史條件的英法德俄美中六國對莎翁經典的不同接受態度。比如法國,從伏爾泰、斯達爾夫人和夏多布里昂,到司湯達和雨果,對莎士比亞經歷了一個由排斥和貶低,到認同和大加贊美的歷程。李建軍認為,這種扭轉,既是莎翁對古典主義者的傲慢與偏見的勝利,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精神對古典主義文學原則的勝利。舊的古典主義文學與新的現實主義文學之間,既是一種道路選擇,也是一種價值分野:“時代性、人民性和介入性,乃是新的文學原則的重要特征。它是自由的和創造的,是指向現實和未來的。而古典主義則是奴役性和依附性的。它脫離現實,服從教條主義規范的制約。”(第308頁)從中可以看出李建軍所大力揄揚的現實主義文學精神。再如中國古典文學與英國古典文學之間,本來存在著潛在的共通性——它們都推崇和諧美,都強調文學的道德意味和正義精神。但是,由于文化偏見和濃郁的意識形態色彩等原因,近代以來,中國對莎翁的認識和接受乏善可陳,只有繼承和宣揚英美保守主義文學傳統的梁實秋,在這方面超邁時流,戛戛獨造,強調理性與道德、和諧與中庸,標舉普遍人性。而“理性意識與人性意識的匱乏,是20世紀中國文學,尤其是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最為嚴重的問題。理性意識的匱乏,使人喪失客觀的認知能力和公正的評價能力,使人的思想和行為皆趨于褊狹和極端,導致極端主觀主義敘事和極端虛浮的抒情化寫作的泛濫。人性意識的匱乏,則使人的心靈變得粗糙和冷硬,造成了對人性的無知和寫作上的反人性化傾向”⑤。在李建軍看來,蔑視理性與人性,流于可怕的非理性與狹隘的“階級論”等,正是中國拒斥莎士比亞、也是造成20中國文學荒原化的重要原因。對這一問題加以百年反省,正是試圖從另一方向上重建以理性與人性為基點的健全的文學價值觀念。

再如就對文學傳統的態度與寫作資源獲取方式來看,李建軍注意到,湯莎都對傳統表示出高度的敬意:“他們很少直接從現實生活中取材,也很少完全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純粹原創性的創作,而是更多地利用固有的神話傳說、歷史敘事和文學文本進行再度創作。”(第446頁)“他們根本不怕別人責備自己投機取巧,不老老實實‘深入生活;也不怕人家說他們缺乏原創能力,不怕人家責備他們的寫作是一種‘寄生性質的現象或‘偷竊性質的抄襲。”(第411頁)李建軍認為他們的“再度創作”,至少在時代性、升華性與集體性共創三個方面,為當代作家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資源。文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家對古典與現代、西方與中國、傳統與變革等之間復雜關系的處理。李建軍自己亦曾撰有專文《大文學與中國格調》,探索如何將這些復雜關系改造、重組、融會為積極穩健的價值資源,以創建“中國格調”的“大文學”。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現代派”文學各領風騷而旋即曇花一現,中國文學一直受虐于“創新”這條“瘋狂的狗”的驅趕——實際上大多以“創新”的名義游戲文字,很快就被銷蝕與淪陷于市場與商業無邊的泡液之中,而雅正健全的文學觀念蕩然無存。李建軍認為,湯莎這樣的文學大家,根本不會如今天作家們那樣狹隘、聲嘶力竭地祈求“獨創性”。“對他們來講,無論是固有的素材,還是前人的經驗,只要是有用的,就可以通通拿來。在他們看來,放棄固有的資源和經驗,而去向壁虛構,或到壓根沒有敘事價值的‘生活中去尋找題材內容,簡直捧著金飯碗討飯吃,是再愚蠢不過的了。他們完全顛覆了現代以來‘生活決定論的僵硬教條。……湯顯祖和莎士比亞也根本沒有‘深入生活這樣的意識,因為,他們自己就在生活之中。……對文學來講,很多時候,‘獨創性是一個充滿陷阱的概念。文學上的完全的‘獨創或‘創新,是不可能的。因為,新的經驗產生于舊的經驗;只有在舊經驗的基礎上,才最終形成了一個有意味的‘亦新亦舊的經驗。在文學上,完全與舊經驗沒有關系的‘新經驗,是不存在的。”(第459頁)近年李建軍潛心“重估俄蘇文學”,其實也是試圖從理論源頭上對“獨創性”“深入生活觀”“生活決定論”等蘇聯反映論文學理論誤區加以反思與清理——眾所周知,憑借著當代“一邊倒”的政治勢能,這些僵化的文學觀念,對中國當代作家的個性發展、精神自由與創造力,造成了嚴重的壓抑與傷害。以湯莎為參照,祛除險絕、浮躁與功利,親和傳統而不有意反叛傳統,復歸于平正與和雅的文學大道,《并世雙星》帶給我們的,正是亟須重建文學價值觀念這樣一種警醒。

三、在批判與表彰中體認

人類普世文明價值

李建軍曾尖銳地批評當代的“私有形態的寫作”。這種異化形態的寫作關注的只是一己之天地,而不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人類經驗與共同體驗。而“偉大的寫作追求的則是對豐富的人性內容和廣泛的人類經驗的深刻展示”⑥。湯莎之所以成為永遠照亮人類精神的“雙子星座”,正因為他們這種“偉大的寫作”所表現出的對公平、正義、自由等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顯示出人類共同的價值理性與美好光芒。除了通過湯莎比較,借以表達作者的文學觀與社會人生觀,《并世雙星》的深刻還在于,它表達了自己健全的文明觀,態度鮮明地引領讀者體認人類普世文明價值。

對于與人類普世文明價值悖逆而行的社會歷史現象,李建軍進行了痛快淋漓的批判。在分疏湯莎之異時,作者知人論世,將著眼點投向不同時代的文化思想的生態環境。李建軍認為,就生活環境、文化氛圍和寫作條件來看,莎士比亞要較湯顯祖幸運得多。湯之所以選擇象征化的“夢境敘事”,是因為身處以顢頇低能的萬歷統治下的晚明。從法治、言論自由等文明程度來講,這是一種不自由的“前現代語境”。而莎身處伊麗莎白一世治下的都鐸王朝,在“現代語境”中自由地想象和寫作。這一時代的文化生活,顯示出一種樂觀、理性而強健的精神風貌。湯莎雖然身處同一個時代,但卻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意味深長的現象是,對于文字獄盛行、戾氣深重的明朝,包括李潔非、費振鐘等多位當代文學研究者在內的學者,都有論著加以抨擊。李建軍在書中亦痛快淋漓地直指明朝“缺乏最起碼的文明教養,是一個尚未脫離野蠻狀態的典型的前現代社會。狹隘,傲慢,兇暴,冷酷,一切壞時代的壞毛病,它幾乎全都有。它對黎民百姓缺乏哀矜之心,對知識分子充滿疑忌和敵意,拿自己的官吏當奴隸”(第103頁)。“這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前現代社會。它最鮮明的特點就是野蠻和血腥。自由和尊嚴在這里沒有太大的生存空間。理性被奴性的繩子緊緊縛住。用理性的眼睛看世界,用理性的頭腦思考生活,用理性的尺度分析和評價生活,都是不允許的。”(第135頁)對荊天棘地的明代不稍寬假的批判態度,顯而易見。著作用一章篇幅,剖析湯顯祖身上尚奇、唯情與亢直等人格力量、心意狀態對主體寫作風格、深度的影響,事實上意在從另一方面大力揄揚這種人格力量在陳腐、暴戾時代里所彰顯的對封建專制主義巨大的批判性、解放性意義。對與時代保持健康關系的莎士比亞,作者也時時揭橥其創作金錢拜物主義尖銳的批判等文明批判與反思方面的意義。比如其戲劇突出的政治主題,李建軍認為他幾乎所有的政治敘事,“都有一個最高的價值指向,那就是通過直接或隱喻的方式,來表達對暴虐、陰謀、專制和腐敗的譴責,對人的自由、尊嚴、權利和反抗精神的肯定”(第209頁)。除了審視歷史,對當下的文明異化現象,李建軍也借闡釋湯莎之時引發議論,加以直指當下的批判。試舉一例即可見。英國批評家哈茲里特的莎學研究充滿了對權力的批判,李建軍在加以介紹后,旋即將鋒芒轉到我們今天文學和影視中泛濫的“權力敘事”:“在《英雄》《大秦帝國》和《雍正王朝》等作品中,毒蛇變成了鴿子,蕁麻變成了玫瑰,暴虐的帝王們,如嬴政啦,愛新覺羅·胤禛啦,俱皆威儀赫赫,道德高尚,人格完美,像天上的太陽一樣給人民帶來恩澤,像無邊的春風一樣給人民帶來溫暖,唔,簡直就是‘春風十里不如你,而蕓蕓眾生的唯一權利,就是對他們感激涕零地表示忠誠和感謝。于是,在信奉‘拜權教的作家和藝術家的敘事里,那些恣睢而殘忍的暴君,因為我們時代的作家和藝術家的慫恿和縱容,變得更加恣睢和兇暴,更加淺薄和貪婪,竟然以高亢的聲音,唱出了這樣的心聲——‘我還想再活五百年,五百年!”(第278頁)作為一種“有學術的思想與有思想的學術”,《并世雙星》既是鞭辟入微的文本批評,也是深邃睿智的倫理道德與社會批評,還是發人深省的文化文明批評;既是術有專攻的詩學性質的,也是現實感、介入性極強的政治學性質的;既是學者理性的學術研究,也是知識分子憂憤悲憫的價值拷問。

另一方面,對仁愛情懷、理性原則、道德尺度、倫理精神、理想信念等湯莎其人其作中蘊含的普世性的人文價值,李建軍毫不吝嗇其贊揚之詞。他精當地歸納說,作為同時代人,湯莎“他們都是第一流的戲劇家和抒情詩人,都有不朽的作品流傳下來。他們都是懂得愛的真諦的人,都寫過充滿詩意和悲感的愛情故事。他們都有偉大的人格和強烈的正義感,總是表現出批判現實的勇氣和追求真理的激情。他們的人生哲學都具有低調而樸素的性質,都對人性的傲慢、貪婪和恣睢抱有警惕的態度,都對人類在追求權力和金錢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瘋狂行為,進行了尖銳的諷刺和批評。他們都反對戰爭和暴力征服,致力于培養人們認識和創造和諧生活的能力”(第10頁)。不同的人生與創作,卻有著“偉大的共同性”。聯翩而來的排比句,有著一種引人升華、純潔的力量。在深入論述時,作者對這些閃光之處時有精彩論述。比如書中剖析湯顯祖以戲曲積極傳播和實踐“唯情論”時,作者認為:“無論有多少佛教的出世之想,亦無論有多少道家的無為之念,湯顯祖終其一生,都是一個摯愛在人間的唯情主義者。”(第93頁)文章經由詩歌文本,分析了湯顯祖遭受兒女之殤折后的人生傷感,更分析了他推及物類的仁慈悲憫之心。作者認為湯顯祖人生哲學的閃光之處在于節制人欲及必要的虛無感,而莎士比亞則有著理性而低調的自然主義。“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守護人道主義思想,呼喚自由,欣賞美,渴望愛;反抗專制、戰爭與暴力,崇尚和平與寧靜,健全人格……這些人類普世文明基本的價值觀念,成為作者對“并世雙星”高度禮贊時的高頻詞語。李建軍曾經說過,文學本質上是一種具有態度性、選擇性和評價性的精神現象⑦。作為文學比較著作,《并世雙星》是對湯莎詩學典范的崇高致敬;而在這份致敬的背后,則是作者對湯莎兩位大師作品中所創造、守護的人類普世文明價值的高度認同。

對于今天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時時遭遇的“特色”與“普世”之爭,固然是一種學術認知,更是一種價值分野,令人欲說還休。李建軍會通古今中西的湯莎比較研究,體現出豐富的歷史意識,流露出“紙背心情”和“人間情懷”⑧的現實關懷,還反映出作者對超越時空地域的普世文明價值立場鮮明的體認。在價值多元化的當下,它雖然無法代替讀者作出價值判斷與抉擇,但至少,它標示著一種價值引領。■

【注釋】

①李建軍:《并世雙星:湯顯祖與莎士比亞》,17頁,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2016年版;以下引文凡出自此書者,只在引文后注明頁碼。

②李建軍:《小說倫理與“去作者化”問題》,載《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8期。

③李建軍:《消極的寫作與力量的文學》,載《長江文藝》2003年第11期。

④李建軍:《消極寫作的典型文本——再評〈懷念狼〉兼論一種寫作模式》,見《必要的反對》,145頁,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⑤李建軍:《理性與人性:論梁實秋莎學研究的路向與意義》,載《南方文壇》2016年第6期。

⑥李建軍:《私有形態的反文化寫作——評〈廢都〉》,見《必要的反對》,99頁,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⑦李建軍:《論文學的態度(代序)》,見《文學的態度》,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

⑧皆為陳平原語。見其《學院的“內”與“外”——答〈讀書時報〉記者熊彥清問》,載《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2期;《學者的人間情懷》,載《讀書》1993年第3期。

(張國功,南昌大學人文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一级爆乳无码av|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久久伊人色|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专区第一页| 无码 在线 在线|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永久毛片在线播|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综1合AV在线播放| 国产女人在线| 免费在线色| 亚洲手机在线| 久久成人18免费|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 www.国产福利| 欧美亚洲欧美|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国产色网站| 一区二区自拍|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无码AV动漫|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69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福利网|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网站|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手机在线| 制服丝袜 91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线专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看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浪潮Av|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91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色成人综合|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欧美精品xx| 欧美成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色婷婷久久| 91精品亚洲| 中文纯内无码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