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
一
我對一條河的真正體認是從一條溝開始的。
溝喚作前溝。站在老村高高的堡門前,放眼望去,這條溝便毫無保留地充盈在視線中:它猶如一條搖頭擺尾的土龍從東北一路蜿蜒而來,走到村前卻收足垂首,臥伏在那里。溝底曾經風光無限,泉水叮咚,野草豐茂,樹木頎長。溝中筑一土壩,將泉水盡悉收納,得一庫靈動,澆菜灌地,漿洗衣服,更多的時候則養蝌蚪、養水草、養藍天白云,也養了一村人的目光。
前溝一般是安靜的,它雖然不夠大,卻總是表現出一種包容:各種各樣的小草小蟲,牛羊鵝鴨,還有孩子們,總能和諧相處。但前溝也有狂怒的時候,在夏季,一場大雷雨過后,從北坡奔騰而來的洪水會急速地通過泄洪渠奔出溝去,穿過小鎮一路向南,注入到一條河中,河喚作定安河。水其實和人一樣,就喜歡扎堆。平時從溝底的幾個泉眼里汨汨地冒出的水,自由散漫,是舒緩的輕音樂,行事穩重,平和而寧靜。但一場大雷雨卻是不同的,電閃雷鳴是雨滴們的集合令,那些從高空中飛速降落的雨滴們,像收到命令的士兵一樣,甚至來不及去滋潤一下大地,便迅速在地表匯合聚積,急匆匆地往前趕,等到達前溝的時候,已是一種猙獰的面容。前溝的土壩或許還想盡一下地主之誼,挽留一下這些水們。但扎了堆的水們卻一點也不領情,怒沖沖地越過了土壩,奔向遠方,沒有絲毫的留戀。后來,土壩最終被它們擊潰了。再后來泉水也逐漸干涸了,前溝成了一條徹頭徹尾的旱溝,風光不再。
前溝發洪水的時候,我總喜歡和小伙伴們站在村堡前觀望。那一溝洪水,以摧枯拉朽之勢,裹脅著種種雜物,沖擊著溝壁一路奔跑著遠去,給我的內心以極大的震撼。我曾經想,這一溝洪水最終去哪里了呢?哪里才是它們最后的歸宿呢?
二
多年后,我看到了一張中國河流水系圖。在這張圖中,眾多大大小小的河流編織成了一張密集的網,錯綜復雜而又脈落清晰,就像一棵大樹的根須一樣,最終都歸于大海。我想,如果把水看成地球的血液,那么這些河流應該就是地球的血管吧,某種意義上,正是這些連貫互通的河流組成的循環系統在維系著地球萬物的生長。因而,人們才把自己身邊的河流稱作母親河。
定安河應該算是我的母親河,她是一條很小很小的河,地圖上根本沒有任何標注,她只是地球的一條毛細血管。她從小五臺山麓出發,穿過常寧、吉家莊、黃梅,蜿蜒前行幾十里后匯入壺流河。
定安河又名太平河。她雖是一條小河,卻是壺流河最大的支流,同時也是一條古老的河。酈道元《水經注》云:“祁夷水又北徑一故城西,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東城,而非所詳也。又徑昌平郡東,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里……逆水又西,注于祁夷之水,逆之為名,以西流故也……又北,連水入焉……祁夷水又北徑桑乾故城東。而北流注于漯水。”這里說的連水便是定安河,逆水是流經西合營鎮北的清水河,祁夷水是現在的壺流河,是蔚州最大的一條河,也是蔚州人的母親河。壺流河牽手清水河和定安河后,一路向北,經北水泉流出縣境,最終在陽原縣小渡口村西匯入漯水,也就是今天的桑干河。
關于桑干河,我想著重說一說。也可以這樣說,本文題目所說的一條河指的正是桑干河。定安河和壺流河都是桑干河的重要支流,它們是最親密的幾條血管,她們是一脈相承的,桑干河的水流中就奔騰著定安河和壺流河的河水,因此可以說桑干河也是我的母親河。
桑干河,其源頭有兩條河,分別是發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分水嶺村的恢河和發源于山西省左云縣截口山的源子河。這兩條河在山西朔城區馬邑匯合后始稱為桑干河。相傳每年桑葚成熟的時候河水干涸,故名桑干河。桑干河從山西發源后,一路向東北蜿蜒而去,先后收納了御河、渾河、壺流河,行至河北宣化縣王家灣時,與太行山北端小五臺山延脈不期而遇,轉而沿山勢向東南流淌,流經涿鹿大地,最后在懷來縣沙城南側朱官屯與洋河匯合,注入官廳水庫。從官廳水庫流出后稱為永定河,流經北京石景山、瀘溝橋,最終于天津匯入海河,歸于大海。
這便是桑干河大致的源流。從河流水系圖上看,這些血管式的河流呈現一個扇形,海河是主扇骨,永定河便是五條重要的扇骨之一,它和另外四條河——北運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共同支撐起整個扇子的骨架。
三
流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與河流密切相關的詞,專業術語上的流域是指由分水線所包圍的河流集水區。每一條河都有自己的流域,我國的河流按水系分共有七大流域,而海河流域是其中重要的流域之一。
如果從科學的角度去研究一條河的流域特征,大概要從流域面積、河網密度、流域形狀、流域高度、流域方向或干流方向等幾個方面去進行。當然,在這里,我不是要去進行科學研究,我只是想引入流域這個概念來更好地闡釋桑干河,我關注的是這一大河流域的文明文化特征。事實上,拋開這些冰冷生僻的自然科學用語,我們完全可以尋找另一種方式對流域做一些感性的表述。
其實,如果把一條河的流域比喻成人的血脈的話,倒是異常得貼切。人的血脈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一條動態的長河,這條血脈之河像河流一樣,自人類產生以后,就通過世代繁衍生息而長流不止。人因血緣相異而區分為不同的家族體系,這一個個不同的家族體系便像是一條條不同水系的流域。在一個大家族中,可以根據血緣關系的遠近分為數個小的家族。而在流域中,一個大流域可以按水系等級分成許多不同的小流域,小流域又可以分成許多更小的流域。我們如果把人的家族血脈畫成一張圖的話,你就可以發現,這張圖與河流水系圖是何其相似。不同的只是,河流的尋根溯源比起人的尋根問祖來要更容易些罷了。
桑干河是永定河的重要支流,而永定河屬于海河支流,因此桑干河流域從更大范圍來講是屬于海河流域的。同屬一個大河流域,便意味著這個流域從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動物植物以及文化特征等多方面都會擁有相同或相近的因子。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我是李姓家人你是趙姓家人這樣的話,這是人們基于血親關系而產生的一種歸屬感。我們還常常可以聽到有人說我是河北人你是廣東人這樣的話,這是基于行政區劃不同而產生的一種歸屬感。其實流域與行政區劃是相似的一種概念,只不過范圍要大得多,它是基于一條大河之上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多種因素基礎上的一種文化上的認同感。人都是有歸屬感的,家族姓氏使每個人都擁有自己區別于其他家族成員的歸屬感,而不同的流域會使你產生完全不同的文化歸屬感。
從文明、文化方面來講,桑干河流域既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又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在全國都有著重要的難以替代的位置。
四
老村的前溝曾是我們兒童時期的樂園。有一年夏季,天氣似乎很熱,我和幾個玩伴到溝里玩耍。我們玩的地方在前溝土壩的外面,玩得也很簡單,就是用沙土板刻手槍玩。
前溝的溝壁就像大地的橫切面一樣,把這片土地的秘密暴露得一覽無余。在這個橫切面上,自上而下分布著黃土層、膠泥層、沙土層等多種土層,我們要的便是沙土層中的沙土板。這些沙土板一層一層疊加在一起,每層也就是一公分左右,比較堅硬,我們把它們刨出來,用刀子雕刻成手槍的模樣,然后比誰刻得最好。
這時,有幾個戴著草帽的陌生人來到我們身邊。他們拿著一些工具也刨起了沙土板,間或還把一些沙土板小心翼翼地放入他們的書包中。看到我們好奇的樣子,其中一個人舉著一塊沙土板對我們說:你們看,這土塊里有小動物的骨骼,可珍貴了,將來可以給你們換媳婦。說完看著我們窘迫的樣子哈哈地笑了。有小動物的骨骼?我們細看自己手中的沙土板,這才發現在細密的沙土中,真的鑲嵌著一些小動物的骨骼,像是水中的海螺一樣,只不過要小得多。
多年后,童年的這一幕情景仍然刻在我腦海中。我后來才明白,那些陌生人應該就是考古工作者,他們一定在尋找著什么。
2003年,河北省舊石器考古隊對前溝進行了考古發掘,共發現了舊石器早期遺址和石器點7處,中期遺址和石器點5處,晚期遺址和石器點5處。挖掘出一批含有肢骨頭、肢骨片、犀牛牙皮、鴕鳥蛋片、螺殼等的化石,石制品主要有石核、石片,石質大多為石灰變質巖,地層屬于早更新世晚期或中更新世早期,其年限可推定為距今100萬年左右。
這時,以“泥河灣”命名的古人類遺址群已經在蔚縣、陽原縣一些地方相繼得以發掘。先后發掘出的馬圈溝遺址、小長梁遺址、侯家窯遺址、虎頭梁遺址、東窯子頭遺址把亞洲文明的起源推進到距今200萬年前,從而在東非澳杜威峽谷之外找到了地球上第二個200萬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跡。
事實上,“泥河灣遺址群”應該是處于一個突破行政區劃的更大范圍內的地域中,這一地域正處于桑干河流域。2002年,國務院將河北省政府于1997年批準的泥河灣省級地質遺址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泥河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際上包括了河北陽原縣、蔚縣以及山西省的雁北地區,面積1015公頃,保護區內有200至300萬年前的第四級標準地層,埋藏著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和大量舊石器時代考古遺跡,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早更新世石器時代的遺地。
種種跡向都使東方人類的起源地指向了桑干河流域。
其實,早在1929年,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就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發掘出第一個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此后,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又先后發現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還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物品共十萬件以上。一般認為,北京猿人距今約有七十萬年。他們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用下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的雙手相似,使用打制石器,已會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
北京人遺址便位于永定河流域,與桑干河流域的“泥河灣”遺址群同屬于海河流域,因此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北京人從泥河灣走來,東方人類從桑干河流域走來!
一條大河流域成為東方人類的故鄉,這的確可以說明一些什么。
五
現在,我想說一說蔚縣這個地方。不僅僅是因為蔚縣是我的故鄉,還因為作為桑干河流域一個重要的區域,蔚縣的確有很多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
蔚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她不僅擁有小五臺山、空中草原、飛狐峪、松子口峪、石門峪等眾多的自然景觀,還留存著眾多的人文景觀。在這片土地上,文物古跡星羅棋布, 2013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蔚縣的12處文物古跡名列其中,從而使蔚縣以2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成為全國第一“國保”文物大縣。蔚縣還有著眾多的古村古堡古寺廟古戲樓,向有“八百莊堡”之說,有村就有堡,有堡就有寺廟戲樓,每一座村堡都是一座小型博物館,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比比皆是。因此,蔚縣才被外界譽為“古建筑博物館”。蔚縣還有著異彩紛呈的民俗藝術,蔚縣剪紙、蔚縣秧歌戲、暖泉打樹花、上蘇莊拜燈山都正在成為這方土地獨特的文化名片享譽海內外。蔚縣原生態的民風民俗近些年來也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的目光,“到蔚縣過大年”目前已經成為一個響當當的旅游品牌。
近些年來,到蔚縣觀光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了。他們或攀登于巍巍的小五臺山上,或暢游于空闊遼遠的空中草原,或倘佯在民風淳樸的暖泉古鎮……這方土地以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厚重的人文歷史和異彩紛呈的民俗奇觀吸引著他們,帶給他們一種全新的震撼的感受。
我想,蔚縣擁有的當然不僅僅只是這些,或者說,這些景觀只是能呈現在人們視線中的蔚縣這片土地的一小部分。在壺流河、定安河以及蔚縣的另一條河——清水河的兩岸,在地層之下,還有另一個異常豐盈的世界存在著,就像那些地下河一樣,奔騰在我們的視線之外,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豐富著我們。
前面已經說過,蔚縣是泥河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泥河灣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童年時玩耍的前溝就是一個距今100萬年前的古人類遺址。現在,我鄭重地說出我出生的村莊的名字,她就是位于蔚縣吉家莊鎮的前上營村,前溝的古人類遺址就是前上營遺址。除此之外,在蔚縣還發掘出了北水泉的東窯子頭遺址和摩天嶺遺址等一大批古人類遺址。
這說明蔚縣這片土地也曾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但在這里我不想將目光過多地停留在數百萬年前的這些遺址上,因為本文的題旨是在于寫一條河——桑干河。因此,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幾千年前的史前時代。
1978年至1982年,在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的提議下,吉林大學考古系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在桑干河流域蔚縣境內展開考古發掘,先后發掘了三關、篩子綾羅、四十里坡、莊窠、琵琶嘴等新石器時期的遺址,發現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其中既有中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代文化遺存,又有遼西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還有河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在三關遺址,考古工作者發現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和紅山文化彩陶共出,同時他們還發現這里又有與河套原始文化交錯的現象。
1982年在蔚縣三關考古工地座談會上,蘇秉琦研究了三關遺址出土的彩陶和篩子綾羅遺址出土的袋足器標本后說:“經過初步排比,相當六千年前后遺跡中,至少我們可以初步判斷含有紅山文化、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和以安陽后岡下層為代表的仰韶文化等幾種特征因素交匯在一起。”他指出,源于陜西華山腳下的廟底溝類型兩種特征因素——雙唇小口尖底瓶和攻瑰花圖案彩陶,在三關一帶延續到它們的后期階段中止了;源于遼西的紅山文化鱗紋圖案彩陶彩繪斝、鬲類陶器等,從東北向西南,經過冀西北部,延伸到太行山腳下的拒馬河、滹沱河流域石家莊一帶;源于河套一帶的蛋形甕、三足蛋形甕等,自西而東分布延伸,大致也到三關一帶為止。所以蘇秉琦認為,三關等遺址所在的張家口地區所處的地帶是遼西、中原與河套三個地區三種不同淵源古文化交匯的“三岔口”,也是北方與中原文化交流的雙向通道。
1984年,蘇秉琦先生又進一步解釋:燕山西側的張家口地區蔚縣沿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支流——壺流河流域發掘的一系列具有自己特征性質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時代距今六千年到距今五千年前后。
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間,蔚縣又發現各類文物遺存333處。其中,仰韶文化遺址6處,從而使蔚縣已經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達到11處。
因此,基于科學的考古成果,說蔚縣是中華文化交融的“三岔口”一點也不為過。當然,考古學是嚴謹而科學的,但同時卻又是死板的。它只以物證去指證一種結果,卻并不對過程進行任何形象的描述。或許這就是科學與文學的區別。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五六千年前的歷史場景。從中原出發的廟底溝人帶著他們的雙唇小口尖底瓶和攻瑰花圖案彩陶一路遷徙,翻山越嶺,最終到達了蔚縣這片土地。從東北遼西一帶出發的紅山人帶著他們的環底彩繪雙耳罐也來到了蔚縣。而從西北出發的河套人也帶著他們的蛋形甕、三足蛋形甕來到了蔚縣。我們的先民,過著游牧的生活,他們追逐水草而居,且行且止,最后相聚在蔚縣這片土地上。那時的蔚縣大地一定河網密集,水草豐茂,土地肥沃,足以慰藉這些先民疲憊的身心,使他們很快在這片土地上安扎了下來。為了資源、為了占有,這些不同部族之間爆發戰爭或許是不可避免的。部族戰爭既是資源得以重新分配的途徑和手段,同時又是不同部族文明的碰撞、交流與融合的契機。盡管這種融合許多時候是血腥的,但客觀上卻使中原文化、東北文化與西北河套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實現了交融共存。
事實上,蔚縣之所以成為中華文化的“三岔口”以及中原文化與北方文化交流的雙向通道,絕不是偶然的,而是蔚縣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的。蔚縣這片土地處于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位于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三級臺地的二級臺地之上。向南,經飛狐峪、石門峪、松子口峪可直達華北平原; 向北,可通過五岔峪、榆林關到達蒙古高原。因此,正是蔚縣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才使中原文化、東北文化、河套文化的碰撞交融成為可能和必然。
不僅如此,在之后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蔚縣這方土地一直是中原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的雙向通道,和平時期是一條繁華的商道,戰爭年代便成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
據有關學者推測,從考古發掘來看,黃帝部族是與紅山文化相對應的,而炎帝部族和蚩尤部族是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和后崗一期文化相對應的。這就說明,傳說中的黃帝、炎帝與蚩尤并非虛言,而蔚縣做為中華文化的三岔口,三種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交流融合,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想象:曾經的黃帝、炎帝和蚩尤也曾在蔚縣這片土地上生活過呢?然后又遷徙去了東去五十公里的涿鹿了呢?
無論如何,蔚縣做為桑干河流域一個重要的區域,文明之光曾經燦若星漢,是桑干河畔一顆真正璀璨的文化明珠。
六
二十多年前,我曾在桑干河畔的涿鹿小城實習了一個月。每天和同學們到小城的液壓缸廠驗證我們學習的理論知識。那段時光是悠閑而自在的,廠方對我們沒有過多的要求,帶隊老師更是相當隨和。很多時間,我常常獨自倘佯在小城的大街小巷中,當然,還有桑干河,是必去的一個地方。
向南穿過小城逼仄的街巷,再越過幾塊農田,就來到了桑干河的大堤上。站在高高的堤壩上,放眼空曠的桑干河,卻見寬闊的河床上到處是高低不平的砂石,唯獨沒有水。河水哪里去了呢?難道桑干河真的干涸了嗎?那一刻,失望之情在心底迅速蔓延,說不出是一種什么滋味。回去后我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走進你寬寬的河床
那無邊的沙灘
我的目光
開始那樣饑渴地搜尋
你展示給我的
只是這一片空白
你曾經豐腴的身體
到哪里去了呢
難道真的
你已經成了一條季節河
只有暴雨來臨時
你才會重新恢復一個姿態
瞬間
我的心 在墜落
對于桑干河的最初認識源自于著名作家丁玲創作于這片土地上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我讀書時的初中語文課本曾經選編過這部小說的部分章節,那之后便對這條相距不遠的河流心向往之,充滿一種美好的期待。但現實竟然如此不堪,它絲毫不給我的想象留一個哪怕微小的著陸點。真的,那一刻我的心真是在墜落。
后來,我數次乘車從桑干河大橋上經過,我看到的桑干河雖然有了水流,但卻很小很小。我也知道,由于上游修建水庫以及流域內農業用水,加之整個華北地區降雨量稀少地下水位下降,不獨桑干河,許多河流都處于半饑半飽的狀態,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極其現實的問題。
那時,涿鹿還沒有打出“三祖文化”的旗號。事實上,當時張家口各縣都沒有這種文化觀念。改革開放尚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一切似乎都百廢待興,人們的觀念更多停留在溫飽問題上,根本無瑕去顧及什么文化。
不過,我很早就知道涿鹿之戰,知道黃帝、炎帝和蚩尤與桑干河的關系,但卻不知道涿鹿還有黃帝城等遺跡,或許那時當地人也不見的知道吧。在我的意識中,涿鹿之戰發生的年代太久遠了,應該很難留下任何遺跡了。
在涿鹿期間,我的心情始終處于對斷流的桑干河的一種失望的情緒之中,在那里我寫了一組題名為“涿鹿行”的組詩,一首寫桑干河,一首寫涿鹿小城,其中就有這樣的句子“黃帝大戰蚩尤的古戰場/已茫然無存/時光太匆匆/一切/都逝去了/都逝去了”。
是啊!時光真是太匆匆!二十年一晃就過去了。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樣“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好在,經過了這二十多年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許多地方打文化牌,挖掘文化資源,理清文化脈落,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涿鹿大地也打起了“三祖文化”的旗號,叫響了“千古文明開涿鹿”的口號,修建復建了一大批與三祖有關的文化旅游項目。
這一切都表明,桑干河流域正在進行著一種文化的復興。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漁民在海邊曬太陽,一位紳士走過來對他說:“天氣這么好為什么不去捕魚呢?”漁夫說:“先生,捕魚干什么呢?”“捕魚你就能掙很多錢啊?”漁夫說:“掙錢又為了做什么呢?”“掙錢你就可以買一艘更大的船。”“先生,買大船又做什么呢?”“這樣你就可以打更多的魚,掙更多的錢。”“那又能怎么樣呢?”“這樣你就可以像我這樣,在海邊曬太陽。”漁夫說:“先生,我現在正在這樣做呢!”
許多人或許會抱著贊賞漁夫的態度去讀這則故事,但我卻不會,因為在我看來,曬太陽與曬太陽終究還是不一樣的,“曾經滄海難為水”與“少年不知愁滋味”是有著天壤之別的。人是如此,河流亦然。一條從歷史的夾縫中經過千萬阻隔流淌至今的河流縱使只剩清淺一線,但她也是異常豐盈的。
因此,了解了桑干河的前世今生,了解了這條大河流域豐厚的人文歷史,讓我常常在注目這條河流時有了別樣的情思,有了一種崇敬而敬畏的心情。因為我面對的不只是一條現實的自然的河流,更是一條流淌了成千上萬年的古老的文化的河流。現實的桑干河是清淺的,她或許還會在某個季節斷流,但文化的桑干河卻歷久彌新,波深浪涌,她永遠不會斷流,而是越來越激流澎湃,水波蕩漾,越來越令人心蕩神怡。
是啊,我們的祖先從桑干河流域出發,穿越歷史的迷霧,開創了人類的文明史,并用自已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一條桑干河,穿山過灘,蜿蜒前行,最后終歸大海。我也相信,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桑干河會逐步變得流水潺潺,長流不息,桑干河的子孫們,也同樣會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