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義
在年近半百的時候,我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恰如正在沙灘上行走,突然被巨浪卷入洶涌的大海……經(jīng)過4800多個日夜拼搏,終于被推上岸——退休了。生活恢復平靜,心動依舊怦然,往事在目,并不如煙。
記得是在2003年9月末的一天,黑龍江日報報業(yè)集團總編輯楊殿軍同志找我談話,說:“全省報刊整頓工作領導小組決定,《黨的生活》雜志社劃給報業(yè)集團。考慮到那里的特殊情況,我和宏圖社長的意見是派你去主持工作。”
當時,我是黑龍江日報社編委、采訪中心主任。在這個崗位多年,工作輕車熟路,我何苦避輕就重?很快,賈宏圖社長找我談話,說:“集團黨組研究決定,派你去《黨的生活》雜志社工作。這是黨組織交給你的重要任務……”
面對不容置疑的表情和語氣,我無奈地點了頭。
在接下來一個多月的前期“摸底”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雜志社面臨的嚴峻形勢和復雜程度超出之前我的耳聞和預想。由于之前雜志社隸屬關系處在醞釀、過渡階段,前景不明、隊伍不穩(wěn)、人心焦躁。作為即將赴任的社長,我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
“摸底”工作結束后,我心急如焚地找宏圖社長表態(tài):“既然定了讓我去,就盡快下任職令吧。”也許早有準備,第二天報業(yè)集團黨組就做出《黨的生活》雜志社新一屆班子成員的任職決定——我擔任社長,李小平擔任總編輯,博澤軍擔任副社長、副總編輯,孫鐵、管大鵬擔任副總編輯。
2003年12月12日,召開交接大會,《黨的生活》雜志社主管單位由省委組織部轉為黑龍江日報報業(yè)集團。
此時,雜志社的工作千頭萬緒,最緊迫的是發(fā)行工作——這關系到雜志社是否還能生存下去。過去,《黨的生活》雜志月發(fā)行量連續(xù)十多年超過100萬冊,在全國黨刊界也名列前茅,但劃歸到報業(yè)集團當年,發(fā)行量呈現(xiàn)“塌陷式”下降——不到30萬冊。
《黨的生活》創(chuàng)刊五十多年來,第一次面臨生存危機!
近30萬冊的月發(fā)行量,是絕大多數(shù)雜志至今仍高不可攀的天文數(shù)字,何談生存危機?在許多外界人士看來,發(fā)行量越大,雜志社效益應該越好,反之則越差。其實,并不盡然。
多年來,有些雜志月發(fā)行量只有幾萬冊甚至千八百冊,但雜志社衣食無憂;有些雜志月發(fā)行量十幾萬冊甚至幾十萬冊,但雜志社艱難度日;即使發(fā)行量相同,不同的雜志社生存狀況也存在天壤之別。主要原因不是管理方面存在差異,而是體制不同、生存模式不同、相應費用不同。再具體些說,這與是否有財政撥款、是否全額繳稅、是否搞有償報道、是否收版面費、雜志每冊單價及產(chǎn)銷成本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在這些方面,《黨的生活》雜志社都居劣勢。
“高山墜石,第一個落點肯定不是最低點。”“30萬冊肯定保不住。”當時,了解雜志社情況的許多朋友一致預言:“頂多還能挺兩三年。”“《黨的生活》快完了。”
生死存亡之際,唯有背水一戰(zhàn)……
實踐證明,朋友們的預言落空了。“墜石”的第一個落點成為最低點,之后的幾年間發(fā)行量還有了一定的恢復性增長,雜志社的“生命線”保住了。許多朋友說,這是個奇跡。
為什么會出現(xiàn)奇跡?
因為雜志社職工隊伍中有一批夙夜在公的中流砥柱。在形勢嚴峻、困難重重的壓力面前,他們的工作激情像灼熱的巖漿一樣再次迸發(fā)出來。不知多少個繁星閃爍的夜晚、多少個闔家歡聚的假日,雜志社辦公室仍燈火通明、煙霧彌漫。大家在思考、在討論,在規(guī)劃和設計新形勢下的未來之路。正是有這些忍辱負重、不計個人得失的同事恪盡職守、同心協(xié)力,這支黨刊隊伍才風帆再掛、破浪前行。
因為市場對黨刊有合理需求。《黨的生活》發(fā)行量為何“塌陷式”下降?主要原因是過去的發(fā)行量超越了實際需求,如今下跌是向實際需求量的合理回歸。在黨建工作作為各級黨組織第一要務、第一政績的新形勢下,《黨的生活》作為全省面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公開發(fā)行的黨建讀物,作為全省“傳播黨建信息、關注時政熱點、反映民意民聲、聚焦反腐倡廉”的重要平臺和宣傳陣地,是其他媒體難以取代的,這是《黨的生活》的社會根基。
因為創(chuàng)刊五十多年來,《黨的生活》雜志社幾代辦刊人在努力打造有思想、有觀點、有溫度、有特色的地方黨刊過程中,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為推動全省黨建工作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雜志的市場認可度不斷提高,在全省乃至全國黨刊界頗具影響力。在全國報刊市場整頓期間,在大量報刊關停并轉之際,省有關部門領導一致決定,《黨的生活》刊物必須保留、黨刊性質不變、服務對象不變。與此同時,很多黨務工作者和讀者紛紛給《黨的生活》雜志社打來電話,明確表態(tài):《黨的生活》如果還繼續(xù)辦、雜志還姓“黨”,我們會繼續(xù)訂閱。組織的支持、讀者的關愛,增強了我們繼續(xù)堅守黨刊陣地的信心,增添了我們把黨刊辦好的勇氣和動力。
借此機會,我向那些一直關愛《黨的生活》雜志的各位領導、廣大讀者表示深深的謝意!
近些年來,在各主管主辦單位領導的指導和幫助下,在各級黨組織和廣大讀者的大力支持下,《黨的生活》雜志社逐步走出低谷、走向復興,在全省黨建工作宣傳陣地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成為我省唯一兩次榮獲“中國百強期刊”稱號的雜志,為我省期刊界贏得了榮譽,也為全國黨刊界贏得了榮譽。
但是,在日益深化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挑戰(zhàn)依然嚴峻——新媒體的強烈沖擊、讀屏時代的迅速形成,紙質媒體的劣勢越發(fā)凸顯,行業(yè)性萎靡不斷加劇,未來之路布滿荊棘。
如今,《黨的生活》雜志社新一代辦刊人已經(jīng)年輕化。相信你們有信心、有智慧、有辦法、有能力,在媒體融合中開辟全新天地,把紅色輿論陣地進一步做強做大,讓黨的聲音永遠占領社會輿論的制高點。
偶然相遇,永遠牽掛。祝大家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