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玥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所有商業空間中最具魅力、最具吸引力的一種。水景作為商業空間中的點睛之筆,對區域空間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性的商業化趨勢,人類的居住環境發生了本質的轉變,導致了生態環境的不平衡。水是商業空間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商業增添靈動之感,在炎熱之夏為人們增添清涼之氣,所以水在商業空間建設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個商業的空間建設,最重要的是體現商業的生命活力。水體的流動與平靜正是為商業空間增添魅力。因其的不同形態可以制造不同的意境,在聽覺上增添了天然韻律與節奏,在視覺上顯示了空間的樂感美。因此水是構建商業空間,增添商業美景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商業空間;空間環境設計;水景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045-01
一、水體在商業空間中的作用
1.水體在商業空間中的多形態運用。在商業空間設計中,可以考慮以下形態的水景設計。建筑環境中的水,按其形態可分為:點狀水體,如水池、泉眼、人上瀑布、噴泉;線狀水體,如水道、溪流、人工渠;面狀水體,如湖泊、池塘等。各種形態的水組合到環境中提高了環境質量和商業的文化品質。靜水、流水、落水、噴水的設計組合形成動靜有致、虛實相生的豐富水景,水中有景、景中有水。在水景設計中要充分重視與周圍環境的配合,如在整齊封閉的建筑群中,應以動態水景來活躍環境氛圍,豐富人們的視野;而在安靜的園林中則以靜態水景體現一種幽靜淡雅的氣氛,平和人們的心態。
2.水體在商業空間中產生的意境。水,無論是潺潺細流,還是飛瀉直下的瀑布,抑或是奔騰咆哮的海浪,當處于運動狀態時,他們會產生不同的聲響,并給人以不同的視聽感受,引發人們無窮不盡的想象。在商業中,喧鬧的街市,嘈雜的車鳴聲讓原本浮躁的
二、商業水景的設計理念
在商業空間設計中,水景的設計不僅象征著一個商業的環境保護理念,也體現了一種人文精神。水是萬物的生命之源,更是一個商業生命流動的血脈。有血才會有活力,才會展示出商業的魅力。
1.水景的人文性理念。水景的人文性首先是體現在其可供觀賞的功能上。水景要能夠給人一種視聽享受,給人帶來美感,使觀者賞心悅目。這需從藝術的角度出發,在設計上增加美感,滿足“愛美之人”的“愛美之心”。其次是體現在其的娛樂和健身的功能上,觀者可以享受視聽盛宴;玩者則是滿足嬉水親水的愉悅之感。因此,在商業水體空間的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到商業居民的親水心態與需求,與商業整體的空間相協調一致。
2.水景的生態性理念。水景作為商業空間中的點睛之筆,對區域空間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性的商業化趨勢,人類的居住環境發生了本質的轉變,導致了生態環境的不平衡。農耕時代清新秀麗的自然空間越來越難以尋覓,取而代之的是工業機械時代的商業建筑。而在中國這樣一個水資源緊張的國家,商業水景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到節約水資源這一點,要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要美化商業,還要杜絕水浪費,平衡生態環境。因此,在商業水景設計中,生態性要更加提倡。
三、水的形態
系統的劃分水形態,有利于空間設計中水元素的應用。決定水形態的主要因素有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條件。如氣候溫潤的山地造成的水形態,以瀑布、奔流或跌水等形態。暖溫帶平原地區水的形態基本以流水,湖泊和池塘的靜面水為主。而干旱地區不易形成大的地表河流。總的來說,水形態可以分為動態水和靜態水。
動態水根據動的特征分為以下幾種:噴、溢、流、落、沖、旋、散、飄、滴等。這些動態特征分別對應了水元素的各種形態,水的動態噴對應的有噴泉;溢對應的有溢流;流根據水量的大小對應的有河流、溪流等;落根據水量和高差的大小對應的有瀑布、跌水、水簾等;沖根據水量的大小和速度對應的有海浪、湖浪和河浪等;旋對應的有旋渦;散對應的有漣漪、波紋;飄對應的有水霧;滴對應的有滴水。
靜態水分為固態和液態水,固態水景有自然水景和人文水景兩種,自然的如冰川、雪山等;人文的如冰雕。液態水根據靜態水面積的不同可以分湖水、池塘水和水滴(露水)等。
四、結語
水的動態非常豐富,在商業空間設計中,如商業廣場利用各種動水造景,如噴泉,瀑布,水簾和跌水等。但是水景的設計要根據地域的氣候條件和地域文化進行設計,如江南地區,水源充足,降水量較大,地區內水網密布,在商業空間設計中可以考慮多種動態水的設計,但在我國的北方較干旱地區,抽取地下水挖大湖,設置噴泉和水瀑,這是違反地域氣候條件的,不但造價昂貴,而且也不能體現水存在該地域的自然特征,對該地域的人來說,也就僅僅看到了一個本地沒有的奇特空間。如果在商業的廣場和公園里,設計的大多數水景和在該地域存在的主體自然水景沒有一點聯系的時候,也就失去了地域文化性,成為了不可能被當地人們認同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毛培琳,李雷.水景設計[M].北京:林業出版社,2008.
[2]徐葉.水與空間的關系[J].城鄉建設,2009.
[3]王慰娟.商業水景的生態設計[J].風景園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