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宙
摘 要:在古代中國,人們營建選址活動所奉行的標準——“風水學”,體現了“人與環境”的整體觀,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現代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所要遵循的“人與自然和諧、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有著不謀而合的相同點。運用傳統風水學中的選址、規劃、營造、擇向等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挖掘和揭示傳統風水文化中的環境藝術特征,并融入到現代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實現傳統風水理論服務于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目標,使室內環境設計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是本論文研究的主旨。
關鍵詞:風水學;室內設計;環境
中圖分類號:B992.4;TU23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050-01
風水學中的法則是依水而居、房屋朝向坐北朝南、擇高而居、選擇藏風聚氣且山環水抱之地建邑等。這些法則我們當今看來,顯而易見,甚至作為常識。可這些淺顯的道理卻是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在同自然界的斗爭中換來的,都是他們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生存經驗。現在,將這些具體的生存法則歸納概括為風水的大原則詳述如下。
一、整體性原則
風水理論思想是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環境中的每一個整體系統(龍、穴、砂、水)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這些外在的環境因素形成一個整體,都員是為了生活在其中的人而服務,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這正是風水學的功能,宏觀地把握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二、依山傍水原則
山體是大地的骨架,就好像是屏風,可以擋住風寒。河流是大地的血脈,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古時人們選擇這種環境并不是為了審美或精神需求,純粹是為了生存,既抵御了寒風又有水源。
三、水質、土質考察原則
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建宅簡陋,更不用說什么防護措施。土壤中含有鋅、鉬、硒、氟等元素,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氣中,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潮濕或腐爛的地質,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皮膚病等。進入農耕時代,土壤的肥沃也決定著人們的生存品質的優良。水質同樣重要,古人飲用和灌概,如其中含有有害物質,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健康。選擇一處水土皆優質的地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久而久之,人們總結出一套水質、土質的辨別法則。
四、坐北朝南原則
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采光,還為了抵御北風。古人己充分認識到陽光的重要性。不僅對農作物的成長有益,對人自身的健康也有著影響。從巢居時期人們就意識到強風的弊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風有了更清晰認識。
五、觀形察勢原則
“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福最為切要。”風水學重視山形地勢,龍脈的形與勢有舞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是遠景,形是近觀。勢是形之崇,形是勢之積。有勢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勢,勢住于外,形住于內。勢如城郭墻垣,形似樓臺門第。勢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單座的山頭。認勢灘,觀形則易。
六、適中居中原則
適中,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盡可能優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論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沒,欲其顯而不張揚暴露,欲其靜而不幽囚硬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這個原則其實也是中庸。
七、順乘生氣原則
風水理論認為,氣是萬物的本源,太極即氣,一氣積而生兩儀,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氣,水得之于氣,人得之于氣,氣感而應,萬物莫不得于氣。風水理論提倡在有生氣的地方修建城鎮房屋,這叫做順乘生氣。只有得到滾滾的生氣,植物才會欣欣向榮,人類才會健康長壽。在室內設計中,我們主要探討生氣論與通風換氣的關系即可,這二者最密切最直接。對于氣與風的關系:氣乘風則散。古人認為生氣是有規律循環運動的。如果外界有風,便會將其吹離原來的軌跡,無法正常有序的運動,事物就會無法正常的發展、進步。風水學中其實也含有樸素的道理,如果室內空間長久閉塞,周圍的“氣”便會污池,成為煞氣,影響人們健康。這時如果有風的介入,進行通風換氣,就會使得這些污池之氣饋散分離,萬物之氣運動井然有序,讓人們重新回到舒適的環境中。所以通風換氣,成了人們的生活之道。
現代室內設計,按其內容可劃分為視覺設計、物理設計。所謂視覺設計,即指人們在室內空間所能看到的一切表現形式。包含了空間造型、界面裝飾、空間色彩、空間材質、空間照明、陳設等視覺因素。而物理設計則指室內物理環境的設計應滿足使用者生存需要。這點與傳統風水學的初衷是一致的。物理元素包括風、光、聲等。在具體的設計中,我們應具體的將風水理論在設計中展開,才能設計出好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徐令.室內設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2]霍維國.霍光.中國室內設計史(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梁星.胡筱蕾.室內設計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