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摘 要:中胡是在二胡基礎上改制的一種傳統樂器,富有民族特色,其演奏具有抒情性和強大的感染力,文章從適應性、獨特性、交融性三個方面分析中胡的藝術特色,明確了中胡在民族管弦樂隊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關鍵詞:中胡;民族樂器;點性旋律;歌唱;聲腔;中音聲部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075-02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千百年來,各民族在繁衍生息過程中創造了許多的文明和奇跡,而源遠流長的民族樂器乃是我國人民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其中,中胡這一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民族樂器,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經過百年歷史舞臺的演練與洗滌,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世界音樂舞臺上的一顆閃亮、耀眼的恒星,下面就其藝術特色進行分析。
一、適應性
(一)合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隊有著久遠的歷史,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自然積累冶的特點,即“有什么用什么,后來的加先前的。在這種“自然積累冶的文化積淀下,中胡逐漸成為一件獨具特色的合奏樂器。20世紀40年代末,廣東音樂樂隊中加入中胡;50年代,江南絲竹合奏樂隊中,加入了中胡。中胡起到烘托、平衡、協調的作用。通過對兩種民間小樂隊進行對比分析,可知:在演奏江南絲竹樂曲時,中胡與二胡形成了一個渾厚的中音區,而其又具備一定的明亮特性,旋律線條優美圓潤,與小三弦、秦琴等彈撥樂器的跳蕩起伏形成兩種不同的律動特征,它們有機地糅合在一起,突顯了江南絲竹的秀麗和美,準確表達了地域風貌與人文精神。
(二)戲劇戲曲伴奏樂器
中國的擦弦樂器在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之后,在20世紀初進入了一個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戲劇戲曲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由是,中胡作為伴奏樂器也廣泛地運用于各種戲劇戲曲當中,如評劇、越劇、湖劇、紹劇等劇種,中胡在這些戲劇戲曲的文場或樂隊中的運用成為不可或缺的中音聲部伴奏樂器。由于中胡特有的渾厚、圓潤、粘合等音色特征,從這個時期被廣泛運用以后,它的演奏藝術逐漸發展、提升,樂器的形制、性能各個方面也逐漸演變、成熟。這一時期被廣泛運用于戲劇戲曲的種類,筆者做了一個統計,接近百種,由此可見其運用的廣泛性與適應性。
二、獨特性
(一)鮮明的樂器特性
這種民族樂器的音色寬闊、飽滿、渾厚,近似男性歌唱聲腔,能以其豐富的音質色彩變化創造出獨特的音樂意境。中胡的音色區域劃分與二胡大體相同,區別在于它的上與下把位音色差異較大。中胡的音強張力幅度較大,可從pp到ff。擅長演奏雄健、奔放、熱烈、歡騰的曲調,同時其渾厚、飽滿、圓潤的歌唱性又使其能夠表達剛中帶柔、粗中有細的作品,準確而深層次的揭示作品思想內涵。由于中胡寬闊、飽滿、渾厚的音色特性,與草原人民朝夕相伴的馬頭琴樂器,在音色特性上十分接近,因此,在表現蒙古草原音韻與風格方面,具有十分的獨特的表現能力。
(二)獨具特色的演奏風格
正是由于中胡寬闊、飽滿、渾厚的音色特性,多數作曲家緊緊抓住了這一鮮明的樂器特征,創作了多首(約為10首)表達蒙古地域風格的中胡樂曲,這些樂曲采用蒙古音樂素材,極大地展現了蒙古人民的淳樸善良、熱愛生活的美麗情景。要準確表達這些鮮明的地域風格,在具體的演奏當中,應該充分模仿蒙古馬頭琴二度、三度打音、裝飾打音,以及揉弦、大滑音、泛音滑揉,右手的拋弓、浪弓、快速連弓、組合弓法等特有技法。中胡正是在這種借鑒、模仿,并充分吸收的過程當中,極大地豐富了自身的演奏藝術,從而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演奏風格。
三、交融性
在中國民族樂器中,以中音而命名的樂器很多。而在民族管弦樂隊中,以中音而命名、有效演奏音區在中音音域的樂器,也包括實際演奏音高為中音聲部的樂器,都稱為中音樂器,如中阮、中胡、中音板胡、中音嗩吶、中音笙等中音樂器,在民族管弦樂隊中構成中音聲部的樂器群,它們都表現出特殊的交融性(指合奏),是連接樂隊各聲部之間的紐帶,是樂隊各聲部樂器融合的粘合劑,是民族管弦樂隊的中堅力量。
(一)共性
1.中音性
對于中音性的理解,可借鑒這段分析:“中音性冶概念就是處于中音區能起中音融合性作用的樂器。而中音樂器并非都具備這種作用,這種樂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樂器共鳴十分良好,音質不獨特,第二,能夠與別的甚至大部分樂器融合。除此之外,一定的力度也起制約作用,某些樂器弱奏能獲得一定融合性,而在強奏時則不行。可見,除了器樂名稱已表明屬中音樂器(如中胡、中阮、中音笙)外,某些主要作為低音或高音樂器使用而當其進入中音區活動并能符合上列兩個基本條件也同樣屬“中音性冶這一范疇。
上述分析了“中音性冶概念的界定與具備融合性作用中音樂器的關系,以及具備這種融合性作用所具備的兩個條件。因此,通過對中胡音色分析可知,中胡是“中音性冶樂器的代表之一。
2.融和性
融,就是融合。中國的民族樂器豐富各異,都極具個性,適宜獨奏與小規模合奏。但如疊加成大型民族管弦樂隊,由于各種樂器個性鮮明、聲音獨特,要想整合成為交響性的民族管弦樂隊,其難度是相當大的。而中胡卻具有這種特殊的融和性,在樂隊中可以增加中音聲部的厚度與和聲效果,成為各聲部樂器間融合的粘合劑。從中胡音色及功能上看,獨特性詞匯有豐滿、空靈、諧和、穩定、潤飾、和諧等,把這些獨特的因素融合在一起,鑄就了中胡的融和性。而在民族管弦樂隊當中,十分需要這種融和性。因此,中胡的這種共性多、個性少的融和性,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猶顯重要與珍貴。
(二)聲部性
1.和聲功能
中胡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的聲部性,體現為強大的和聲功能。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無論從樂隊的整體布局、樂器的分組原則、聲部排列方式、配器手法等方面,都是借鑒西方管弦樂的樂隊編制與配器原則。正如民族音樂家主張把西方音樂的長處為我所用,使之與世界同步,“必須一方面采取固有的精辟,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東西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冶。
基于這種理念,中國的民族管弦樂隊找到了解決高、中、低聲部間音響平衡效果的“鑰匙冶,中胡便是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特有的“鑰匙冶。中胡飽滿、深沉、厚實的音色,賦予了中胡豐滿、淳樸、柔和的和聲效果。在配器中,作為和聲的三音(中間音),起到了和聲的完整與豐滿效果。
2.潤飾功能
中胡的潤飾功能,表現在民族管弦樂隊的中音聲部之中,潤飾作用十分明顯。表現在對聲部之間旋律層、和聲層和低音層的滲透。在弦樂聲部的旋律層,常以長音顫弓或和弦伴奏型的狀態出現,以線或點的意識附著在弦樂器的主旋律上,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中胡能夠彌補高音聲部與低音聲部的漏洞,建立起相互的聯系,補充了低音層中低音區的音量和飽滿度。
3.銜接功能
對于中胡的銜接功能,筆者把它定位在聲部之間去研究。中胡具有連接高音聲部與低音聲部、弦樂聲部與彈撥樂聲部、弦樂聲部與吹管聲部等功能,起到紐帶和橋梁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和聲中聲部之間、同組樂器組之間、不同組樂器之間、和弦與和弦之間、音與音之間等幾個方面。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胡是我國民間傳統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寶貴財富,其渾厚深沉、飽滿溫和、極富歌唱性的音色,富于適應性、獨特性、交融性,構成了它獨有的藝術特色,在我國民族管弦樂隊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不可或缺。
參考文獻:
[1]鄭穎.當代二胡藝術發展特點之分析[J].音樂創作,2013(11).
[2]張麗華.淺析二胡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中國科技博覽,2014(06).
[3]胡杰.中胡演奏中音色的把握[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