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利芳
摘 要:清豐柳子戲擁有600余支曲牌,200余個劇目,是我國古老的一個地方稀有劇種。從清乾隆十年開始在清豐廣為流傳,至今已200多年,2007年,清豐柳子戲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清豐柳子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關鍵詞:清豐柳子戲;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132-02
一、前言
清豐縣地處黃河中下游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民風淳樸,歷史悠久,長期受到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和燕趙文化的多方浸潤,不同地域的文化氣質和審美取向的相互交融,讓清豐縣擁有了豐厚獨特的文化底蘊,共通的文化和情感孕育了清豐柳子戲生存、傳播和傳承的土壤。目前,清豐柳子戲擁有600余支曲牌,200余個劇目,是我國古老的一個地方稀有劇種。
柳子戲是弦索聲腔中具有代表性的古老聲腔之一,因曲牌中有一種柳子調,故得名柳子戲,曾廣泛流行于山東、河南、蘇北、冀南、皖北一帶。它在元、明弦索腔俗曲的基礎上形成雛形,明末清初時期趨于成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清乾隆初年,它以柔美的聲腔,新穎生動的演出形式,很快由清豐傳播至南樂、大名、館陶、商丘、開封及皖北、蘇北的徐州、豐縣等地,并在京城“一時稱盛”。
目前,全國傳承柳子戲的文藝團體僅有清豐縣柳子劇團和山東省柳子劇團兩家,2006年5月20日,柳子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清豐柳子戲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清豐柳子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二、清豐柳子戲的歷史沿革
清豐縣是柳子戲的故鄉,柳子戲歷史上較為著名的一個班社為清豐洪家班。洪家為舊時清豐縣城大戶,生意和商號曾遍布整個清豐。
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豐西關大戶洪從心(字憲章,1721-1785)重名慕義,愛戲輕財,組建洪家戲班,管柳子戲、大平調、羅戲等,成為以管戲為職業的管主,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洪琇(字良玉,1842-1916)接任管主,他在原柳子戲班的基礎上,吸納王玉良、靳耕田、宋西靈、秦希安等大批優秀演員,以郭偉清為主正式組建洪家柳子班。
清豐柳子戲歷經洪從心、洪燾(字公溥,1750-1815)、洪恩澤(字化遠,1788-1853)、洪鵬振(字鳳舉,1825-1884)四代管主的辛苦培育,又經洪琇、洪寶仁(字壽山,1881-?)、洪貴修(字尚德,1910-1967)等后三代管主的苦心經營,在清豐及周邊地區擁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為柳子戲的傳承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抗日戰爭爆發后,洪家柳子戲班被迫解散,新中國成立后,洪家班被政府接管,綿延200余年的清豐洪家班就此完結。
目前河南省唯一的柳子戲專業劇團就是清豐柳子戲藝術傳承中心,該中心原為清豐縣柳子劇團。清豐縣柳子劇團的前身就是在清豐白馬楊柳子戲窩班基礎上成立的劇團,清豐柳子戲的一些優秀演員,如楊兆雨、楊繼青、楊振合等都是清豐縣馬村鄉白馬楊村人,據載,柳子戲在該村已經流傳了一百余年,該村柳子戲的出現和發展與洪家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據老藝人楊繼青回憶,其伯父楊茂之二十多歲時,便在清豐六塔學習柳子戲,由此可以推算,大概20世紀初柳子戲便傳到白馬楊村,當時的白馬楊在清豐算是個比較大的村,逢年過節或農閑時節都會有柳子戲演出,而且演員大都是本村村民。
據《清豐縣戲曲志》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9年),高堡鄉李家村村民李玉卓,在白馬楊楊春田家當雇工,冬閑在牛棚教十余人唱百調,后增至55人,遂坐科打戲,由楊春田任管主,后從洪家班聘左根成、秦希安等演員教戲。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清豐柳子戲歷經戰爭的創傷,奄奄一息,多數班社先后解散。
1949年,楊春田招收學員重新復班,成立了白馬楊百調劇團,1953年被清豐縣政府接收為專業劇團,1956年正式命名為清豐縣光明劇社第七團,1958年,清豐縣政府以白馬楊柳子窩班為基礎,正式建立“清豐縣柳子劇團”,1960年奉命與四平調、大平調合并,仍襲舊稱,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清豐柳子劇團三次被解散,1978年,清豐柳子藝人數次進京上訪,獲準恢復。
2007年,清豐柳子戲的發展現狀引起了清豐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為全力保護這一稀有劇種,清豐縣文化廣電旅游局專門成立了“清豐縣柳子戲保護辦公室”,全方位開展傳承、研究和保護柳子戲工作,并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成立了“清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工作人員走訪老藝人,挖掘、整理、搜集柳子戲曲牌音樂、劇本、實物等與柳子戲有關的史料,共挖掘整理柳子戲曲牌300余支,錄制柳子戲代表性曲牌41支,錄制光盤千余分鐘,并建立了專業的錄音采集室和檔案室。
2008年,清豐柳子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從此古老的清豐柳子戲煥發了蓬勃生機,而清豐縣柳子劇團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012年,清豐縣柳子劇團轉制為清豐縣柳子戲藝術傳承中心,并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建立了柳子戲展示館,從歷史、保護和傳承的角度,收集藏品和音像資料,并免費對外開放。
至此,歷經幾百年的柳子戲經過幾代十幾代演員的嘔心付出,一路跌宕奔波,從播種、發芽、開花、凋零到如今的完美綻放、璀璨成長。
三、清豐柳子戲的藝術特征
(一)歷史悠久,古老性
清豐柳子戲在元代屬于北曲諸宮調說唱長篇故事的曲藝形式,明代形成傳奇戲,用多場戲表演復雜的故事,由獨具風格的唱腔形成劇種。
(二)稀有性
清豐柳子戲受現代傳媒技術的強烈沖擊,市場萎縮,全國保留下來的專業劇團,也僅有山東省柳子劇團和清豐縣柳子劇團兩家。
(三)音域復雜、不易傳承
清豐柳子戲音樂結構華麗,無論雅曲,還是俗曲;是高腔,還是小調,音樂節奏和旋律極有規律,曲子之間慢和快的速度差層次較多,構成復雜的音域。
(四)曲牌復雜、劇目繁多
清豐柳子戲既有宮廷大曲,又有民間的俚曲和俗曲小令,還有其他兄弟劇種的養分,種類繁多,面貌各異。
(五)融合民俗文化
清豐柳子戲的演出常伴隨著民間的婚喪嫁娶、禮天祭祖等民俗活動,深受民間喜愛。演出范圍遍及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江蘇,并遠及遼寧、黑龍江等省份。
四、清豐柳子戲的特色曲目
清豐柳子戲,又稱“北(百)調子”、“柳子腔”、“弦子戲”。系豫、魯、江、淮弦索曲令《黃鷹兒》、《傍妝臺》、《打棗桿》、《鎖南枝》、《駐云飛》、《山坡羊》等發展演變而成,其音樂由俗曲和柳子等九大聲腔,五大套曲,男女聲腔有明顯的區別,在民間素有“聽著柳子調,勝似坐仙轎”之說。
傳統曲牌粗細三百余支,今存近二百支。唱牌分四種:越牌如《黃鷹兒》、《楚江秋》;下調如《步步嬌》、《駐云飛》、《臘梅花》;平調如《鎖南枝》、《葉兒落》;二八調如 《風入松》、《三叉棵》等。弦牌如《朝天子》、《普天樂》,嗩吶牌如《紅繡鞋》、《玉芙蓉》、《將軍令》等。
笛子、笙、三弦為柳子戲的主要伴奏樂器。笛似骨、笙似肉、弦似筋。三者相互配合,時而粗獷豪放,時而激昂挺拔,時而含情脈脈,古樸典雅,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五、清豐柳子戲的傳承與保護
近來來,清豐柳子戲在長期的探索發展中,取得了許多成績,為柳子戲的延續貢獻了重要力量。
清豐縣柳子戲藝術傳承中心每年組織大型柳子戲演出活動及文化下鄉演出;并于每周固定柳子戲傳承人進校園,為清豐縣的中小學生普及柳子戲知識,教唱柳子戲;還復排參演了多部柳子戲傳統劇目,如:2010年清豐縣柳子戲《孫安動本》赴河南淮陽參加首屆“中原古韻——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2011年參加“品味中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展演;2013年清豐柳子劇團《抱妝盒》參加河南省第三屆縣(區)級暨民營文藝院團戲劇大賽,獲河南文華劇目三等獎;2014年5月,柳子戲藝術傳承中心赴河南師范大學參加“文化遺產活動月之戲曲專場柳子戲演出”活動;2016年更是以清豐縣的千年孝道故事為原型,創作編排了大型原創歷史劇《孝子張清豐》,通過獨具匠心的戲劇編排,演員精湛的藝術表演,樹立了平民孝子張清豐淡泊名利、不慕榮華的豐滿形象,弘揚了張清豐大孝篤誠的可貴精神,給現場觀眾帶來深深的心靈震撼和視聽感受。該劇于2016年11月參演省“公益無限·稀有劇種經典傳統劇目展演活動月”,并榮獲河南省第七屆黃河戲曲戲劇大賽銀獎。
六、清豐柳子戲的學術價值
清豐柳子戲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調為主,表演形式粗獷豪放,風格獨特;人物動作設計惟妙惟肖,生活氣息濃厚,在傳承意義上,清豐柳子戲600余支曲牌中,絕大部分曲牌結構嚴謹規范,曲調行腔委婉,曲牌過門完整齊備,調式豐富多變,風格各異,有異于其他劇種的模擬唱腔的音樂旋律、結構,這自成體系的音樂結構形式,對研究明清時期的戲曲音樂現象具有重要作用及參考借鑒價值,對研究中國北方戲曲、元代散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傳統戲劇柳子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