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
摘 要:民俗文化打碟自古具體分布在兩個地區,一個是南京白局中的發聲樂器“打碟”;另一個是湖北小調中的“碟子小曲”。在經過歷史洗禮,文化流傳下來到了湖南。然而隨著社會發展,“打碟”民俗文化逐漸消失。瑤族多分布在中國南部,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音樂、瑤族舞蹈是來源于勞動與宗教的,舞蹈中道具舞居多。非常著名的長鼓舞、銅鼓舞、盤王舞;民間盛行的還有獅舞、草龍舞、花輥舞、藤拐舞、手帕舞、傘舞等十種。本文將打碟與具有強大包容性的瑤族民間舞相融合,對二者的融合發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打碟;瑤族舞蹈;融合
中圖分類號:K8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134-01
一、打碟的概況
打碟是一個碟子跟兩根筷子組合在一起的發聲器,用以在戲曲、歌曲、說唱中打節奏跟調以節奏。“左手拿碟,右手拿筷,右手打盤邊一下,左手輕敲一下,右手打盤底,左手輕敲,右手打盤心,左手輕敲。”邊打邊唱,一心二用。打碟出現在南京與湖北,經歷史流傳與湖南。
白局是南京地區的古老曲種,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調”是白局的古腔本調,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是一種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說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話,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調,揉進了南京秦淮歌妓彈唱的曲調,因其曲種收調眾多,唱腔豐富多彩,所以又有“百曲”之稱。打碟在白局當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絕大多數白局表演中,打碟不可或缺。然而,南京白局對于湖南打碟的影響與發展來說并無相關歷史考證。
在湖北,“敲碟子”叫碟子小曲,是一種非常有名的民間技法,不少民間藝人都身懷敲碟子的絕技。他們賣藝時邊演唱碟子小調,邊表演敲碟子,身受當地群眾歡迎。碟子小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曲藝,也吸收了明清俗曲的一部分,曲目一般屬于單曲體,數量在一百以上。其曲趣及表現力更為豐富,有抒情優美的;有輕松愉快的;有歡悅輕跳的;有活潑風趣的;有低沉哀怨的;等等。碟子小曲起源于何時,無文獻可考,由湖北省襄河(即漢水)流域的天門、沔陽、漢陽、潛江一帶的俚歌俗曲嬗變而來。流傳于江漢平原、漢水流域,其中以天門、仙桃最為流行,故碟子小曲又別稱"天沔小曲"。湖北小曲曲牌據說原來有二三百個,上世紀30年代末逐漸失傳,現存100個左右,既有本地小曲和從長江上游和下游傳來的小曲,也有抗戰時期流落各地的小曲藝人從各地帶回來的小曲。天門、沔陽是古"云夢澤"腹地,地勢低洼,堤防失修,洪水泛濫,"七年淹六水,十年九不收"。每遇水災,百姓們外出逃荒,敲碟子、唱小曲、打三棒鼓、打蓮廂便成了人們外出謀生的一種手段。因湖北與湖南地界相鄰,兩地商人、平民百姓來往甚多,當時會碟子小曲的窮人也隨之流離至湖南,所以現如今的湖南‘打碟就是這樣發展過來的。湖南簡稱為“湘”,從地圖上看,湖北在湖南的北面,簡稱“鄂”,安徽簡稱“皖”。在電視劇《洪湖赤衛隊》中,有一片段是《手拿碟兒敲起來》,這就是一首經典的“湘鄂皖”小調。
藝人之間對碟子小曲的由來傳著許多有關它起源的軼聞傳說。其中有一說是,大約百年前,澄湖附近有一財主,每天要丫頭給他送五道菜。有一次,丫頭不慎把瓷盤摔破,被地主婆毒打后攆出門外,她便帶一個碗和一雙筷子沿門乞討,邊打邊唱,并用悲憤的歌聲向人們傾訴身世,激起人們的同情紛紛施舍。后來窮人在討飯時,也效仿丫頭,帶一個碗,一雙筷子,邊敲邊唱進行乞討。后來人們改碗為碟,沿街賣唱,逐漸形成了該種漢族民間小曲。
碟子的頂面直徑為四寸,藝人稱之為“四寸面”。瓷細質優,外形美觀、音質清脆,敲碟子的筷子,質地堅硬,長度適中,以檀木或石竹為上品。敲碟子時要求手腕放松且靈活,掌握筷子與碟子敲擊時的回彈力,既有敲擊碟子發出聲音節奏變化,又有敲擊時的多種手勢、動作、方向、造型的變化。碟子小曲演唱的形式簡便靈活,不論場合,不論形式,不管是稻場、街頭、院落、茶樓都可以表演,表演形式以坐唱為主,可一人敲碟演唱,也可以配上絲弦、管弦二人或多人演唱。20世紀60年代又有站唱、走唱等形式。所演唱的曲牌多為江漢平原的俚歌俗曲。碟子小曲句式有“七五七”,“五五七七”、“五五七五”幾種結構形式,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規整的“長短句”。音樂結構多為上下句式;在三句式、四句式的結構中,以“起承轉合”的結構較為常見。碟子小曲剛流傳于湖南時,多見的是乞討者們用以乞討時,或者是拾荒者們打發無聊與對感慨生活無奈時的娛樂。
二、瑤族民間舞的民俗特征
瑤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一帶,大多數依山而居,生活方式以山地農業為主。瑤族自古以來都是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每逢節日,必定歌舞慶祝。從舞蹈的內容上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紀念和敬奉祖先的舞蹈;二是宗教祭祀的舞蹈;三是節令習俗的舞蹈。這些舞蹈內容都蘊含了豐富的民俗文化意識,具有明顯的民俗特征:
1.從舞蹈動作上看,瑤族舞蹈具有民俗文化的原始特點。瑤族傳統舞蹈一般動作古樸,風格粗獷,舞姿嬌健,開朗豪放,舞至酣處,圍觀者高聲吹叫并介入,氣氛異常熱烈。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動作和程式性動作互相連貫一體,構成別具一格的表演程式,在動作上,矮、穩、顫是其共同的特點。矮,指腿部下蹲得矮不矮。穩,指舞步要平穩有力。顫,指膝部的上下顫動。顫動時,強拍向下而弱拍向上,顫動必須有力,有彈性感。在舞步上,多走三步罡、七星罡,形態是屈膝彎腰,動律穩重,顯示出宗教舞蹈的固有特點。從瑤族民間舞蹈動作中可以發現,瑤族民間舞蹈特點與瑤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從瑤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動演變而來,是民俗文化的再現。
2.從舞蹈道具來看,具有民俗文化的古樸性特點。瑤舞都為道具舞,最著名的是長鼓舞和銅鼓舞。此外還有很多傳統民俗的道具舞,有獅舞、草龍舞、傘舞、手帕舞等。
3.從舞蹈表演者來看,具有民俗文化的基層性特點。先前,瑤族民間舞蹈的表演者都是由師公扮演,或由師公為主,配備歌娘、歌師、奏樂的藝人組成。最經典的就是祭祀盤王的《盤王舞》。
瑤族原是祖國南方的山居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因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的壓迫政策緊緊相逼,還有一些自然原因,長期過著頻繁遷徙的游離農耕生活,是我國歷史上遷徙較多的民族之一。蹲與顫是瑤族人民山區勞動生活的主要動態,不論爬山越嶺、負重行走,或是舂米、起屋,都是靠腿部的蹲與顫去保持勞動的持久性,雙膝的屈膝起伏成為勞動中的正常節奏。瑤族是一個支系龐大的民族,舞蹈形式多種多樣,其中蹲顫的動律鮮明地貫穿于舞蹈動作當中。舞蹈動律主要表現在膝部動作上,隨著音樂節拍點,雙膝有規律的自然蹲顫。上身前俯后仰、膝部上下屈伸,有一種負重感。
三、打碟與瑤族民間舞蹈的融合途徑
瑤族舞動律重拍在下,在編創舞蹈動作時,多以瑤民在農耕勞作、小孩戲耍時的動作為原型來編創的。例如舂米時全身左右搖擺,手拿簸箕上下顛簸的動作,在這原始造型上加上瑤舞的基本動律蹲與顫。道具碟子與筷子,左手食指在上拇指在下拿捏住碟子,其余三指中指小指在上無名指在下夾住筷子;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筷子的四分之一處,無名指與小指自然翹起彎曲。在兩者相融合為新舞蹈時,瑤舞動律不變,手上拿碟子與筷子的動作參考了敲打瑤族長鼓的套路與走向路。在雙手上下甩動或者左右交替時,右、左手配合敲打碟子,發出聲音;也有腳下蹲顫動律走步,手上配合花式打碟法,打法有“單打”、“平打”、“雙打”、“疾打”、“慢奪”、“翻手打”、“點盤心”、“騰空”、“單花”、“雙花”、“轉盤花”、“波浪花”、“滑彈”、“碎點花”、“抵頂”、“戳”、“靠”等多種技法。
編創的舞蹈中的一般形式有兩種:(1)腳下是跟隨音樂簡單的走步,加花式的打碟法,例如‘翻手打、‘雙花等;(2)腳下復雜且快速、輕巧的步法,加簡單平式打碟法,例如‘單打、‘平打等。
為什么會選擇打碟與瑤族民間舞的融合?第一、流傳了上千年的歷史民俗文化打碟在逐漸消失,繼承人少之又少;第二、因為歷史原因,打碟流傳至湖南,加上有許多的瑤族分支居住在湖南;第三、瑤族舞包容性打,多為民俗道具舞(例如:傘舞,手帕舞),而且打碟就是民俗文化中的音樂曲式之一中的發聲器,兩者具備了相互融合的條件。
對于兩者的融合,抱著的是希望中華的傳統歷史文化不被流失。同時,打碟與瑤族舞的融合也是一次大膽卻又是合乎情理的創新,希望這樣的創新能夠使民俗文化打碟繼續流傳下去,以一種新的方式重新登上現代舞臺,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打碟的歷史、學習打碟的打法,甚至創編出更多的新穎打法;對于舞蹈而言,希望能在舞蹈世界中注入一絲新鮮的血液,發展更多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