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健勇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及貿易全球化的快速推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及質量愈來愈高,藝術類的文化活動形式也不斷豐富與創(chuàng)新。《觀音得道》作為中國粵劇史上重要劇目之一,在我國的戲劇領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被廣大的粵劇喜好人及戲劇藝術家不斷地進行編排與演出。在經過多次改編與再加工后,《觀音得道》這部戲劇已逐漸發(fā)展為以主人公妙善、韋陀愛情發(fā)展為基本線索的主要敘事模式,并且其中的故事內容已增添了世俗化的特點。通過這樣的改變與加工,《觀音得道》這部戲劇不但體現了我國早期粵劇的編劇與排演體制,遵循了粵整體的發(fā)展原則,并且與我國嶺南文化中包含的世俗化與通達性相互融合。本文就《觀音得道》的具體演出劇目,對劇情中表達的特點及其與粵劇發(fā)展產生的關系作出闡述,最后對《觀音得道》戲劇中體現的嶺南文化特征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嶺南文化;觀音得道;文化特征;演出劇目;觀音信仰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137-01
粵劇是我國文化藝術上對人民群眾影響廣泛的地方性劇種,其中蘊含了精彩的表演藝術和多樣的演出劇目,已成為了嶺南文化中重要的藝術代表。以主人公妙善修行而成為觀音菩薩的《觀音得道》劇目,作為里面的一個平常劇目,但其包含了鮮明的嶺南文化特色,并且清楚地展現了我國粵劇藝術發(fā)展演變上的過程。故主人公妙善修行的《觀音得道》,成為了粵劇中不斷被表演與改編的經典劇目。本文就以該劇目為例,對其中包含的嶺南文化進行分析。
一、《觀音得道》演出劇目介紹
根據我國現有的資料來看,在早期粵劇中有對妙善故事的《觀音得道》劇目進行描寫,但具體的劇本已經無法查找①。但因為早期粵劇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邕劇密切相關,故有一部分的研究學家認為廣西邕劇的源頭便是早期粵劇。加之早期粵劇中關于《觀音得道》的劇本已經不存在,廣西邕劇中仍保留著《觀音得道》的劇本,本文就對其擬作早期形態(tài)的粵劇。《觀音得道》全劇為十四場,劇中的主人公為妙善,由正花旦進行扮演。該劇的主要背景是邊疆地區(qū)戰(zhàn)亂時的故事,以男主人公韋陀、女主人公妙善的愛情故事為主要線索,展現了女主人公妙善削發(fā)為尼及在修行出家后得道成佛的過程,戲劇的結尾是女主人公妙善得道成為了觀音菩薩,其父受到一定的影響后也決心舍棄掉皇帝的位置與殊榮,跟隨其上山修煉,并將皇帝玉璽轉讓給了身旁的太監(jiān)。
除此之外,在廣州的粵劇舞臺上,其他粵劇團也排演了《觀音得道》相關題材的劇目,除了在遵循早期粵劇的花旦主演及愛情線索的相關前提下,還適當的增加了一下對女主人公妙善進行考驗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更加生動。同時,還有一些粵劇團以主人公的愛情為線索,加入了對權利明爭暗斗的情節(jié),甚至重新演繹了韋陀與妙善的童年生活,使其愛情基礎變得更為牢固。
二、《觀音得道》劇目的表現特點及其與粵劇的關系
(一)展現了主人公的愛情故事,符合粵劇編寫的原則
因粵劇編劇主要是以“因人寫戲”為主要的編劇方法,與《觀音得道》中以情感為主體的線索模式有一定的聯系。在早期粵劇的改編劇本中,男主人公韋陀與女主人公妙善的感情故事就展現了小小的端倪。主人公韋陀是一位戰(zhàn)功赫赫的將軍,因為心里對妙善產生了愛慕之情,于是莊王為其做主賜了婚。妙善在白鶴寺修行出家,韋陀使用多種方法勸其回宮,但最終無計可施,只能懷揣怨憤地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這一過程中主要還是以韋陀的單方面情感和妙善的堅持出家為基本原則,其中妙善一直處于被動的位置。經過多次改編后妙善成為了一個情感豐富細膩的女子,其與韋陀之間的情感發(fā)展成為了這部劇最主要的精彩看點。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某劇團展演的《妙善公主》,主要講的是妙善被韋陀的癡情所感動,主動地向韋陀表達了內心情感,后面選擇的出家也是為了向韋陀表示自己對愛情的堅貞與決心。可以看出,早期粵劇中關于妙善故事的奠定基調主要是以愛情為主,出現該類故事模式的原因主要是為了遵循粵劇劇本的編寫特點,其中也受到了嶺南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影響②。
(二)主人公愛情故事的發(fā)展與粵劇總體發(fā)展的路線相互統一
根據粵劇中每個時期妙善故事的戲碼來看,粵劇的總體發(fā)展由早期的重視武戲逐漸轉變?yōu)楝F階段的重視文戲。早期粵劇重視武戲,主要體現在邊關戰(zhàn)事的戲份較多,十四場的劇本中有七場是展示武戲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粵劇的發(fā)展主要以文戲為主,主要是為了適應廣東老板的經營方針與沿海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及觀賞趣味,這樣的情況下使得粵劇的文戲水平及質量飛速提高,越來越多的經典劇目被創(chuàng)造出來,出現在社會大眾的視野及生活中,但同時也使得《觀音得道》劇目中主人公愛情故事的發(fā)展與粵劇總體發(fā)展的路線走向相互統一的地步③。
三、《觀音得道》劇目中凸顯的嶺南文化
(一)體現了嶺南地區(qū)的世俗及開放文化
因為粵劇不斷增加了愛情成分,妙善的故事增加了較多的愛情戲碼,把原本一個救世人于苦難的觀音菩薩轉變?yōu)橹厍橹亓x且多愁善感的普通女子,從文化角度來看,展現了嶺南文化特有的世俗文化,其中蘊含了開放性、直觀性與遠近性。嶺南地區(qū)的世俗文化,主要是由嶺南地區(qū)獨特的市井社會所決定的,因為嶺南地區(qū)的城鎮(zhèn)眾多,手工業(yè)發(fā)展與經濟水平較快,商業(yè)特別繁榮,故在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中孕育出來的城市文化,能夠代表市民文化及世俗文化,而且成為了一種原生態(tài)、全面化、感性化及非正統化的世俗文化,特別注重描寫現實生活中人民群眾的直觀體驗和感性把握,對形式上的哲理思辨與理性研究不太重視。所以粵劇與其他的劇種進行比較,一定程度上只是為了滿足平民觀眾的審美需求及觀賞趣味。針對《觀音得道》妙善的故事來說,女主人公妙善成為了佛菩薩,不再過分追求佛緣與面相,即使一個非常普通與平凡的人,也可以成為佛或者菩薩,而一個勇于膽與追求自己人生幸福的人,也會取得正果。以此為基礎,可以看出《觀音得道》劇目中充分體現了嶺南地區(qū)的世俗及開放文化。
(二)表達了嶺南文化中的開放與兼容特征
因為嶺南文化的形成主要結合了農業(yè)文化與海洋文化,而在其發(fā)展中又不斷地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先進文化,故而嶺南文化具有了本身的個性與特色。除此之外,《觀音得道》劇目中展開的故事情節(jié)與演出的戲劇直接展現了嶺南文化的開放性與直觀欣賞性。因嶺南地區(qū)人民群眾對于文化活動的特殊需求與愛好,故基本上采用的是直觀性地看法去欣賞該劇目,并丟棄了深沉性的思考方式,轉變?yōu)橐曈X與聽覺器官上的享受。如在妙善的故事中,妙善在出家時受到的痛苦與磨難與實際出家的修行內容基本一致,大部分考驗都來源于現實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戲曲文化就是通俗文化,而嶺南文化中具有的開放性與兼容性,使得《觀音得道》這部戲劇的娛樂性更為明顯。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就《觀音得道》演出劇目的介紹,對表現特點及其與粵劇之間的關系作出了闡述,并對《觀音得道》劇目中凸顯的嶺南文化進行探討與分析。通過這樣的做法可以發(fā)現,通過這樣世俗化的觀音戲劇的演出,能夠豐富人民群眾的生活,更高的寄予人民群眾的觀音信仰。
注釋:
①戢斗勇.海洋社會學與嶺南文化——兼評張開城先生《海洋社會學概論》[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19-22.
②鞠熙.身體、家庭與超越:凡女得道故事的中法比較[J].民俗研究,2015(02):81-90.
③熊曉輝.早期目連戲、觀音戲文本的演變及其對辰河高腔之影響[J].文化藝術研究,2015(04):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