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 要:文化志愿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對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都起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廣州市文化館文化志愿服務的發展概況和主要做法,探討文化志愿服務在文化館的實踐中如何助力服務效能的提升。
關鍵詞:文化館;文化志愿服務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166-02
一、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文化志愿服務的要求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為確保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實現而進行的制度設計、產品供給和體系建設,其目的在于豐富精神生活,傳播先進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①。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來,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進一步提到,“大力推進文化志愿服務。大力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堅持志愿服務與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相銜接,奉獻社會與自我發展相統一,社會倡導和自愿參與相結合,構建參與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務體系。”《意見》中既充分肯定了文化志愿服務在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方面的作用,又明確指出目前文化志愿服務水平仍需提高,同時又為文化志愿服務助力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新思路和新方向。
二、廣州市文化館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發展概況
廣州市文化館志愿者服務隊首先作為廣州市文化館所屬的文化志愿者隊伍,以開展駐地志愿者服務為主。其次,廣州市文化館志愿者服務隊也是廣東省文化志愿者總隊下的一個分隊,因此在隊伍建設上要兼顧文化館自身志愿者隊伍的管理和廣州市文化志愿者隊伍的拓展建設。
(一)完善文化志愿服務制度建設
自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工作以來,廣州市文化館積極探索廣州市文化志愿服務工作,在充分研究和分析了2016年文化部印發的《文化志愿服務管理辦法》和廣東省文化廳印發的《廣東省文化志愿服務規范指引》等文件的基礎上,結合駐地服務和文化志愿者的管理經驗,制訂了本單位的文化志愿者章程,為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可參照的依據和規范,同時也把國家、省、市的文化志愿服務工作要求落到了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單位實處。
(二)實現文化志愿者的規范化、信息化管理
廣州市文化館在文化志愿者管理上,實現了從線下到線上的全方位的對接轉移,引進了志愿者+管理平臺,通過駐地宣傳和新媒體宣傳,把有意愿加入文化志愿者隊伍的社會公眾引導到“志愿者+”平臺上,將線下一系列繁瑣的登記、核實、記錄、存檔工作轉接到文化志愿者平臺,實現網上實名制注冊、在線活動報名、二維碼簽到、云服務記錄等,有效解決了文化志愿者注冊報名及服務記錄清單、服務供需對接等問題,實現了文化志愿者的規范化、信息化管理。
(三)推動文化志愿服務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
廣州市文化館在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方面,既充分地考慮到了偏遠貧困地區的群眾文化需求,也和周邊社區、人民群眾最普遍的文化需求進行了有效對接。
無論是每年舉辦的“公益文化春風行”和“文化志愿者進社區”等送戲下鄉、送戲進社區的公益演出活動,還是為周邊社區中老年群體開設的文化志愿者主題活動“社區公益學堂”,文化志愿者都參與其中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廣州市文化館在文化志愿服務項目開發上注重聯合社會各方力量,創新文化志愿服務內容,探索與優秀社會團體的新型合作模式。
在推動文化志愿服務試點項目開展的同時,做好已有文化志愿服務示范項目的優化升級,志愿服務試點項目和示范項目的雙頭并進在全市范圍內起到了先行先試、輻射推廣的作用,為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工作做示范和表率,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務模式。
三、文化志愿服務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作用
(一)增強公共文化服發展動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文化志愿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可以把公共文化資源落實到基層,成為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主要力量。而文化志愿服務的深入發展,不僅能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動力,還能在更大范圍內滿足更多人的文化需求,做到真正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展,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同樣的,文化志愿服務的出現除了讓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更有活力,也讓更多有志投身于公益事業的人們能夠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個平臺來服務更多的人,在實現自我價值、奉獻社會的同時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壯大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隊伍,也從側面增強了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動力。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促進社會更好地發展
文化志愿者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鏈條中的一環,在服務過程中首先是提高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效率。與傳統文化部門和單位逐級送文化不同的是,文化志愿者可以帶著項目和資源直接與需求方對接并就近安排服務,既能緩解相關文化部門和單位人手不足的情況,也能減少公共文化服務在下基層路上的時間消耗。
其次,文化志愿者來自社區,是最熟悉基層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群體,所以在他們的參與下開發文化志愿服務項目,能在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的同時,拓寬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滿足不同群體不同階段的文化需求。
再次,文化志愿服務項目的績效評估和服務對象的反饋是一個完整的文化志愿活動實施的必要條件,所以以志愿服務的形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就內在地包含了自我評價的機制,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質量,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發展。
四、推進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的幾點做法
(一)構建文化志愿者培訓長效機制
長效機制就是指能夠保證所制定的制度方針長期正常運行并發揮預期功效的制度體系。培訓是提高志愿者個人綜合素質、服務能力和團隊凝聚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強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單位與志愿者溝通聯系的重要途徑。
作為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單位,如何更高效地維系志愿者隊伍是所有志愿者組織要重視的問題,因此,要構建文化志愿者的長效培訓機制,建立文化志愿者培訓基地并定期舉辦文化志愿者培訓,為文化志愿者提供不斷自我提升、自我發展的機會。培訓機制的建立可以整合系統內外的各項資源,聯合社會上優秀的志愿服務力量,實現培訓需求和導師資源的對接,引入優秀的培訓師資力量和前沿的文化志愿服務課程。
在文化志愿者培訓規范化建設方面,依據培訓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通用培訓、崗位培訓和專業培訓。其中文化志愿者通用培訓包括入門培訓和通用技能培訓,旨在普及志愿服務基本知識和實用生活小技能。崗位培訓和專業培訓顧名思義就是針對特定崗位和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單位特有的專業進行的培訓,使文化志愿者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掌握崗位工作流程以及和服務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而按培訓對象來劃分,長效的培訓機制還需要包括文化志愿者骨干培訓和文化志愿者隊伍管理人員培訓。志愿者骨干是支撐志愿者隊伍的核心力量,志愿者管理人員更是指引志愿者隊伍發展的領頭人,因此,高效的培訓機制還必須有面向高層次人才的全方位培訓。
在培訓方式上,適當引入新興多媒體技術如網絡平臺自學、網絡在線直播、虛擬培訓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不同年齡層的社會公眾加入到志愿者隊伍中。
(二)提高文化志愿服務的社會影響力
美國著名營銷學者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營銷管理》一書中定義品牌:“品牌是一種名稱、名詞、標記、符號、設計或是它們的組合運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認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并使之同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區分開來②。” 基于品牌的巨大力量,創設并培育文化志愿服務品牌,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和文化志愿者形象提升無疑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組織知名人士參與文化志愿服務就是打造文化志愿者名片的一條重要途徑,知名人士的社會效應于普通志愿者而言會成倍增長,為此,動員社會工作領域的專家學者、藝術家、優秀運動員等社會知名人士參加志愿服務能迅速、廣泛地將文化志愿服務的理念推廣到公共生活的各個領域。其次,提高文化志愿服務的社會影響力離不開宣傳的力量,傳統媒體覆蓋面廣,公信力高,適合宣傳示范性或系列性的文化志愿活動;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具有碎片化特征,易于及時報道文化志愿活動的開展情況和文化志愿者的優秀事跡。再者,完善文化志愿者的激勵制度和嘉許制度,每年進行文化志愿服務工作表彰同樣也有提高其社會影響力的作用。
(三)建立“結對子、種文化”工作機制
“結對子、種文化”的工作機制就是推動專業藝術院團、體育運動隊和藝術體育院校等到基層教、學、幫、帶,建立志愿服務下基層制度。
就文化館而言,專業藝術人才直接為基層文藝團體提供指導的文化下基層方式,構建的是一層服務網絡。而先由專業藝術人才輔導一批從基層選拔上來的、專業素質相對較好的文藝愛好者,再把這一批已接受培訓的文藝愛好者送到社區,與基層群眾文化需求對接,然后開展培訓輔導工作的文化下基層方式,構建的是“2+”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層級。
與前者幫扶對象明確的做法相比,后者的做法向下延伸的潛力巨大,服務人群易于實現指數化增長,并且能更進一步地體現志愿精神。在“結對子、種文化”的工作過程中,專業藝術人才和優秀文藝愛好者擔任了“導師型”文化志愿者的角色,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深入發展,以志愿服務的方式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貢獻出重要的力量。
注釋:
①湖南省財政廳教科文處.陳祥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四大特征[N].光明日報,2014-12-09007.
②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分析、計劃與控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參考文獻:
[1]陳威主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M].深圳: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06.
[2]卞小珍,袁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圖書館服務功能的實現與構建[J].科技視界,2016(05).
[3]高寧寧,周新輝.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述評[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01).
[4]侯丙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探析[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
[5]姜鑫.文化志愿者服務為公益文化服務注入新動力[J].大眾文藝,2016(09).
[6]劉珊.談文化志愿者助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中國民族博覽,2015(10).
[7]徐愛麗.文化志愿者教育培訓的長效機制探討[J].邢臺學院學報,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