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榮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受到了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在中央以及地方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支出不僅滿足居民基本文化需求消費,也是培育和促進居民文化消費的重要手段。寶安區以公益性為基礎、以社會化為路徑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新路子,通過促進文化消費達到延伸公共文化服務公益化的目的,并以公益品牌構建出寶安區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大格局。
關鍵詞:文化消費;促進;延伸公共文化服務;公益化
中圖分類號:G258.2;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168-02
如果市民想看一場音樂會,或聽一段相聲,不難,在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里都能滿足,而且還免費。在寶安,寶安文化茶座、文化春雨行動、開心超市、周末音樂會、寶圖星期講座、公益電影等系列文化項目豐富多彩,每年6000多場文體活動成為寶安最亮麗的街景。寶安區的文體活動為何這么火?眾所周知,文化消費的動機以消遣、放松身心為主,公益為本、群眾點單、全民參與,其背后是政府部門創新搭建的“全民參與”平臺,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職能大轉變,從而激發了全區基層公共文化的無限活力。
本文意在通過深圳寶安區居民的公共文化消費現狀,探討其特點和演變,并梳理已有優勢和先行經驗,為完善寶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延伸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提供參考。
一、打造百姓的文化大餐,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
從中央到地方,都正在大力推進政府從“傳統管制型”向“現代服務型”的轉型,要求科學管理包括文學藝術、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領域在內的公共文化事業,簡言之,就是建立現代公共服務型文化行政管理體系,形成政府與社會聯合進行的“共同治理”結構。就目前我國國情分析,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寶安區文體旅游局依托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這一群眾文化主陣地,與民間優秀文藝社團強強聯手,共同打造“寶安文化茶座”、“開心超市”等優質文化品牌,為市民群眾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務,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
1.“寶安文化茶座”。自2011年6月,寶安區舉辦第一期“寶安文化茶座”之后,寶安居民就有了一個身邊的“百家講壇”。“寶安文化茶座”由寶安日報社和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共同打造,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20多期,累計惠及上萬名市民。“寶安文化茶座”既是本土專家學者的講壇,也是百姓的講壇,是開放式、免費的講座。寶安文化茶座的定位是“海納百川,盡在寶安”,不求宏大敘事,只求從小處著眼,以傳播地域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為主旨。寶安文化茶座目前已成為寶安區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寶安區一個響當當的文化品牌,在寶安乃至深圳及周邊城市具有較為廣泛的影響力。“寶安文化茶座”定期邀請寶安及深圳其他各區具有移民背景的社會名家輪番登臺講演,內容涵括面廣,所邀請的嘉賓們在講座中講述了各自家鄉的民俗風土人情,如西安、上海、武漢、長沙等鄉情鄉愁文化與情愫。以及京劇粵曲、雕塑陶瓷、版畫篆刻、普洱茶文化、易經國學、社交禮儀、養生食療、企業文化、民間民俗、電影音樂、廣場文化、打工文學等,為市民打造了一個內容豐富多樣、形式新穎活潑、社會受眾面廣的綜合性人文講座,得到了社會各界以及廣大熱心讀者的肯定和支持,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
2.“開心超市”。“開心超市”由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和寶安區實驗曲藝團聯合打造,采用民營演藝團體市場化經營與政府補助相結合的形式,為廣大市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劇場文化表演。自2012年底于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小劇場開辦以來,憑借執著的藝術追求和精湛的表演技藝,得到了廣大市民的一致好評,同時亦為深圳多元化的移民特色文化增添了一道靚麗的文藝風景線。其演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含相聲、小品、山東快書、西河大鼓、雜技、魔術、先鋒相聲劇等,這些文藝節目雅俗共賞、詼諧幽默、主題鮮明、寓教于樂。同時,開心超市通過建立深圳曲藝原創劇目的展現平臺,不斷推出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秀作品,為深圳曲藝走向市場化開辟了先河,是寶安乃至深圳的一大文化品牌,填補了深圳小劇場曲藝發展史上的空白。其“生產”的文藝精品,如《好人的故事》《打虎之后》,不僅分別獲得了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CCTV小品大賽二等獎,還雙雙獲得第十六屆群星獎。2015年, “開心超市”打造的新作《三袋米》和《留門》獲得廣東省第八屆群眾戲劇曲藝花會金獎和銀獎。寶安“開心超市”讓曲藝在深圳扎根開花,并結出累累碩果。
3.“周末音樂會”。“周末音樂會”是寶安區文體旅游局推出的一項公益性高雅藝術普及活動,也是寶安區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由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具體承辦。“周末音樂會”演出內容豐富多樣,包括管弦樂、弦樂四重奏、鋼琴弦樂五重奏、雙鋼琴演出、民樂五重奏、手風琴等。且在演出過程中,對器樂、曲目加以解說,普及音樂小知識,提升了市民的藝術鑒賞能力。自創辦以來,“周末音樂會”不僅以室內音樂會的形式吸引廣大市民走進劇場欣賞高雅音樂,同時還把高水平的音樂演出送進社區,周末音樂會讓廣大市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高雅的音樂藝術。不僅為市民創造了一個定期欣賞高雅音樂的良好平臺,也為音樂工作者貼近基層、貼近群眾提供了寶貴的演出舞臺。迄今為止,周末音樂會為廣大市民提供服務近200多場次,均是公益性質,這也是促進文化消費核心理念的實際體現。
寶安區在文化服務過程中,推行法人治理結構試點,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并且積極鼓勵各類文藝團體、藝術形式向社會免費開放,推進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實現了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管理的機制創新。
二、從“坐在臺下看”到“站在臺上演”,破解文化服務主體單一性
公共文化服務要發揮作用,就要發揮各方力量,破解文化服務主體單一性,創新解決好“誰來服務”的問題。在這方面,寶安區首創的“文化春雨行動”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的典型范本。
2012年開始,寶安區文體旅游局在2011年試點“文化鐘點工”示范點的基礎上全面創新開展“文化春雨行動”,其核心是建立“文化義工”“文化鐘點工”和“文化輔導員”三支隊伍。幾年來的持續發力,寶安區將“文化義工”、“文化鐘點工”和“文化輔導員”三支隊伍打造成為基層文化建設的生力軍。“文化春雨行動”在全區各街道扎根發芽,“三支隊伍”不斷壯大,累計招募“文化義工”4363人,采購“文化鐘點工”450名,提供41個項目的常態化服務,聘請文化輔導員20名,成為寶安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每年服務人群近2000萬人次。2015年,“文化春雨行動”作為全國唯一一個區級項目入選國家文化創新工程立項項目,獲評深圳市2015年社會建設創新項目,作為深圳市“風景林工程”備選項目在全市推廣。“文化春雨行動”實現了文化創新方面從國家到地方的榮譽“大滿貫”。
為豐富“文化春雨行動”的內涵,2016年4月30日,文化春雨行動“街區藝術項目點”開啟,每周的預熱環節由寶安群眾文化藝術館提前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具體時間、地點、演出嘉賓及演出節目等資訊,便于更多市民能及時了解活動的內容、及時間地點。
同時,為了提高“街區藝術”的展演質量及增強活動價值與效果,提前做好參演人員的資料收集、嚴格訓練參演人員的專業水平等準備,并將文藝小分隊的演出模式變成了音樂分享會,以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為公眾進行表演,在互動環節會進行相關文化知識的普及,同時送出精美的文化小紀念品,通過這樣的方式加深公眾對“街區藝術”的認識,提升市民文化修養,豐富群眾文藝生活。
同時,充分利用“街區藝術”深入全區各街道、社區公益服務面廣的便利,同步做好寶安區品牌文化活動“周末音樂會”和“與你有約·歡樂星期天”的宣傳,提高文化品牌知名度,讓更多市民意識到藝術的重要性,欣賞到更多的高雅藝術,讓他們體會到政府部門為提高群眾文藝素養,改善生活品質做出的巨大貢獻。
實踐證明,只有依靠公共力量才能實現服務效果最大化。“文化春雨行動”有效聚集了體制內外文化力量,提供了群眾需要的“點對點”、“面對面”的文化服務,讓更多的群眾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文化活動隊伍,形成了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激勵機制和社會認同方式,讓群眾從“坐在臺下看”到“站在臺上演”,市民的文化服務意識正在形成,“文化自覺”逐步實現。
三、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 延伸公共文化服務公益化
為滿足各行業群體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更好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再僅由政府部門閉門決策,2015年,寶安區文體旅游局以“互聯網+公共文體旅游服務”的理念,加快推進“智慧文體綜合服務系統”和“智慧文體綜合視頻監控系統”兩大項目的智慧文體建設,開通“文化春雨行動”網絡服務地圖,實現文體活動網上咨詢、報名和公益電影網上點映,以及開發手機應用程序建立數字圖書館、數字展覽館,讓文化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同年12月,寶安區文體旅游局成立全市首個區級文化事業發展咨詢委員會,聘請專家學者、文藝工作者和行業代表等21名委員,負責對全區文化事業改革與發展問題進行調研、論證,提出對策和建議,及時反映各行業、各群體文化需求。
寶安區每年組織幾千場文體活動,以“文化春雨行動”為例,目前寶安區有450個“文化鐘點工”活動點,相當于全區每天都有450場有組織的小型文體活動,每位市民都能參與其中,一年可為近2000萬人次提供文化服務。譬如2016年寶安區體校寒假青少年體育技能公益培訓班共開放2012個名額,培訓內容涵蓋體育類、美術類、音樂類等38項課程,熱門項目10分鐘報滿,報名系統由于點擊人數過多,多次出現故障,開放報名當晚,所有名額全部報完。
為什么文化消費如此火爆?究其原因,是因為與群眾需求緊密對接,在對群眾的文化消費進行了先期培育之后,市民的參與熱情才得以持續增長并呈現“井噴”。事實上,“文化鐘點工”、“文化輔導員”和寶安體校公益培訓均不是個例。近年來,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始終以“公益”為主導理念和踐行精神,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如針對勞務工大區的特點,公益電影放映活動已堅持十多年,僅2011年至今,就有近2萬場公益電影活動送進工業區和社區,每年觀影人次達到120萬。還有近兩年推出的“寶安娃娃”綜合培訓和青少年公益培訓,每年免費培訓達1.26萬人次,培訓課程超過40項。看演出、逛展覽、學京劇、聽講座,是寶安居民豐富而充實的文化休閑生活,寶安區還創建了全國首個“遙控模型漂移車”公益點,均是免費向市民敞開大門。
寶安區積極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花小錢辦大事,引導社會力量滿足群眾多元需求,寶安走出了一條以公益性為基礎、以社會化為路徑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新路子,通過促進文化消費達到延伸公共文化服務公益化的目的,并以公益品牌構建出寶安區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大格局。
參考文獻:
[1]張萍,賴宜萍,劉念.破解人才瓶頸 “文化春雨”潤澤寶安[N].寶安日報,2016-01-14.
[2]趙林婷.公共文化支出對居民文化消費的影響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5.
[3]毛少瑩.發達國家的公共文化管理與服務[J].特區實踐與理論,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