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摘 要:構建基層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重要內容,是提高文化治理能力的重要制度設計,也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載體。本文對全面構建基層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行了思考,以期對實現文化發展成果共享提供借鑒。
關鍵詞:文化事業;服務效能;文化生活
中圖分類號: 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184-01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作為社會公共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經在社會各個層面引起了相當的重視。因此,構建此體系要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線,貫穿于文化工作各方面,貫穿于文化建設全過程,貫穿于精神文明建設各環節,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以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體制機制為依托,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整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牢牢把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著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改革創新。堅持用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來看待形勢、推進工作,觀念上要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對路,工作上要得力。
二是堅持宏觀思維。要立足現狀,善于統籌內外兩種資源,把文化改革發展更加主動自覺地置于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去思考謀劃。
三是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社會效益第一,進一步強化文化本體功能,把教化育人貫穿到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把握規劃設計中各組成要素的特性和功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各項業務工作融會貫通,努力實現文化工作的大突破、大創新。
四是堅持統籌兼顧。文化工作既服務于中心工作,又需要中心工作的支持,要找準定位,突出特色,與經濟社會總體規劃相呼應,及時把重大戰略、重大項目等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三、主要任務
(一)深化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整合盤活國有文化資源,推動文化經營單位良性發展、做大做強。積極改進服務理念、服務方式、服務手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推動政府部門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進一步理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管理體制、文物管理體制等,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并組織實施,建立法人治理結構,落實理事會制度,實施文化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引進工程。
(二)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新機制
提高“三館”免費開放水平,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實現全市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整合鄉鎮各類設施資源,構建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分步實現全覆蓋,制定達標定級的考核機制。合理布局,加快建設戶外廣場固定舞臺。探索政府購買、市場供給的文化服務新途徑,鼓勵和支持興建民間圖書館、民俗博物館,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新模式。
(三)構建現代文化市場監管體系
建立完善行政權力清單制度,調整完善文化市場準入退出機制,促進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區域之間信息交流共享,加強文化市場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強化文化市場技術監管,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營造更加清朗的文化空間,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
(四)構建優秀文化傳承的保護體系
加強文物執法檢查力度,提升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基礎工作,完善各級重點文物保護項目申報程序,著力健全完善非遺保護項目、傳承人、傳習所、生產性保護基地“四位一體”保護傳承體系,探索開展生產性保護利用,實施“鄉村記憶工程”,保護古村、古街、古巷、古建筑等。
(五)構建基層文化從業人員培訓體系
加強對文化館、文化站文化從業人員的培訓教育工作,努力提高館、站業務人員的整體素質。發揮文化館、專業文藝院團的資源優勢,以各街道鎮星級文化帶頭人、群眾文化隊伍負責人和業務骨干為培訓對象,以基礎知識、范例片段處理、現場練習為主要方式。
四、措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強對文化工作的組織領導
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精神為引領,認真貫徹省、市有關文化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以“走在前列”為定位,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總抓手,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創新,銳意進取,大力繁榮文化事業,不斷提高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滿意度。進一步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職責,把文化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任務一起部署、一起實施。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把文化建設作為衡量科學發展質量和領導干部工作實際的重要內容,納入對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考核體系。
2.增加公共文化投入
明確支持文化事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文化事業經費穩定增長機制,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增幅不低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充分發揮公共財政在公共文化事業投入中的主渠道作用,對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公益性文化機構及需要特殊保護的文化事業單位,如圖書館、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位等,各級財政要繼續給予經費保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給予政策扶持和引導,重點扶持那些具有示范性、體現地域特色的藝術作品的創作和生產。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1.落實文化體制改革的精神
按照省、市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推進綜合性文化管理體制、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等體制機制改革。鞏固政府機構改革成果,完善文化宏觀管理體制,理順多方面關系,實現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文物、版權等多項事業產業良好發展。
2.積極穩妥推進藝術表演團體改革
遵循舞臺藝術發展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以發展為主題,以激發活力為目的,以面向市場、面向群眾為導向,推進國有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機制創新,引導支持民營藝術表演團體發展。
3.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
公共圖書館、博物館、藝術(文化)館(站)、美術館、文物保護、考古科研管理機構等承擔公益服務任務的文化事業單位,要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要求,強化公益屬性,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功能定位、職責任務。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符合本單位特點的績效考核、干部人事、激勵獎懲機制,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文化服務。
(三)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文化服務能力
全面落實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工作部署,改進文化人才管理體制,創新文化人才工作機制,完善文化人才政策,推動文化人才隊伍全面發展。對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有突出貢獻特殊人才、德藝雙馨藝術名家、瀕危稀有劇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團體,推動制定專門扶持政策。實施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工程和基層公共文化輔導工程,提高基層文化骨干的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解決新館建成后人員不足的問題。從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角度逐一發掘培養文化藝術特殊人才,培養造就一支充滿活力、勇于創新、善于開拓的高素質創新型文化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做好優秀傳統文化項目人才儲備和延續傳承工作。
五、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因此,發展本土公共文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是當前必行趨勢。構建基層現代公共文化要充分得到落實就必須利用自身優勢和職能,扎實推進各項工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意識轉變觀念,創新發展,打造精神品牌,整合行業資源將是此體系建設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柯平,宮平,魏艷霞.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研究評述[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02).
[2]李國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公共圖書館發展——《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解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