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
摘 要:近年來,黨和政府自覺關注并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逐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老百姓的文化幸福指數得到一定提升。但與農村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相比,偏遠農村的藝術教育還有差距。藝術教育的落后和貧乏,還在廣大貧困地區廣泛的存在。藝術教育,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對于其人格的形成,生活情趣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當前開展全民藝術普及的新形勢下,“藝術扶貧”教學,對彌補偏遠農村藝術教育不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開展全民藝術普及,這是黨和政府在新時期交給文化館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文化館不可推辭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作為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本文擬就“藝術扶貧”表演教學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表演教學;藝術扶貧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227-02
所謂“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文化對人民群眾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近年來,黨和政府自覺關注并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逐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老百姓的文化幸福指數得到一定提升。但與農村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相比,偏遠農村的藝術教育還有差距。藝術教育的落后和貧乏,還在廣大貧困地區廣泛的存在。藝術教育,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對于其人格的形成,生活情趣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當前開展全民藝術普及的新形勢下,“藝術扶貧”教學,對彌補偏遠農村藝術教育不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開展全民藝術普及,這是黨和政府在新時期交給文化館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文化館不可推辭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作為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本文擬就“藝術扶貧”表演教學提出幾點思考。
由于偏遠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學校教學條件也十分有限,且家長的認知不夠,認為學“藝術”沒有用處。導致藝術教學剛剛初顯成效,卻因家長的不同意,而被迫中斷,這些問題在藝術扶貧教學過程中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而大部分藝術扶貧學校的藝術門類課程都沒有專職老師,所以也就談不上教學質量。因此來到學校以后,“藝術扶貧”教學首先應以年級為單位開設公開課,在公開課上做游戲,從游戲中學習,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課后由學生主動報名。成立了表演興趣小組。由此開始“藝術扶貧”表演的教學。
一、加強“聲、臺、形、表”訓練,增強自信心
由于壞境因素,致使“藝術扶貧”學校的學生相對比較靦腆,動作扭捏不大方;說話總是含在嘴巴里,口齒不清晰;因而沒有自信,為了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應從聲、臺、行、表開始訓練。
首先,做好三姿訓練,也就是站姿、坐姿、走姿。打破上課的狀態,老師與孩子們一起圍成一個半圓圈,跟他們成為好朋友,讓他們身心放松。帶著孩子們做運動,解放四肢;古人講“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這是對儀態優美的形象概括。這對同學們保持正確的姿勢,使身體正常發育是很重要的。坐、立、行涉及脊柱、胸廓和四肢,對于小演員來講,就更是塑造自身形象的關鍵。因此我們要三姿訓練,也就是站姿、坐姿、走姿。例如站姿,即站立姿態,要求抬頭挺胸、收腹、立腰、展肩、夾臀、雙腿并攏、兩臂自然下垂、下頜微抬,兩眼直視前方,面帶微笑。
其次,做好發聲練習,掌握氣息技巧,掌握呼吸方法。姿態、吸氣、呼氣是一個一體的練習,要求同學們先調整好站姿,將氣吸入腹腔,然后再呼氣慢慢的發出S-的音。當感覺氣息快用完時,不要憋氣,重新調整狀態,吸氣呼出S-音。要想使聲音洪亮、清晰,還必須進行口部操練習,感受,并且學會運用唇、舌的力量。增強發音器官的靈活性、彈性和力量,提高音色質量。隨后,做繞口令、貫口、講故事等練習。例如訓練雙唇音的繞口令:八百標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邊跑,炮兵怕把標兵碰,標兵怕碰炮兵炮。從慢都快,然后做流水作業,從而掌握繞口令,也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隨后便鼓勵孩子們來到圓圈中央表演所學的繞口令或者貫口。
第三,做好表演練習,開始教學模仿表演、無實物表演。模仿表演:帶著孩子們一起觀察生活,去感受不同的情緒,不同的環境,開始簡單的人物模仿(例如:老人)、動物模仿(例如:大猩猩)、聲音模仿(嬰兒啼哭聲),進行照鏡子游戲(請一名同學做鏡子,一位同學照鏡子,照鏡子的同學做出各種姿態,做鏡子的同學做出同樣的鏡面姿態),我來做,你來猜的游戲(一個同學做動作,另一個同學猜做的是什么)。無實物表演:(例如:口渴急著喝水,水太燙;洗手后,夠不著擦手的毛巾)等。通過不斷練習,讓孩子們掌握一定的基本功,有一定的表演技巧。同學們在表演練習中也變得自信,大方,同時還為以后的小品、相聲、木偶等藝術表演形式的排練打下基礎。
二、增加賞析課程,營造藝術氛圍,激發表演欲望
開設賞析課程。在課堂上播放小品、木偶劇、兒童劇等給孩子們欣賞,讓他們更直觀地了解表演這門藝術,也讓他們觀察、學習別人的表演狀態,提高他們的審美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可以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賞析環節,讓孩子們更多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分角色的故事表演。例如:用不同的聲音,不同的形體造型,為同學們講述故事《猴吃西瓜》,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然后再由他們每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同表演故事,從而激發他們的表演欲望。
在日積月累中的培訓中,“表演”對同學們而言,已成為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他們的所思所想都是圍繞著如何更好的塑造角色,而不再是緊張害怕。
三、打造屬于自己的表演舞臺,展示自己
閩南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大支系,木偶、南音、高甲戲、歌仔戲等都是閩南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木偶戲又分為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都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是漢族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在我看來,木偶更能迅速的被孩子們所接受與喜歡,于是選定了木偶戲作為“藝術扶貧”表演教學的項目。
木偶戲的表演教學。首先讓學生觀察了解“木偶”的造型,欣賞優秀“木偶”戲劇,激起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學生了解“木偶戲”的淵源、種類及“掌中木偶戲”的偶像藝術造型、戲劇的舞臺藝術、劇本藝術,延續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文化。開始訓練學生手指功,先教他們打開食指與中指的距離,讓手指劈叉。接著教他們一些基本動作,例如,轉身,打拳,耍棍子……在同學們的不斷努力下,終于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底。于是,開始進入劇情排練。有了木偶的技巧本領,再加上前面的表演訓練,接下來的劇本排練就十分的順利,同學們表演起來也得心應手。
“藝術扶貧”教學工作是育人更是育己。廈門市文化館自開展“藝術扶貧”工作以來,經過多年“藝術扶貧”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到廈門市翔安區內厝中心小學開展“藝術扶貧”表演教學,開設“兒童木偶戲”表演培訓班。兒童木偶劇《小圣斗巨蟒》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戲劇類比賽中榮獲作品類“群星獎”;兒童木偶劇《咱們都漂亮》入圍2016年度中國戲曲小梅花獎。到廈門市翔安區新圩鎮古宅小學開展“藝術扶貧”表演教學,開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答嘴鼓”表演培訓班。答嘴鼓《不知半項》在第六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中獲得二等獎、在福建省首屆“丹桂獎”少兒曲藝大賽暨第六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福建賽區選拔賽中榮獲金獎;群口答嘴鼓《小童哥賣菜》榮獲福建省第二屆“丹桂獎”少兒曲藝大賽一等獎,并入選參加第七屆全國少兒曲藝展演。而本人也因多年從事“藝術扶貧”表演教學,于2012年被福建省文化廳、中共福建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福建藝術扶貧工程先進個人。這些成績都是“藝術扶貧”給予的。而比成績更重要的是,我看到我的學生們,一個個從羞澀、靦腆走向大方自信。家長也從中看到了自己孩子的不同之處,也更加支持我們的藝術扶貧工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藝術扶貧”表演教學,應根據貧困農村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項目進行教學。根據農村孩子們的特點因人施教。從專業的基礎訓練開始,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通過賞析課程,營造藝術氛圍,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以地方特色文化為教學課程,打造屬于自己的表演舞臺,展示學生的表演成果。藝術教育關乎心靈,是人的基本素質。藝術教育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素質的最重要指標。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具有重要的意義。“藝術扶貧”表演教學,不僅是拓寬貧困農村孩子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藝術修養,也是對農村孩子的家長們的藝術熏陶。從藝術和精神層面予以幫助,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讓他們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