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咪
摘 要: 電影作為可以被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共同欣賞的載體,它已經成為重要的交流工具。隨著不同文化間交流和了解的需要,字幕的翻譯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傳統的翻譯理論多用于文學作品本身,對于字幕翻譯的評價需要用從不同的視角做全新的解讀。有些電影作品的字幕翻譯甚至被認為是不準確的。本文主要從視域融合角度,選取《傲慢與偏見》為文本,從兩個方面對其字幕翻譯策略進行解析。
關鍵詞:接受美學;視域融合;傲慢與偏見;字幕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250-02
一、接受美學和視域融合
接受美學由姚斯在1960年第一次提出。通過和伊澤爾的共同努力,從1970年起,它成為西方接受美學最有影響力的學派。接受美學理論包括三個方面:期待視野、視域融合和不確定性。本文主要從視域融合方面解析2005年版電影《傲慢與偏見》的字幕翻譯。
視域融合這個理論是由伽達默爾提出的。姚斯曾經說過:“只有讀者的期待視野和文本視野達到融合,讀者對于文本的理解和對文本的接受才算完成(姚斯, 1983:21)。”理解的過程并不意味著譯者去尋求跟文本的完全統一,這是文本和前見之間互動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當中,譯者通過翻譯前見來翻譯文本,前見則是需要通過檢驗然后不斷矯正以更好的表明文本的準確性。通過這樣的方式,主體和客體在理解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實際上,這個過程的本質是現在和過去的交流。所以,理解并不是指某種主體活動。伽達默爾相信個人視野是跟歷史意識當中的每一個因素融合在一起的。
在這種融合過程中,過去和現在的視野通過前見融合在一起。而這種融合和文本之間有時間的距離。所以,譯者的任務是使他自己的視野和目標文本產生的多種視野融合在一起產生新的視野從而達到讀者期待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二、字幕翻譯的特殊性
作為文學翻譯的分支,字幕翻譯與文學翻譯有一些共通之處,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電影字幕翻譯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影視藝術本身的特點,它與文學翻譯遵循的原則不能統一而論。影視作品融合了視覺,音樂,布景,語言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翻譯字幕的時候,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還原這些因素,給予目標語觀眾跟源語觀眾同樣美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說,在對于文化信息的正確處理方面,字幕翻譯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傳達出可以讓目標語觀眾與源語觀眾同等的效果。比如,”Perhaps you will do me the honour?” 字幕翻譯是:你能賞臉和我跳支舞嗎?此句是Mr Collins 問 Lizzie 的話。“賞臉”這兩字用的富有中國文化的意味,觀眾能夠瞬間感受到原文文化中畢恭畢敬的語氣,這與源語觀眾美的感受是相同的。
再比如,四字格的使用。”Let Mr Darcy contradict it himself.”這句話的翻譯是“讓達西先生不能自圓其說”。”這種四字格的使用會消除觀眾的審美距離,達到視域融合。因此,在對于文化信息的處理方面,譯者可以通過文化補償、文化移植和文化協調等策略來彌補觀眾的期待視野。
除此之外,字幕翻譯本身有其特殊性。
首先,字幕翻譯具有口語化的特點。在翻譯的過程中,人物的語氣要精確且符合人物特點的表達。此外,因為口語化具有轉瞬即逝的特點,所以譯文應當能通過增譯減譯等一些翻譯策略優化處理信息內容,保證信息在最短時間內做到有效傳達。
第二,字幕翻譯會受到時間和空間方面的限制。字幕需要與聲音同步,因此字幕必須要考慮讀者的閱讀時間跟理解能力。
另外,字幕不能過度冗長。根據接受美學的原則,譯者需要盡最大的可能使原文本作者的視野能夠與譯文讀者的視野相融合。
三、從視域融合角度解讀電影《傲慢與偏見》字幕漢譯策略
(一)改變詞義
例句1:I thought Poetry was the food of love
我想詩是愛情之花的露水
這里的出處來源于Lizzie 在舞會上打斷她媽媽的話后,Darcy 對她持有對詩的看法的反駁。這里,很明顯能夠發現譯者把 “food”譯為“露水”而不是“食物”。這是譯者根據中文讀者的文化習慣對原文臺詞作出的一種改編。
在中國文化當中,很少會把詩詞比喻成為“食物”。譯者巧妙的把愛情兩字后面加上“花”,然后將“food”比喻成為“露水”。這一銜接將讀者的期待視野與原作的視野發生了巧妙的融合。
(二)從視域融合角度看翻譯策略的不恰之處
例句1:Either you are in each others confidence.
你們倆是心腹之交。
原文中,Darcy 評價Lizzie 和 Miss Binely 挽著手走路的意圖時候說的話。這里的“either”并沒有譯出,顯然是不合適的,會造成觀眾的歧義,認為Lizzie 和 Miss Binely 是關系親密的朋友。實際上她倆是面和心不合。
因此,應當加上“仿佛你們倆是心腹之交”,這樣才能夠與上下文的意思聯系在一起,從而達到視域融合,觀眾也更好的解讀出原文的視野。
例句2:Even if society is a little less varied than in town.
鄉下是碰不到像城里那么多些各色各樣的人。
這句話當中的連詞“even if”也省略了。應該加上“即使”,才能夠跟上文當中Darcy 說鄉下“is perfectably adequate”聯系在一起。連詞看起來雖然是小事,但對于觀眾與原作的視野是否能夠達到完美的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句3:I have in view those objects which are only to be obtained through intercourse.
以我的觀點看來那些便利是需要通過交流來獲得的。
這里是Mr Collins 在布道時候說的話。緊接著,他又趕緊補充道“Forgive me, through the course of friendship or civility”。譯文是“請原諒,從友誼和禮節上的交流”。
觀眾在觀看的時候對于人群和Mr Collins 的局促不安以及他為何緊接著說“請原諒”都會感到迷惑不解。這是因為“intercourse”在英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容易造成歧義。它既有“性交”的意思,也有“交流”之意。若譯者能在字幕上加上注釋,則更能幫助觀眾的期待視野與原作中的意思進行融合鏈接,否則觀眾對于演員的表演則是一頭霧水。
例句4:You may be very surprised given our cold greeting this afternoon.
你下午也許看到我們見面時那種冷冰冰的樣子了吧,難怪你聽了我的話會詫異。
Mr Wickerman 對 Lizzie 說起他和Darcy 的見面時候的場景,這里面“你聽了我的話”在原文當中是沒有這個意思的。
事實上,這里的意思理解是不正確的,Wickerman對Lizzie 之前并沒有說起任何有關他和Darcy 關系的事情,因此這里面出現的“聽了我的話”就顯得非常突兀,意思理解有所出入,會造成觀眾的期待視野得不到滿足。
例句5:And no reproach on the subject of fortune will cross my lips once were married.
“the subject of fortune will cross my lips”在這里譯為“絕不會說一句小氣話”。這是Mr Collins 對Lizzie 求婚時候說的話。如果只憑借中文字幕,觀眾們會認為是Mr Collins 為了表達自己的大方而說的話,實際不然。在當時的英國社會,女方結婚后的資產也將從屬男方,因而女方在結婚時候的資產也是重要的結婚條件之一。這里是Mr Collins 告訴Lizzie 他不會責怪她家庭無法有充裕的財產這件事情。
如果缺乏對上下文的解讀和對英國當時文化的了解,觀眾的視野并沒有與原作得到融合,這里出現了接受美學當中強調的“空白點”。譯者應當去填充這樣的“空白點”。
四、結語
由此可見,傳統的文本之間的意思轉換作為現今多媒體翻譯的標準之一應當更多考慮到適應范圍的特殊性。字幕翻譯由于自身存在的屬性,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本文從接受美學理論分支中的視域融合角度出發,對《傲慢與偏見》的部分字幕進行了分析,更好的幫助讀者去理解作品本身。可以說, 從視域融合角度去評析字幕翻譯的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Gadamer, H. Truth and Method. [M].(Trans. J. Weinheimer&D. G. Marshall.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1975.
[2]Holub, R.C. 1984.Reception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M].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Inc,1984.
[3]Iser Wolfgang.“Indeterminacy and the Readers Response in Prose Fiction”.Aspects of Narrative, Ed. Miller, J. Hill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1.
[4]Iser Wolfgang.“The Reading Process: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Reader Response Criticism, Ed, Jane P. Tompkin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0.
[5]姜建強.論姚斯接受美學中的“期待視野”[J].社會科學期刊,1992(6).
[6]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修訂本)[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7]羅曼,英迦登,陳燕各,曉末(譯).對文學藝術作品的認識[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
[8]馬蕭.文學翻譯的接受美學觀[J].中國翻譯,2000(02).
[9]王科一(譯).傲慢與偏見[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10]姚斯. R.C 霍拉勃.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M]. 周寧,金元浦,譯.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