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這天,目前中國文學獎中獎金額度最高的“京東文學獎”,公布了其首屆六項大獎的入圍書單。作為國內首個以企業命名的文學大獎,京東文學獎單項獎金最高可達百萬元。此次入圍的作品,既有賈平凹以及馬爾克斯、帕維奇等在世或已過世的國內外文學大家的作品,也有網絡文學新銳之作。獎項要求不以銷量論英雄,評選采取讀者投票和專家評選相結合的辦法。主辦方希望通過評獎,堅持讀書應有深度,而不應停留于口號。
談到為何采取“網上投票”與“評委評選”相結合的評獎形式,京東文學獎啟動儀式上,知名作家、評委代表梁曉聲說:“好書不一定具有娛樂性,《復活》、《追憶似水年華》、《老人與海》的娛樂性都不能跟《達芬奇密碼》相比,后者顯然更為流行。”另一位評委、臺灣作家張大春則認為,不必過于擔心通俗文學比嚴肅文學更受追捧的現象,因為“沒有人知道100年后什么才是經典”。
梁張兩位既是大作家,也是閱讀經驗異常豐富的“大讀者”,他們的對話,道出了當下有關閱讀的若干焦慮與迷思。一方面,是每年“閱讀日”前后公布的國民閱讀情況調查,人均閱讀量的多寡,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成為媒體念茲在茲的話題。另一方面,“閱讀危機”又直指網絡時代普通人閱讀質量的下降。大家習慣了刷手機、淺閱讀,很少人能夠讀完幾十萬字的經典,而各種以轉述二手內容為賣點的所謂“知識共享”視頻節目火爆一時,閱讀變得雞湯化、娛樂化,深度閱讀變成一種奢侈。
有閱讀經驗的人都知道,與消遣性質的閱讀不一樣,以求知為目的的閱讀,是一個異常艱苦的過程。同樣是看小說,比如讀金庸,不同的讀法,收獲和感受都不一樣。《文學講稿》的作者、美國作家納博科夫曾認為,要做一個優秀讀者,并不一定要參加一個讀書會,或者認同書中主人公,或者自己也寫東西,而是:第一、需有想象力,第二、需有記性,第三、手頭應有一本字典,第四、需有一定的藝術感。他的建議是,注重細節,體會文學想象的妙趣,同時留意作家作品的風格和結構。而后者,建立起作家觀察和表述世界的獨特視角,也是所謂“藝術感”的來源。不讀原著,你就喪失了與這些個通常對世界有獨特看法,同時又用具有美感的方式創作的人,交流和溝通的機會。
我這么說,未免有點文藝。實際上,讀書不僅是讀小說這樣的文學虛構作品。就像梁曉聲說的,“傳記、歷史、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的書”都要讀。跟他提到自己年輕時代書籍的匱乏相比,我感覺現在的問題反而是信息爆炸、資源太多。讀者的困難,是如何在堆積如山的書架前、海量信息的互聯網上,去劣存優,分辨什么是好書什么是爛書,買好書不買爛書。在這個意義上,一個好的文學獎也是一份對于讀者的饋贈,它串聯起民間和文壇上的“大讀者”,提供一份靠譜的書單。書山有路,有了這份書單,那些不知從哪一本書讀起的年輕人,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浪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