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潔
2歲左右,寶寶開始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在這一階段,寶寶最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他們喜歡把東西占為己有,不喜歡分享,特別重視自己對物品的所有權。
在這個階段,爸爸媽媽正好可以對寶寶進行物權意識的教育,進行物權歸屬練習,使孩子養成物歸原位、物歸原主的好習慣。比如,玩好玩具后要放回游戲區、起床后整理自己的小床,等等,讓寶寶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場景
帥帥在客廳里玩玩具,他將各種各樣的玩具從抽屜、茶幾、箱子里拿出來,一件一件地玩耍,漸漸地,客廳地板上的玩具越來越多,看上去亂糟糟的。爸爸媽媽不停地在旁邊說:“不能亂扔玩具”“玩具要整理好”……但一點兒也沒有效果,帥帥一點都沒有聽進去,客廳越來越亂了……
行為分析
寶寶的行為
年齡特點決定了孩子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往往看見新事物就丟棄舊事物,容易出現玩一路丟一路的現象。對于學齡前期的寶寶來說,玩玩具是游戲,隨地亂扔玩具是游戲,收拾玩具也可以是游戲。
了解了孩子的年齡特征,我們就應該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對孩子來說,收拾與不收拾,不是聽話與不聽話、對與錯的問題,而是收拾玩具本身是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如果爸爸媽媽能將收納、整理變成一個有趣的游戲或是有獎勵的挑戰,相信經過一段時期的練習,就能讓收納、整理成為寶寶的良好習慣。
爸爸媽媽的行為
不停地嘮叨說明爸爸媽媽內心很希望帥帥能收拾好玩具,但這樣的行為只是停止于愿望階段,因為爸爸媽媽始終沒有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所以說了跟不說一樣,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習慣性的嘮叨。
收納整理屬于生活訓練項目,其目的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學習自我管理與服務。家長可以引導寶寶多觀察爸爸媽媽如何做家務,并鼓勵孩子參與。在孩子們的世界中,收拾、整理都可以變成快樂的事情,只要父母引導得當,并有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孩子們肯定愿意嘗試。
此外,爸爸媽媽跟在孩子后面整理和收拾玩具的做法不可取,這很容易讓寶寶產生亂扔玩具很正常的錯誤認識,進而讓亂扔玩具成為一種習慣。這點,爸爸媽媽可要注意哦!
我們可以這樣做
爸爸媽媽做出榜樣,給寶寶潛移默化的影響
爸爸媽媽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向寶寶傳遞這樣一個基本道理:同一類物品應該歸放在一處。家里的每樣物品最好都有固定擺放位置,讓寶寶注意到物品都有一個自己的“家”,明白“哪里拿,哪里放,用完了就放回去”的規則,爸爸媽媽的堅持會給寶寶潛移默化的影響。
生活細節:給玩具找個家
給孩子購置物品時,爸爸媽媽可以向孩子說明:“這是買給你的,你是它的小主人,要負責照顧它哦。”同時,爸爸媽媽可以向孩子介紹一下物品的名稱、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并提醒孩子給新物品找個合適的位置放好。
前段時間給兒子買了火車軌道,我就對他說:“寶貝,你現在有了火車軌道,你想在哪里給它們安個家呢?”兒子說:“我想把它們放在托馬斯的旁邊。”“為什么呢?”“因為托馬斯是在軌道上工作的。”兒子很自然地把他的軌道玩具放到了小火車的旁邊。
最近又給兒子買了幾件玩具,有一套拼圖、幾輛小火車、貼畫,還有一個陀螺。兒子每次拿到新玩具,總是要說:“這是我的,不是別人的。”我就微笑著對他說:“是的,這是寶寶的玩具,要保護好哦。”
生活中建立規則,養成好習慣
整潔有序的環境需要保持,這是很困難的。但是爸爸媽媽如果經常說教,又會導致孩子反感或者麻木,所以我們期望讓寶寶自己建立規則。爸爸媽媽和孩子一同商量,將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情用圖畫或圖片的形式羅列出來,如果孩子當天或者一個周期內完成了某項任務,爸爸媽媽可以在任務欄的后面粘貼個小標識(大拇指或者小紅花),以示鼓勵。
當然,如果孩子沒有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小任務,爸爸媽媽也不需責備或者強迫孩子,我們可以留到下一次再做。但是有一點必須要強調,爸爸媽媽不可越俎代庖,讓孩子產生“我不做,爸爸媽媽就會幫我做”這樣的錯誤認識。
生活細節:為孩子創設小天地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孩子安排一間獨立的小房間,給他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小天地。實在無法實現獨立房間的,一個小角落也行,讓孩子擺放屬于自己的東西。
家里雖小,我們還是專門給兒子準備了間兒童房。由于孩子外婆在幫忙照顧,因此,兒子的房間目前是外婆住著。前幾天,我問兒子:“想不想擁有自己的房間,房間里擺放你自己的東西?”兒子疑惑了一會,但明確回答:“想。”有時兒子會躺在外婆的床上說:“這是我的房間。”
于是,我們堅定了與兒子分房的信心,并計劃對兒子的兒童房進行改造。這一次,我充分征求兒子的想法,比如,更換了汽車圖案的床品,購買城堡的墻貼,擺放了玩具置物架等等,讓兒子走出了自我獨立的一步。
信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的潛力遠比我們成人想象的要大得多,但我們總是習慣于事事親為,處處小心,把孩子細心庇護在自己的翅膀下。我們一會兒覺得疊衣服太難了,一會兒覺得整理活動場地會添亂,結果事事包辦。
五六歲時,孩子已經具備了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孩子今天的收納、整理任務是什么,設定完成的時間期限,按時檢查即可。信任,是這一階段的前提。爸爸媽媽要做好孩子們的參謀,支持他們的活動,相信他們能做好。這樣做不僅能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更能促進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自主意識的建立。
生活細節:引導孩子定期清理物品
爸爸媽媽可以定期引導孩子清點和整理自己的物品,并指導孩子將它們分類擺放,合理使用。
隨著玩具日漸增多,收拾玩具會變得越來越困難。我經常引導兒子一起清理他的玩具和物品:書房的柜子里放一些兒子不用的玩具;客廳電視柜下的抽屜放偶爾要玩的玩具;客廳兩個收納凳子里放一些雖然老舊,但兒子依然喜歡玩的玩具;臥室里放著他最愿意和爸爸一起看的托馬斯故事書。
我認為這樣分類放置有個好處:孩子們一般不能準確地按照物品類別精準分類,所以按照孩子的喜愛程度來分,可以大大減輕寶寶的分類整理困難。我不時地把不經常玩的玩具重新拿出來給兒子玩,他總能發現新的玩法,覺得有新鮮感。
小貼士: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喜歡用大的玩具箱來收納孩子的玩具,但是我發現這樣的方法并不好。因為每找一個玩具都要費很大的勁,不得不每次都把玩具箱傾倒過來,既浪費了孩子玩的時間,消磨了孩子游戲的興趣,又增加了整理的負擔。我認為玩具架是個不錯的選擇,玩具架多是分層結構或是配了許多顏色各異的收納盒,這樣便于玩具的分類尋找,也便于孩子想玩時隨時拿取,不玩時隨手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