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玲玲
“構思”指的是確定文章立意、選擇材料、組織文章結構等一系列創造性思維活動,即在寫作之前,動心思,考慮寫什么和怎么寫,或稱之為謀篇布局。作文構思力求“新巧”,用作家王蒙的話說就是“虧他想得出來”。
那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如何在構思上勝人一籌以拿到高分呢?
首先,立意上的“反向構思”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下面就兩則作文材料以及學生習作情況加以具體分析。材料如下:
周國平說:有的人總是在尋找,凡是到手的,都不是他想要的。有的人從來不尋找,凡是到手的,都是他要的。各有各的活法。究竟哪種好,只有天知道。
看到這則材料,大部分同學會選擇從“有的人總是在尋找,凡是到手的,都不是他想要的”這句話入手,肯定人類永不滿足現狀,不斷追尋的人生態度,舉例也多涉及如:馬云本可盡其一生孕育桃李,卻不滿現狀,先辦翻譯社,后接觸互聯網,終譜寫中國電商神話;劉偉不安于自己殘疾的現狀,身殘志堅,不斷進取,最終將自己的音符縈繞于維也納金色大廳里;扎克伯格不安現狀,勇于挑戰,使他的商業帝國蒸蒸日上……但精于構思的同學則選取“有的人從來不尋找,凡是到手的,都是他要的”這一角度,贊揚人類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吸引閱卷者的眼球。論證時既可以借助《圣經》“凡存在的,必是正確的”,論證隨遇而安的必要性,也可以借助《莊子》中“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論證只有隨遇而安才可體會人生之真諦……兩相對比,我們會發現,后者更新鮮、更易得高分。
這其間就涉及到選材的典型性、新穎性。一般人的心理傾向是喜新厭舊。看到諸如陶淵明歸隱田園、司馬遷寫作《史記》、劉偉用腳趾彈奏鋼琴等陳芝麻爛谷子類事例,讀者如何能有新鮮感?而獨特的材料,自然容易引起讀者強烈的感受。最佳材料的選用,需要我們獨具慧眼、匠心獨運:對于那些表面上似與主題無關、聯系不緊,甚至相反的材料,高明的作者往往能夠換個角度使用,或者作側面或反面陪襯,從而更充分有力地論證主題。
當然,對反向構思得到的結論要與生活事理進行比照,要檢驗其正確性。比如“見異思遷”常用來諷刺感情不專一,守業不堅定的人。寫作時需要對其進行反思,若支持“見異思遷”,是否可以從歷史和現實生活中找到與之相應的事件?聯想到戰國趙武靈王“見異思遷”,看到一些少數民族便于打仗的穿戴乘騎,力主“胡服騎射”;近代無產階級“見異思遷”,把馬克思主義介紹到中國,建立了新中國,徹底改變了中國的面貌等事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見異思遷”這一觀點可以成立。
其次,文章結構需要創新。看到作文材料后,寫作水平一般的同學會從正面確定立意,然后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角度設立分論點,即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然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文章構成并列式或者遞進式結構。這種議論文四平八穩、中規中矩,稍有文采即可讓我們拿到一個中等偏上的成績。但有的同學卻不按這個規律去寫。我們可以從古人文章中獲得一些靈感,如賈誼的《過秦論》,開篇并未直接提出論點,也未扣題,而是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法,記敘秦的強大,然后通過秦、六國、陳涉三方的比較,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歐陽修的《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之艱和失天下之易的強烈對比,引出文章觀點: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又通過論證李存勖失天下的原因——寵幸伶人,得出文章的結論: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這樣的構思是巧妙的、與眾不同的,易于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對觀點的論證也是更為深刻的。
最后,我們可以嘗試在語言上進行創新。我們可以學習運用“古代女子的生命是貂蟬輕舞的團扇,是昭君出塞的黃沙,是楊玉環拋上樹的白綢,是西子墜湖的漣漪,是綠珠濺落的鮮血,是黛玉葬花的悲吟,是竇娥赴刑場的怒火”這樣充滿詩情的議論;可以學習運用“有人問‘春天是什么?白居易說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蘇軾說是‘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李白說是‘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杜牧說是‘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樣充滿節奏感的整句;可以學習運用“語文是那無聲的冷月,是那靜謐的荷塘,是那秦皇島外滔天白浪的打魚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鷺,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是那山重水復后的柳暗花明”等形象、具體的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