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茹
2017年3月26日,香港灣仔會展中心。下午13時18分,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投票、計票,選舉主任朱芬齡正式公布香港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點票結果,勝出者林鄭月娥,有效得票777張,超過選舉條例規定的600張有效選票。勝出者成為香港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人選,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后成為候任行政長官,在7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
4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京分別會見前來接受任命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央領導人會見時的講話體現了中央政府對林鄭月娥的充分肯定、高度信任和全力支持,向香港各界傳遞了中央堅持“一國兩制”的決心和信心,為香港社會站在回歸20周年的重要節點上團結包容、繼續前行指明了方向。
之所以林鄭月娥成為當選者,香港社會評價她:只需兩個粵語詞匯便足以概括:“硬凈”和“好打得”。一個指的是她夠堅強、有原則,一個指的是她敢擔當、能任事。很多人評價道:她勇于承擔,有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有能力帶領香港解決各種深層次社會問題,應對全球化激烈競爭。
母親為女兒日后生活鋪路
生于1957年的林鄭月娥出身基層,早期生活艱苦,曾同其他五六戶一共二十多人一起租住在一套公寓里,而且是在條件相當破舊的灣仔告士打道的唐樓里,缺少基本的沖廁、電梯等設施。后來直到林鄭月娥已經21歲的時候,家里才因為哥哥姐姐開始掙錢而改善了居住條件。
林鄭月娥一家七口和老人住在一起,全靠林鄭月娥的母親操持一大家子的起居飲食,后來林鄭月娥的祖母、外祖母、父親又相繼中風。即使是在這種環境下,母親從沒想過要放棄什么,亦或者是抱怨什么,而是一直負責照料、勉力維持家庭。母親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做任勞任怨,這對林鄭月娥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母親對教育的重視也成為改變林鄭月娥命運的“助推器”。雖然林鄭月娥的母親本身并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但是她覺得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聰明的女兒找一所最好的學校,這毫無疑問是相當有遠見的。林鄭月娥也因母親的努力在七歲時得以進入嘉諾撒圣方濟各書院讀書,這是一所灣仔地區條件較好且樂于招收中下階層子女的教會學校。林鄭月娥在這所學校里度過了小學、中學、預科的十多年時光,在其中成長為品學兼優的學生領袖,考入香港大學,由此躋身香港社會的精英階層。
林鄭月娥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感謝母親為自己所做的一切。
36年,樹立良好人民公仆形象
畢業之后林鄭月娥的想法十分明確,就是要參與公共事務,所以她選擇到政府任職。1980年加入政府政務職系,36年公務生涯中曾在20個不同崗位服務,涉及經濟、社福、房屋、發展以及政制范疇,2008年后亦長期負責香港特區支援四川地震災后重建的援建工作。
她曾表示,“我有膽承認我們的制度有不足、不善之處,我亦努力督促所有部門要做跟進、善后的工作;我有膽指出某次事件被政治化的現象;我有膽冒著被批評護短的風險,為我們盡心盡力的公務員討回公道。”
幾乎所有工作都涉及非常棘手的問題,但最終都能得到妥善解決,她亦因此贏得“好打得”的稱號。在一眾政府高官中,或許有人比她服務的時間更長,但沒有一位有她如此豐富的工作經歷,也沒有一位有她如此出色的管治能力。論能力、論資歷、論水平,所有候選人無出其右。
“好打得”本色深入民心
1980年加入政府,曾任社會福利署署長,2007年被委任為發展局局長,2012年出任政務司司長,到今天當選香港特首,近37年的公職生涯中,林鄭月娥以“好打得”本色深入民心。
“好打得”,意即為人堅決強硬,不容易低頭。林鄭月娥第一次展現出這樣的特質,是在2007年處理中環皇后碼頭的拆遷糾紛。
2007年7月1日,林鄭月娥被委任為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履新伊始,就遭遇了皇后碼頭拆遷事件,皇后碼頭拆遷是香港特區政府中區政府填海工程的項目。當時,香港部分民間團體認為拆遷將摧毀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并在政府許諾會覓地重建的情況下,組織策劃了一系列靜坐和絕食活動,直到政府承諾保留皇后碼頭。其后,還引發了警民沖突。
面對示威的激進人士,林鄭月娥當時身穿干凈利落的白色襯衫,單槍匹馬來到皇后碼頭。面對示威人群,她表態直截了當、擲地有聲、坦率耐心、從容不迫,并反反復復地向大家解釋皇后碼頭清拆的合法性以及工程延誤的嚴重后果。“如果這次對話是要政府或我本人承諾‘不遷不拆皇后碼頭,才可以進行的話,對不起,我做不到。”本著堅持原則不退步,真誠溝通不糊弄的原則,皇后碼頭拆遷難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林鄭月娥曾經感慨發展局局長五年任上的心得:“一定要走進群眾,解釋我們的政策,聽取他們的聲音,民眾有質疑聲音時,我都盡量尋求面對面直接談話的方式解決問題,讓民眾覺得‘哎呀,政府還是愿意聽我們的聲音”。
香港非法占中事件
2014年,香港發生非法“占中”這一違法行為,不僅給香港市民的正常社會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和干擾,也讓香港社會政治、經濟秩序受到了嚴重的沖擊,讓香港社會陷入了持續的混亂和激烈的沖突中,并造成了社會各階層精神上的撕裂和對立,削弱了香港本土和外部各界人士對于香港未來發展的信心,給香港社會引以為傲的法治傳統和法治精神帶來難以挽回的硬傷,因此,也遭到香港社會各界強烈的反對。
2014年11月25日,香港警方完成旺角占領區的清場行動。12月11日,香港警方順利實施金鐘清障行動。12月15日,香港警方成功清除銅鑼灣的占領區,香港立法會也在同一天勸退了在立法會大樓門口的示威者。至此,持續了79天的非法占中集會宣告結束,困擾香港社會的“占中”運動終于畫上句號。
在這79天里,中環陷入混亂與無序,一個國際大都市的中心地帶癱瘓。作為政務司長的林鄭月娥率領政府官員,直面占中人士,與反對派大佬及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代表就政制發展進行對話,直言不諱地批評“占中”名為爭取民主,實為亂港之舉。
“將市民福祉做對話籌碼,不符合公眾利益,不符合現實需要,不符合政治倫理,以‘占中威迫我們接受其方案,不會達到目的”。她強調:“違法‘占中發生以來,香港的心臟地帶中環看不到往日的車水馬龍,聽不到熟悉的有軌電車的‘叮叮聲。‘占中不但給市民日常生活‘添堵,更嚴重損害香港的法治精神。”
林鄭月娥處事鎮定自若,有著極強的面對以及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務實的行動作風。堅守底線絕不退讓、慷慨直言、詞言大義,為其他官員做出了極好的榜樣作用。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深得人民的信服和愛戴。
心存大愛 致力慈善
出身貧寒,便會更加懂得體諒人民的疾苦,更加關注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在林鄭月娥擔任社會福利署署長時,經常晚上去街道上跟露宿的人交流,聆聽他們有血有淚的故事,后來就推行了“露宿者試驗服務計劃”。她還曾開設相關項目,使政府幫助嚴重傷殘人士佩戴呼吸機。當她知道智障運動員要訓練成精英運動員非常困難,便幫忙申請撥款,成立“香港展能精英運動員基金”。
2003年“非典”期間,林鄭月娥正在社會福利署長任上。當時,299名港人因“非典”失去生命,有數十名兒童的父親或母親,甚或是父母同時因病去世。林鄭月娥很難過,便聯同好友羅范椒芬、李麗娟、陳馮富珍成立了“護幼教育基金”,3個月內籌得款項8000萬元,支持因“非典”失去父親或母親的兒童,直至他們大學畢業。
2012年8月30日,林鄭月娥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探訪學前殘疾兒童,并與協康會同心家長會的代表會面交流。探訪期間,林鄭月娥參觀學前殘疾兒童的復康訓練,并與家長代表交談。
林鄭月娥的務實與干練體現在她所服務的每一個領域。林鄭月娥說:“香港需要人情味”。多年來,她努力拉近與市民的距離,擔負起一個官員的責任,踐行那份“服務市民,關顧基層” 的本初理想。民生疾苦,她感同身受,致力于為民服務,一樣“好打得”。
堅決守護“一國兩制”
2015年,林鄭月娥擔任香港政改方案三人小組成員。20多個月里,她堅持依法辦事、尋求共識,承擔了巨大的壓力,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她在推行政改方案時的一番話言猶在耳:“之前表示我相信,真正的政治,應該是為社會謀取最大的長遠和整體福祉。如果大家能‘心存大我,為著實現普選的目標,大家多走一步,嘗試化解分歧,甚至放下一些原有的堅持,共識并不是遙不可及的。”
政改方案被否決后,林鄭月娥直斥泛民令香港失去普選機會,對此痛心,但對自己工作“問心無愧”。
盡管政改方案由于反對派的阻擾未獲通過,導致香港特首選舉辦法原地踏步,但林鄭月娥在其間表現出的擔當、能力和情懷至今讓人難忘。
2016年11月28日,仍在政務司司長任上的林鄭月娥述說了她為官36年的感想:“‘一國兩制,勿忘初心。建基于‘一國兩制大前提下,只要我們仍然熱愛這個城市,新的愿景可望可及,香港未來無限商機”。那一刻,她聲音一度哽咽。
2017年,在接受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記者聯合采訪的時候,她表示香港回歸祖國2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有著成功的實踐,香港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不會改變。作為下一任行政長官,將繼續依照基本法的要求施政,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落實不走樣、不變形。
她說,目前香港還有很大的空間增強市民對“一國兩制”的理解,尤其是對“一國”這一大前提的理解。未來特區政府要不斷增強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與公務員對基本法的認識。
林鄭月娥強調,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既是行政機關的首長,也是整個特區的首長,既要對香港特區及市民負責,也要對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中央人民政府,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要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行政長官必須當好香港特區和中央人民政府之間的“橋梁”角色,既要把香港市民的意見、訴求和感受全面、準確地告訴中央人民政府,也要把中央對香港特區的政策準確地向香港市民解釋。
面對“港獨”問題不避諱
林鄭月娥曾在采訪中表示,“港獨”在香港是沒有發展空間的,她上任后會積極的加強與內地之間的聯系。增強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國家的認識。她認為,在香港只有極少部分人對“港獨”有想法,雖然現在言論自由,但是尤其是在大學校園里,老師肩負責任,需要為學生耐心解釋這想法與國土完整有極大沖突,否則會令同學學習及了解國家有嚴重偏差。
曾俊華曾認為,“港獨”思潮出現是反映香港領導層不濟,林鄭月娥回應指,自己與曾俊華也是管治團隊一員,需要共同反思,但認為“港獨”是因為很多深層次問題而出現,而非單純由領導層引發而來。
“在家,我只是個小女人”
在外,她是剛毅的女強人,處理政治、政務上的復雜棘手問題一絲不茍,有膽有識。在家,她就是一個小女人,平日里要與柴米油鹽打交道。
1982年,時任政務官的林鄭月娥在保送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期間,與同在該校修讀歷史的林兆波邂逅。林兆波是一個非常簡樸低調的人,與林鄭月娥的性情十分相近,而他們最終走到一起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因為林兆波放棄了留在國外大學任教,選擇回港工作。兩人于1984年結婚,婚后六七年,他們的兩個兒子也相繼出生。一家四口,其樂融融。
在兒子年幼的時候,林鄭月娥會堅持每天親手為兒子煮晚飯。時任社會福利署長的她,面對很多慈善晚會、籌款活動她都一概推了,為的就是多點時間與家人相處。她是人民的好公仆,也是一個好母親,好妻子。林鄭月娥努力做好多個角色的切換,身上同樣表現出女性特有的柔情。
后來隨著林鄭月娥的職務日重,丈夫林兆波更默默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以支持她的工作。
林鄭月娥的長子林節思回憶說,他和弟弟自出生以來,林鄭的擔憂總不少:“她擔憂我們的成長,照顧我們都親力親為,從沒聘請傭人。為了爭取多陪伴我們,這段時間甚至沒有和父親去看過一場電影。”
林鄭月娥愛家,家也給了她溫暖和支持,賦予她36年堅持自我、堅定前行的動力源泉。
丈夫林兆波給予她的支持更讓她感動。2012年林鄭月娥曾稱“差不多夠時間”離開官場,但最后被丈夫說服,回心轉意,出任政務司長。她表示:“事實上,我每一次的決定都會問他,其實我也只是個小女人。”
母親參選特首,兒子林節思寫道:“她除了熱愛家庭,也深愛生于斯長于斯的香港,相信她會盡力守護和帶領這座城市,就像她曾守護和帶領當年那個躁動不安、迷失的我。”
香港特首選委顏寶鈴坦言:“這個女人不簡單!她不管位置多高,在適當的時候要陪在孩子身邊,體現了對家庭的責任和一顆媽媽的心。現在,香港的形勢復雜,她依然走出來競選特首。她出來不是為了什么,就是用一顆‘香港心愛香港,把香港當作自己的家,要帶領香港走出一條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