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趙平
摘要:巫溪縣,地處渝東邊陲,中國雄雞版圖的自然國心,是國家級貧困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渝東北門戶。自扶貧攻堅以來,巫溪縣以“生態立縣”、“旅游興縣”、“開放活縣”作為經濟發展的三大戰略思路,2017年巫溪縣全面脫貧后,在后扶貧時代,如何實現這三大戰略思路,逐步縮短與全市及全國的發展差距,帶動全縣人民共同奔向小康,實施人口轉移將會是鞏固脫貧成效的有效路徑之一。
關鍵詞:后扶貧時代 巫溪縣 人口轉移 路徑
一、巫溪縣人口戰略轉移的重要意義
(一)落實協調發展理念需要進行人口轉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為“十三五”時期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注重人口問題,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目標和新要求。
渝東北地區生態脆弱、環境承載能力有限,據市扶貧辦與市發改委2010年調查統計,渝東北生態涵養了展區有68.6萬人生活在不宜人居的高寒邊遠地區、深山峽谷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區、地質災害多發區和石漠化地區,占全市區域比重最大為47.8%。巫溪很多地區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差 ,土地貧瘠,多坡少平地,道路不暢、信息封閉,客觀上導致農業經濟落后,人們的抗災能力弱。山區的農業生產經營多數還以傳統的耕作技術、簡陋的農用工具為手段,80%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以糧食種植業為主,傳統養殖業、微弱的家庭手工業和打工收人為補充,經濟作物很少,沒有重要產業來支撐經濟持續發展。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形成,單一的、不合理的農業產業結構適應不了市場經濟的需要。
(二)落實功能布局需要進行人口轉移。巫溪位于渝陜鄂三省市交界處,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山高坡陡、溝壑縱橫,遠離大中城市,縣城距重慶市區426公里、西安496公里、武漢595公里,萬州166公里,是目前全市最遠的縣。按照市委四屆三次全會要求,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規劃用10年左右時間,引導轉移人口130萬。在十三五時期,巫溪應該抓住機遇,用改革的思路多渠道引導人口轉移,注重偏遠農村向縣城及周邊城鎮的轉移,扎實推進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人口轉移、就業、安居,使人口轉移多層次、有梯度。
二、巫溪人口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人口分布現狀
巫溪現有人口54萬,常住人口39 萬。城鎮人口12.7萬,其中山地約占89%。還有11萬人居住在不適宜人居住地區,有農村貧困人口 8.32 萬,十二五期間,巫溪共完成搬遷6萬余人,但向縣外轉移只有5千多人,離我們的搬遷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二)存在的問題
1.頂層設計缺乏、制度不健全。中央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地方政府在貫徹中央精神,出臺地方政策時,受地方保護的影響,政策的制定落后于實踐發展,缺頂層設計、缺主導力量,缺長遠規劃,缺措施推進。在政策操作上缺乏力度,針對性、統一性不強。
2.思想落后,人口素質低。部分群眾身體素質差、人口文化、科技素質差,再加上山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和歷史文化傳統,形成了保守而不開放、排他而不兼容、崇尚個性而缺乏集體主義精神的山區獨有文化,他們對新事物、新知識產生一種本能的排斥。
3.能力不足,目前,在所轉移的人口中,大多數不具備城鎮生存所需的就業和收入水平條件,農村人口轉移就業的層次普遍不高,絕大多數人技術含量不高,主要從事的職業往往是一些“臟”、“累”、“差”的工作,其收入并不是很高。
三、人口戰略轉移路徑探索
(一)加強頂層設計促進人口有序轉移
根據市政府的五大功能區定位和2015年12月8日孫政才書記主持召開的研究引導五大功能區域間人口有序轉移工作的市委會議精神,政府應全面統籌,超前思考,做好總體規劃和布局,強化各級政府的領導責任。根據地方實際制定規劃,詳細制定我縣人口轉移戰略目標,為人口轉移掃清政策層面上的障礙。建立起地方黨政干部人口轉移方面的考核制度,做好總體規劃和布局。遵循人口流動規律、尊重轉移人口意愿,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前提,打造布局科學,功能完備、規劃合理的中心城市,注重偏遠農村向縣城及周邊城鎮的轉移,使人口轉移多層次、有梯度。
(二)抓住全面小康戰略機遇期促進人口梯度轉移
2020年是全面小康之年,重慶2017年率先在全國實現小康,作為偏遠貧困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縣,巫溪要確保脫貧不再返貧,保住現有的生態優勢,就要超前規劃,做好人口轉移工作。在十三五時期,巫溪應抓住機遇,未來須確立以中心城市承載農民轉移的新戰略,引導人口集聚,打造布局科學,功能完備、規劃合理的中心城市,努力構建奉節——巫山——巫溪——城口特色生態旅游經濟帶。將巫溪與周邊省縣接壤地區不適合人群居住地方的居民向其他縣轉移,逐步實現人口向大城市轉移,
(三)發揮產業優勢吸引農村人口自覺轉移
按照“功能定位、差異發展”的原則,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打破行政區劃,統籌規劃布局,因地制宜培育區域性主導產業,形成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形成以特色縣城、風情小鎮和美麗鄉村三級城鄉建設為基礎,以效益農業、生態旅游、新型環保三大生態產業為支撐,以科教、醫衛、住房、社保四種公共服務為保障,引導幫助搬遷戶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通過積極引導搬遷村民發展產業,保證村民搬得出、能致富。
(四)立足地方實際搞好生態移民
渝東北地區生態脆弱、環境承載能力有限,據統計,巫溪在人圴GDP、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工業化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面小康實現程度五個指標在全市排位靠后,但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居全市前列。巫溪要走“生態立縣”的道路,就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安排,不搞統一模式,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研究和制定相關政策把生態移民與庫區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小流域水土治理、地質災害治理、生態屏障帶建設、生態環境重點治理工程等各項治理措施相結合,努力實現人口減載、生態環境治理等多重目標。
參考文獻:
[1]尹豪.人口學導論[M].中國人口出版社,2006.
[2]唐納德·博格.農村發展與城市化[J].國際人口遷移,1984,(01).
[3]重慶出版集團.巫溪歷史文化[M].重慶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巫溪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