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群+朱西霞
黨校承擔著對黨員領導干部進行教育培訓的任務。在黨校教育教學中,引入心理調適的教學內容,使其成為“常客”,能更好地做好黨員干部的心理疏導,及時糾正黨員干部的不良思想,提高學員的思想政治觀念和科學文化水平,增強黨性,進一步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一、心理調適引入黨校課堂的必要性
(一)心理調適引入黨校課堂是時代的需要。黨校的中心工作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期,基層干部面臨著巨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壓力,引發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在少數。如何提高干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是時代對基層干部的要求。從現狀來講,基層干部來自于組織、單位、家庭等外部環境對干部心理健康的支持,滯后于從政責任對干部心理健康水平的顯性要求;而個體心理調適能力的強化鍛煉不足成為個體素質提高的障礙。探索經濟社會發展對基層干部的心理影響及其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有助于構建基層黨政干部心理健康服務的長效機制,提高基層干部的自我心理調適水平,從而提升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二)心理調適引入黨校課堂是提高干部自身能力的需要 。干部整體素質的提高,不僅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和業務能力上,還要在精神和心理健康方面得到正確引導。面對有學員心理調適能力無法適應從政職業復雜化對干部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有必要了解干部的心理健康狀態,重視干部的心理健康。一是工作的壓力主要是組織和崗位的需求,以及干部自己的需求;而崗位的需求又表現在單位內部監督、崗位競爭及綜合評價;二是來自家庭壓力。干部的心理健康狀態,不僅影響著自身和家庭,也影響著干部整體形象和社會和諧發展。三是社會評價。黨校教育培訓要適應于干部成長規律和黨校教育規律才能取得實效,把心理調適培訓引入黨校課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干部個體成長。
(三)心理調適引入黨校課堂是加強黨校工作的要求。一是心理調適引入黨校課堂可以充實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授課質量和成效。學員結合黨性教育與鍛煉,可以加強自身的黨性修養,學到調適自己情緒的方法,嘗試尋找合適的減壓渠道,不斷提高心理調適能力。二是師資隊伍得到鍛煉和提高。心理課程不僅僅是簡單的宣講,強調的是互動、交流,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是一種挑戰。三是催生了一些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如問題引導法、案例分析法、游戲互動法、情景模擬法等得到了推廣應用。
二、心理調試適引入黨校課堂的困境
為了提高學員心理調適能力,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積極履行崗位職責,健康快樂的生活,必須改變以下困境:
(一)教學內容模塊化。黨校教學大多數是圍繞各級政府的中心工作設置教學內容,具有時代性、模塊化特征。長此以往形成的版塊,不能滿足干部教育的新特點,與干部成長的速度不相吻合,出現培訓內容與干部訴求存在差距。
(二)教師力量薄弱化。目前基層教師隊伍不僅存在老齡化趨勢,也存在知識上的“斷弦”。黨校老師與國民教育的老師不同的是所學專業大都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學、社會學以及管理學有關,很少或缺少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老師。加之,培養和用人渠道存在的特殊性,現有的人才流動和機制,更加阻礙心理學課的開設和實施。
(三)教學方式僵硬化。近年來,各級黨校雖然在積極探討新的教學方式方法,但依舊擺脫不了原有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方式,呆板、陳舊成為標志,針對性、時效性不夠給力。這樣的教學模式,也是心理調適難以進課堂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科研工作定向化。科研為教學服務,科研也要為學員服務。科研工作現有的弊端就是要么是有針對性的為教學內容而設,要么形同虛設,要么紙上談兵,脫離實際的多。各級黨校在心理調適專題調研上有的是剛剛起步,有的是白紙一張。真正做一場針對學員個體心理設置的專題調研,存在制度上的障礙。
三、提高心理調適在黨校課堂的應用
(一)開設專題培訓,營造課堂氛圍。在主體班教學活動中設置與之相應的心理調適教學內容,使之成為一門必修課。完善心理培訓課程設置,嘗試建立壓力評估、組織改變、宣傳推廣、教育培訓、壓力咨詢等幾個支持板塊,搭建學員心理疏導服務平臺,建立全方位的學員心理疏導機制。逐步拓展教學環節,推廣教學范圍,擴大教學覆蓋面,正式納入黨校干部教育培訓體系。
(二)組建專業團隊,確保培訓效果。黨校教員大多都是黨建理論、科社理論、政經理論、區域經濟等方面的教學能手,對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欠知或無知。要積極組建專業隊伍,經常進行專業培訓,強化技能,培養一批從事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學、科研和實踐工作的專業教師隊伍。
(三)創新教學方式,融入新的活力。在主業主課教學中,積極改進教學方式方法,除課程設置引入心理調適教學內容外,其他主課也要把心理學中的相關方式方法融入教學當中。采用現場體驗教學、案例教學、問題導教學、菜單式教學、情景教學等方式,突出教學的實效性。讓學員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理解心理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學習掌握心理調適方法,培養干部壓力疏導和心理調適能力,提高干部的執政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有條件的可以嘗試設立心理健康專項服務,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為學員提供“壓力和情緒管理”、“家庭關系咨詢”、“人際障礙溝通”等咨詢服務,并與專業醫療機構協作進行專業心理干預和預防,真正做到服務于學員,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四)開展科研活動,提供有力支撐。黨校科研是黨校教育的基礎。針對學員對心理學的認識程度,有的放矢地開展調研,夯實心理調適教學和實訓技術基礎。成立專題課題組,采用類型研究、問卷調查、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座談、行為事件訪談等方法,必要時引入心理學測量工具,為學員“號脈”、分析數據、給出方法,對學員的心理需求狀況進行全面調研,獲取一手資料和信息,以提高學員心理調適能力,更好的為教育教學服務。
(五)注重干部學習的后期管理工作。采用跟蹤回訪互動法,確保心理調適教學培訓的效果。制定《定期回訪學員管理辦法》,針對學員離校后的學習、工作、生活情況,定向跟蹤、摸底調查。一方面可以積累培訓經驗,為新一輪培訓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可以鞏固培訓效果。
(作者單位:[1]林群,共青團西安市委;[2]朱西霞,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