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午申
王利鎖,字堅實。號之開。國家一級美術師。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美術系?,F任河北美院客座教授。曾兩次赴新加坡進行學術交流并舉辦個人畫展。其作品多次參加各種展覽并獲獎,部分作品被國家領導人及多家藝術館、畫廊、收藏家收藏。
四十年前,我在石家莊日報社當編輯時認識了前來投稿的王利鎖。他小我十歲,還是位二十出頭的帥小伙。剛從晉縣劇團轉到縣文化館改行畫畫。幾十年過去,恍然如昨,我已白頭稱翁,他也兩鬢染霜。歲月流逝,他也筆墨生涯四十載,丹青不知老之將至,其中甘苦了然自知。
王利鎖生于晉州農村,學起畫來既無家學又無師承,起步艱難可想而知。1983年他到河北師大學習,師從著名山水畫家李明久先生,從理論到技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藝術之路的夢幻開始有了明確的目標和理想的曙光。1991年王利鎖又毅然來到北京畫院進修,又開始了他繼續攀登的征程。大北京乃國之首都,經濟文化中心,畫家云集,強手如林,中西匯集,百花爭艷。如此機遇,利鎖如魚得水,博覽廣收,眼界的開闊,技藝的精進,是他日臻成熟嶄露頭角。命運、時機變幻莫測,勤奮、孤寂年復一年,寫生、創作周而復始,潑墨、積累?!胺侨四ツト恕保瑱C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正當王利鎖彈盡糧罄之際,一位臺灣老茶商慕名而來斥資訂畫,此如命運之手一舉打開了王利鎖的幸福之門,他的畫,他的藝術終于得到社會的認可。1994年12月5日王利鎖應新加坡共和國宣和文物東主俞精忠先生的邀請前往新加坡進行文化交流同時舉辦個人畫展,波音737的機羽把他帶上了希望的藍天,把他送上了成功之路。1995年11月17日,北京中國美術館王利鎖彩墨畫展開幕了,在京的高官大腕兒來了 ,家鄉的領導親朋也來了,鮮花映著笑臉,掌聲和著贊譽聲也一起來了……
按說在物欲橫流的當今,功成名就,位子、票子是每個奮斗者、進取者的不懈追求。然而,王利鎖在收獲了成功和喜悅之后并沒有忘乎所以、坐享其成,而是警鐘自鳴,他說:“真正的藝術家一定是在孤獨和寂寞中前行。誰能在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俗世中,不為一己之利而疲于奔命,誰能守住自己心靈的一方凈土,使萬物無足以擾心,達到一種寧靜淡遠的境界……倘能如此,何愁藝事無成?”
在當代山水畫壇,繼承傳統又推陳出新,著眼當代吸收西畫長處又不失傳統筆墨的畫風為主流。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說:以極大的功力打進去,又以極大的勇氣沖出來。如果說黃賓虹曾經是整合傳統的特例,李可染、傅抱石等曾經形成了五六十年代寫生山水的主流作風,又經石魯強化了宏觀意識和主觀情緒表現,為新時期山水畫的變革鋪墊了極好的基礎。周韶華、賈又福等一批畫家多傾向于象征性思維,或擬洪蒙太荒之象,或寓神州振興之魂,可稱哲理型山水。新時期的山水畫壇在連接傳統和旁參西畫兩級及其廣闊的中間地帶呈現出空前多樣化的局面。
九十年代初期,王利鎖在新加坡和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的作品還是以彩墨畫為主。他大膽運用了西畫色彩、透視等繪畫元素和理論與中國畫的筆墨技法相結合創作了一批清新、輕快、雅俗共賞的作品,如《湖上晨曲》《水上人家》等作品所表現的寧靜、和諧的意境,正迎合了現代都市人厭煩了的高樓林立、人群如織的生活環境,而向往青山綠水、鳥與花香的自然生態和優雅情調。正是這批色彩豐富、格調別致的畫作迎合了老外的時尚和國人重視環保的需求,時機也給予了畫家可喜的回報。
燕趙大地雖沒有母親河的恩澤,卻有著巍巍太行的身影。大畫家吳冠中、賈又福、盧禹舜等都在太行深處留下他們朝拜和寫生的足跡。雄渾蒼茫的太行山也頻頻入畫,太行題材的畫作也不知成就了多少丹青高手。隨著閱歷的深厚和筆墨的成熟,也不知是因為家鄉情懷的牽動,還是藝術定位的迫使,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王利鎖又選擇了以太行題材為主,以傳統筆墨當家的主攻方向,如《春到太行》《太行金秋》《霜葉滿山》等。太行的雄健、淳厚、蒼勁、粗獷盡收筆底,磐石累累,云煙滿紙。構圖大張大合,雄奇泰然。用筆老辣、樸拙,足見傳統功力,博采眾長而又有自家面目。
值得稱道的是他近年來又畫了一批蒼山秀水,植被豐茂的理想化的太行景圖,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白云深處》等。把北方的高山峻嶺、土崗荒坡配以溪流飛瀑、云騰霧繞以及茂林修竹、晨曦晚霞。真可謂筆落云煙起,妙境心造成。畫家在寫生的基礎上把胸中丘壑任意擺布,擇優寫取,理想化的表現詩的意境。在當今山水畫壇藝術語言個性化,表現風格多樣化的局面下,王利鎖能日日圖新,年年求變,能立足傳統又關注現實,能抵御商品化的物欲誘惑,能心境純真不使丹青惹塵埃,實為難能可貴了。
中國畫講究高尚的人品能影響筆墨,這是中國畫認識論的獨到之處。也正如畫家王利鎖在一篇文章中說到的:“藝品即人品的再現,古往今來要搞藝術就離不開人格的修養與提高,所以我們必須把藝術創作作為崇高的生活方式,保持坦然樂觀的心境,親近自然,疏離世俗,在心中營造一個精神家園,讓心靈能在一個純凈無染的空間里飛騰升華,去創作無愧于時代的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