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昶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根據當時房山縣兩個優秀共產黨員事跡拍攝了兩部電影,一部是《紅色背簍》,一部是《紅色郵路》。影片歌頌了他們十年如一日,翻山越嶺,風雨無阻,全心全意為山區人民服務的感人事跡。幾十年后的今天,《紅色背簍》《紅色郵路》中共產黨員的精神,依然在房山區共產黨員中傳承著。長年活躍在房山區崇山峻嶺中的一支隊伍——大安山衛生院“黨員巡診隊”就是他們的傳承人。
在陡峭險峻的房山深山區,一群身穿白大褂、胸前戴黨徽、肩挎出診箱的醫護人員,長年累月奔波在村民居住的山間小路上。村民們不用出村,就能享受便捷、溫馨、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這些大安山衛生院的黨員醫生們,也因此被群眾贊譽為黨旗下的“紅色天使”。
服務一體化 村民看病無憂
6月21日,星期三,農歷夏至。天氣預報發出預警,當天下午至以后兩天,北京將有大到暴雨,提示人們注意防范。根據衛生院的排班安排,這天是到水峪村巡診的日子。下午兩點,一行6人在衛生院黨支部書記、院長王金輝的帶領下,把藥品、醫療器械裝上巡診面包車,出發進山。40分鐘后,巡診車來到了位于半山腰上的水峪村村委會。
車子剛停穩,十五六位大爺大媽便圍過來。“丫頭,你來了,我可想你了!”村民趙大媽邊說著,邊迎上前伸開雙臂和醫生劉秀婷來了一個擁抱。
水峪村有400多人,夏天有150多人常駐,大多是老年人和兒童。村里很多老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腰腿病等老年病。醫生進了村委會,10多位老人已早早等候在那里。醫生們拿出血壓儀、聽診器、血糖儀,開始忙活起來,還不停地在老人健康檔案上做著記錄。全科醫生尹靜問診、量血壓、聽心臟、記病歷,忙個不停,額頭上沁出了汗珠也顧不上擦一把。劉秀婷在一旁為看完病的老人辦理新農合報銷。“村民看病不用掛號,我們給村民看病的同時,還負責藥費報銷,為患者看病、開方、取藥、報銷一體化,讓村民看病無憂。”她向記者介紹。
在村委會給20多位村民看病后,醫生們收拾好藥箱和器材,巡診車又往山頂一個叫“大北嶺”的地方開去。那里住著三四戶人家,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幾乎就沒下過山,都患有高血壓、骨關節病。老人們早早地就在家門口的大樹下等候醫生。醫生來到院里,坐在小板凳上詢問老人病情、給老人測血壓、檢查身體,叮囑老人服藥和生活中的注意事項。70歲的王秀琴老人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病,說起醫生來特別感激:“沒有他們,我早不行了!大夫好,共產黨好!”
用我們的“腳”走出一條“路”
大安山鄉位于房山區西北部深山區,共有8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鄉域地形復雜,山勢險峻,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1座,村與村之間非常分散。大安山鄉黨委書記隗合慶說,由于山高路險,交通不便。以前山區老百姓有了病就三個字:“頂、扛、放”。小病硬頂著不吃藥,病厲害了就吃點小藥扛著,大病就索性放棄治療了。
與此同時,擁有10余個科室,醫務人員和職工37人的大安山鄉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日門診量卻不足30人,月急診轉運量不足5次。
一邊是山區群眾亟待得到良好的醫療服務,而另一邊是大量醫療資源閑置,這個難題該如何破解呢?2014年春節前,黨支部書記、院長王金輝帶領黨支部一班人決定:既然山區村民看病難難就難在“路”上,那我們就主動“出院上山”,走出一條“送醫上門”的服務新路。
這時候,有人提出質疑:我們是正規醫院,為來院患者診治才是我們的天職,怎么能變成走街串巷的“游醫”呢?還有人擔心:山高坡陡,進山巡診,出了事咋辦?面對質疑和擔心,黨支部一班人開展了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使大家認識到,我們醫院是人民的醫院,我們醫生是為人民服務的醫生。只有把被動的“坐堂問診”與主動的“下村巡診”結合起來,我們醫院的職能才是真正實現了轉變。“我們一定要用腳撬開山區百姓看病難這把‘銹鎖!”王金輝在黨支部會上態度堅決。
思想統一,共識形成,馬上付諸行動。衛生院支委帶隊、黨員帶頭,組成下村巡診小分隊。周一到周五每天巡診兩個村。醫院每月統計巡診隊員工作量,進行績效考核。制度上墻,日程表上墻,工作量一目了然。
2014年春節剛過,迎著寒冷的山風,王金輝率領的首班巡診車駛上了狹窄崎嶇的山路……
紅色精神一脈相承
大安山鄉常住人口四千多人,絕大多數是老弱病殘。巡診隊了解到這些情況,就主動到村民家里、身邊巡診。床邊炕頭,村口路邊,田間地頭,都成了醫生的診所。漸漸地,下村巡診形成了定點巡診、床頭問診、地邊看診、招手即診、路邊隨診的診療模式。在不通公路的居住點,醫生們就背著藥箱,扛著醫療器械,步行到村民家里巡診。王金輝這時都會走在隊首,還不住地給大家鼓勁:“村民們出山要比我們難。咱們要把腳印‘印到每戶村民家中,讓他們早日擺脫病痛。”
平時巡診不易,如遇上風天、雨天、雪天就更難了。山風又猛又硬,刮得人站不住、眼睛睜不開。夏天,山里的雨來得快,剛剛還日頭高照,一會兒就陰云密布,暴風雨頃刻而至,瞬間山洪暴發,泥石流順勢而下。盡管條件艱苦,但在黨支部的帶動下,巡診從未停歇,一年四季,風雨無阻。
三年多的巡診,年輕的醫生們經受了鍛煉和考驗,增強了自豪感。中醫大夫安宏磊總結道:“我們下村巡診,送醫、送藥、送健康,付出的是汗水,換來的是群眾的身體健康和滿意的笑臉,這是我們最大的榮耀。”全科醫生尹靜每次巡診都是主力,她在一篇體會中寫道:“看到老人病愈后笑容鋪平了臉上的皺紋,那種成就感無法用語言表達。那時,我感覺,眼前峭壁陡立的高山,在我們面前則顯得那么渺小!”
三年多來,大安山鄉衛生院下村巡診隊行程近21800公里,服務農民22153人次,健康檔案管理10130人,管理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精神障礙等特殊群體患者1559人。數字的背后,是醫生們辛苦付出和不懈堅守,凸顯的是為民服務的情懷和為黨旗增輝的信念。
大安山衛生院黨支部把黨建工作和醫療業務融為一體,用腳板書寫忠誠擔當,讓胸前的黨徽閃光。從昔日的“紅色背簍”“紅色郵路”到今日的“紅色天使”,紅色精神一脈相承,那就是——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