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剛
“農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2001年我剛回村任黨支部書記時,村里人心渙散、面貌落后,黨支部在黨員中沒有威信,開會時黨員人都聚不齊。為了把黨員凝聚起來,我們一家一家去請,把46名黨員請到黨支部,大家暢所欲言,村“兩委”一班人充分聽取大家的意見建議。黨員干部統一了思想,都憋著勁兒想為村子改變面貌干點事。為了讓群眾看到變化,我們推行“開門辦公、亮牌服務、上門代理”等便民措施,群眾滿意度大幅提高。我任職16年來,村“兩委”班子經歷6次換屆,所有班子成員每次都高票當選,這是黨員和群眾的高度認可。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黨員干部帶頭,已成為我們村的一種習慣、一種導向。新一屆黨支部剛組建時,集體經濟入不敷出,村干部以出義務工的方式,帶領村民清理河道,干部集體墊資將自來水引入每家每戶,在村委會院內建起有線電視信號接收站。為盡快解決村集體“無錢辦事”的現狀,村黨支部搶抓工業強區政策機遇,引進水泥廠,但在項目落地過程中,我們遇到了遷墳的難題,村干部就帶頭遷墳,又挨家挨戶作動員、講政策,老百姓看到了我們的真誠和決心,70余座墳僅用了10天就全部遷移。水泥廠的引進,一舉扭轉了村集體經濟虧損的局面,眼看著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我是打心眼兒里高興。
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2009年,隨著關閉非煤礦山政策的出臺,我們意識到靠吃資源飯不是長久之計。但村民覺得上山采石頭、跑運輸賺錢容易,抵觸情緒很大。為了實現轉型發展,我帶著村干部挨家挨戶做群眾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終于,在村民代表大會上,轉型發展的思路順利通過了,大家同意以打造美麗鄉村為目標,以開發撂荒多年的“坡峰嶺”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就這樣,村黨支部集全村人力、物力和財力,先后投入4000余萬元,補植黃櫨等各種植被上萬株,修建游人步道近6000米。目前,我們已連續成功舉辦五屆“坡峰嶺紅葉節”,累計接待游客100余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000余萬元,村民實現了100%就業。
2012年,黃山店村遭遇了“7·21”特大自然災害,90%村民房屋進水,百姓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面對這次災害,村“兩委”一班人沒有氣餒,經多方努力,2012年11月29日,我們啟動了周口店鎮黃山店永久避險安置房建設工程,并被確定為北京市新農村社區建設試點村。同時,還以此為契機,提出了“打造集養老、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產業新村”發展思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投資4.6億元、建筑面積81000平方米的安置房已全部竣工,老百姓搬進了新民居。村民集體搬遷后,騰退出的土地與民宅,我們又以整改整建方式改造成集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精品街,并為每位村民都配發了一份產業股,真正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10多年的基層工作,讓我逐漸認識到,要想老百姓信任,就得扎扎實實改作風;要想老百姓贊同,就得一門心思謀發展,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
(本欄責任編輯:孫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