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效華 王世紅 袁俊秀 虎夢霞 柳娜 張雪婷 楊文雄
摘要:春小麥新品種隴春36號(原代號隴春13J6)為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從自育春小麥品種隴春23號變異株—頂芒單穗經系統選育而成。2014 — 2015年參加甘肅省春小麥東片水地區域試驗,2 a 10點(次)平均折合產量為5 640.75 kg/hm2,較對照品種隴春23號增產8.72%;2016年參加甘肅省春小麥東片水地生產試驗,5試點平均折合產量為5 724.00 kg/hm2,較對照品種隴春23號增產4.78%。隴春36號屬春性普通小麥,生育期108~115 d,平均株高為94.6 cm,平均穗粒數為31.4粒,平均千粒重為46.1 g,平均容重735.67 g/L。籽粒含粗蛋白163.2 g/kg、濕面筋355.0 g/kg,沉降值35 mL。抗條銹病、白粉病,抗旱性強,豐產、穩產性好,適應性廣,品質優,抗倒性強。適宜在甘肅省中部的臨夏、蘭州、定西生態條件相似的地區和高寒陰濕區及沿黃灌區等地種植。
關鍵詞:春小麥;新品種;隴春36號;高產優質;選育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7)06-0001-03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7.06.001
Report on New-bred Spring Wheat Cultivar Longchun 36
LIU Xiaohua, WANG Shihong, YUAN Junxiu, HU Mengxia, LIU Na, ZHANG Xueting, YANG Wengxiong
(Institute of wheat,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Longchun 36(the original code of Longchun 13J6) is a newly bred spring wheat cultivar from the fertile spring wheat cultivar Longchun 23 - top awn spike by Institute of Wheat,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2014 — 2015, the average yield of 2 a 10(times) is 5 640.75 kg/hm2,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cultivars Longchun 23 increased by 8.72% in Gansu province east water spring wheat regional test; In 2016, the average yield of 5 pilot is 5 724.00 kg/hm2,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cultivar Longchun 23 increased by 4.78% in Gansu province east water production test .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growth period is 108~115 days, the average plant height is 94.6 cm, the average grain number is 31.4 grains, the average grain weight is 46.1 g, and the average bulk density is 735.67 g/L. Grain contains crude protein is 163.2 g/kg, wet gluten is 355.0 g/kg and sedimentation is 35 mL.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it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powdery mildew, drought resistance, high yield and stable yield, wide adaptability, excellent quality, strong resistance to lodging. It is suitable to be grown the central Linxia, Lanzhou, Dingxi in Gansu province and similar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alpine humid areas and area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etc.
Key words:Spring wheat;New cultivar;Longchun 36;High-yield and high-quality;Breeding
小麥是甘肅省的主要糧食作物,但由于甘肅省生態條件復雜,氣候干旱少雨,土壤瘠薄,灌溉條件差,水資源嚴重短缺,病蟲害、干旱、干熱風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小麥的生產受到嚴重制約,小麥產量相對全國仍然處于較低水平[1 ]。2004年我國小麥平均單產就達到4 200 kg/hm2,而直到2007年,甘肅省小麥平均產量才達到2 880 kg/hm2,較全國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同時也說明甘肅的小麥生產具有較大潛力[2 - 3 ]。選育和引進廣適穩產優質的小麥新品種始終是育種工作的首要任務[4 - 7 ]。甘肅省春小麥常年播種面積約占全省小麥總播面積的40%左右,但隨著小麥消費市場對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小麥的品質問題已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選育優質高產春小麥品種已成為我省小麥育種工作者的當務之急。發展小麥生產的前提是穩定產量,而提高單產是出路,培育推廣良種是措施[8 ]。1999年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從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引進2 000余份優異小麥種質資源,從中篩選出具有優異性狀的春小麥CM4860(Attila),2003年審定命名為隴春23號。該品種具有適應性廣、豐產穩產、品質優良等特點[9 ],自從審定以來,在甘肅中部地區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并獲得2006年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到目前為止一直是甘肅省東片水地春小麥區域試驗的對照品種。但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隴春23號的抗病性逐步減弱,同時由于甘肅省中東部地區機械化程度低,農民喜歡種植頂芒或者禿頭的小麥品種,生產上急需能夠取代隴春23號的小麥新品種。為此,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的育種工作者利用隴春23號有頂芒的變異株,經過數代系統選育和選擇,選育出了抗逆性強、高產優質的春小麥新品種隴春36號。
1 選育目的及經過
春小麥是甘肅省中部干旱地區、河西灌區、沿黃灌區及臨夏等高寒陰濕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達到25 萬hm2,其中沿黃灌區和臨夏及洮岷高寒陰濕區由于山地較多,機械化水平低,麥稈主要用來喂養牲口,農民的種植習慣傾向于使用頂芒或者無芒的小麥品種。考慮到中部農民的種植習慣,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2006年開始對隴春23號有頂芒變異株里進行選擇和系統選育,從中選擇、選育出豐產性強、抗逆性好、高產、優質的春小麥新品系隴春13J6,2012年參加品鑒試驗,2013年參加品比試驗,2014 — 2015年參加甘肅省春小麥東片水地區域試驗,2016年參加甘肅省春小麥東片水地生產試驗, 2017年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隴春36號(審定編號:甘審麥20170006)。
2 產量表現
2.1 品鑒試驗
2012年在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蘭州試驗基地進行的品鑒試驗中,隴春36號田間表現抗條銹、落黃好,平均折合產量為6 700.50 kg/hm2,較對照品種隴春23號增產8.10%,居48份參試品種(系)的第2位。
2.2 品比試驗
2013年在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蘭州試驗基地進行的品比試驗中,隴春36號田間表現豐產性好,抗逆性強,平均折合產量為6 888.45 kg/hm2,較對照品種隴春23號增產10.89%,居27個參試品系的第1位。
2.3 區域試驗
2014 — 2015年參加在臨夏、定西、渭源、永登、榆中等地進行的甘肅省春小麥東片水地區域試驗,2 a 10點(次)有8點(次)增產,2點(次)減產,增產點率為80%;平均折合產量為5 640.75 kg/hm2,較對照品種隴春23號增產8.72%,增產達到極顯著水平,居10個參試品種(系)的第2位。其中2014年隴春36號折合產量5 006.25~ 6 416.55 kg/hm2,平均折合產量5 515.35 kg/hm2,較對照品種隴春23號增產7.11%,居8個參試品種(系)的第1位;2015年隴春36號折合產量 4 402.30~7 363.65 kg/hm2,平均折合產量5 766.15 kg/hm2,較對照品種隴春23號增產10.33%,居6個參試品種(系)的第3位。
2.4 生產試驗
2016年參加在臨夏、定西、渭源、永登、榆中等地進行的甘肅省春小麥東片水地生產試驗,5試點折合產量4 352.70~7 511.25 kg/hm2,均較對照品種隴春23號增產1.00%~7.67%;平均折合產量5 724.00 kg/hm2,較對照品種隴春23號增產4.78%,居4個參試品種(系)的第1位。
2 a區域產量結果和1 a生產試驗表明,隴春36號產量構成為成穗數510萬~540萬穗/hm2,千粒重46~49 g,穗粒數31~33粒。其產量穩定,群體抗倒伏性和抗白粉病能力較強,適應性好。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植物學特征
隴春36號屬普通小麥(T.aestivum L.)的變種 (graecum Korn),表現春性,芽鞘綠色,幼苗直立,葉色綠,旗葉上舉,葉片寬窄適中。生育期108~115 d,較對照品種隴春23號晚熟2~3 d。株高適中,為90.0~102.0 cm,平均為94.6 cm。頂芒、白穗、穗長方型。白粒、橢圓粒,角質,飽滿度好。穗粒數14.8~42.6粒,平均為31.4粒。千粒重40.43~48.50 g,平均為46.10 g。平均容重735.67 g/L。隴春36號株型緊湊,穗層整齊,小穗排列緊密,葉功能好,田間長相好,成熟落黃好。
3.2 生物學特性
隴春36號表現出抗條銹病、抗白粉病,抗旱性強,豐產、穩產性好,適應性廣,品質優,抗倒性強等優點。
3.2.1 抗倒性強 隴春36號株高適中,莖稈彈性強,在品鑒試驗、品比試驗、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中均未出現明顯倒伏現象,具有極強的抗倒性。
3.2.2 抗條銹病 2015年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進行抗病性鑒定,隴春36號苗期對條銹混合菌表現免疫,成株期對條中32號、條中34號及4-1表現免疫,對貴22-14表現感病,但嚴重度在20%以下,總體表現為抗病。
3.3 品質
2016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隴春36號籽粒含粗蛋白163.2 g/kg、濕面筋355.0 g/kg,沉降值35 mL。粉質儀分析吸水率64.1%,形成時間3.70 min,穩定時間2.33 min,弱化度192 FU,評價值43。拉伸儀分析最大拉伸阻力165 E.U,延伸性148 mm,能量33.2 cm2,硬度67.9。
4 適種區域
隴春36號適宜在甘肅省中部的臨夏、蘭州、定西生態條件相似的地區和高寒陰濕區及沿黃灌區等地推廣種植。
5 關鍵栽培技術
隴春36號株高適中,成穗率高,豐產性好,應施足底肥,適量追肥。一般播量以535萬粒/hm2為宜,在高寒陰濕區旱地以470萬粒/hm2為宜。在水肥較高的地區種植時要注意氮、磷合理配比,防止倒伏。有灌溉條件的地區要灌好苗期水(3葉1心到4葉1心),及時防治病蟲害。
參考文獻:
[1] 薛國典. 豫麥 35 和豫麥 70 的選育及育種策略探討[J]. 麥類作物學報,2004,24(3):117-120.
[2] 金善寶. 中國小麥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309-3l4.
[3] 吳政卿,何盛蓮,雷振生,等. 國審小麥新品種鄭麥9962 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 作物雜志,2012(2):146-147;163.
[4] 楊文雄. 中國西北春小麥[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1-3.
[5] 牟麗明. 旱地春小麥新品種定西42號選育報告[J]. 甘肅農業科技,2015(1):1-3.
[6] 柳 娜,楊文雄,王世紅, 等. 高產優質春小麥新品種隴春33號選育報告[J]. 甘肅農業科技,2016(3):6-8.
[7] 楊會民,雷振生,吳政卿,等. 鄭麥 004 的選育及弱筋小麥育種問題的探討[J]. 河南農業科學,2010(10):23-25.
[8] 王亞翠,任根深,丁志遠,等. 抗旱豐產冬小麥新品種隴麥079選育報告[J]. 甘肅農業科技,2017(3):1-3.
[9] 何桂花,楊文雄. 春小麥新品種隴春23選育報告[J]. 甘肅農業科技,2005(2):9-10.
(本文責編:鄭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