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志強 殷遐 蔡有柱
摘要: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日常行為和思想動態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探索全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在分析高校學生網絡輿情主體特殊性、網絡輿情高校管理的復雜性的基礎上,提出了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的相關策略,望能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關鍵詞: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特征;引導策略
隨著“互聯網+”、智慧校園、教育信息化等快速進入到高校各個領域,高校學生及教師通過網絡等新媒體不受限制隨意地發表自己看法,并且進行轉發、迅速擴散。他們成為網絡大軍的主體,從而形成高校網絡輿情,并形成高校管理的新常態。如何針對高校網絡輿情的不同特點、現狀和問題,建立起相應的網絡輿情工作引導體系和良好的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隊伍;完善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處置引導策略,成為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 高校網絡輿情概述
1.1高校網絡輿情內涵及特點
高校網絡輿情從狹義上是指高校教師和學生針對社會上、國內外、校園里面發生的各種事件或者各種現象,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看法、觀點、態度和意見;同時在網絡上面進行互動,從而產生一定影響力的所有意見的總和。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具有情緒化、難控制。高校網絡輿情內容復雜多樣,涉及社會、就業、專業建設、人才培養以及教育的體制改革、教育政策、科學研究等各個方面,在高校群體中,幾乎任何人都能成為新聞的制造者、傳播者,并且幾乎身邊發生的、看到的事都會隨時被他們發到網上去。另一方面,大學生們年齡相當,在一起學習生活,但是對社會上發生的各種事情卻不能判斷分析出好壞,但是在網絡上卻容易相互影響發生共鳴,盲目跟從;由于網絡對信息輿情傳播迅速、互動性強,從而會很快形成網絡輿情,并通過學生傳給家長,家長再傳向社會,導致傳染力較強的社會網絡輿情的發生。
1.2高校網絡輿情主體的特殊性
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網民己達7.4億,其中20~30歲的網民有31.3%,使得高校師生成為網絡主力軍,智能化手機普及率100%,很多學生使用兩部及以上智能化手機達到67%,上網時間平均每天6~7 h。高校大學生目前主要是90后,幾乎98.7%以上的使用微信等自媒體。另一方面,他們對一些問題沒有較好的判斷力,對社會事務缺乏分辨能力,他們非常關心社會,對自己切身利益或敏感事物喜歡發表言論,導致在網絡輿情中成了宣泄者、轉發傳播者等角色。加上敵對勢力的造謠中傷或仇恨心理的渲染點撥,使得學生容易被壞人利用、被引導,導致輿情危機的發生。
1.3網絡輿情內容高校在信息短平快的網絡環境中更加多樣化
統計數據顯示,在2015年,高校網絡每天產生有十多萬篇以上的文章,上萬條各種音視頻,照片甚至有2300多萬張。校園到處都是各類信息在傳播,例如在某一篇網絡文章中就有可能植入了一些邪教、黃色、反動信息,甚至還有一些謠言等,使得輿情內容變得更加復雜。根據中國傳媒大學高教傳播與輿情監測研究中心篩選的485個新聞報道數量超過7條以上的2015年高校輿情十大熱點事件來看,涉及高等教育改革及相關政策、學生方面、教師方面、管理方面及高校腐敗等各個方面,這些網絡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高校師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2 網絡輿情高校管理的復雜化
2.1網絡輿情管理高校的客體復雜性和輿情產生的極速化
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的客體復雜多樣,比如社會的焦點問題、熱點問題,相關的政策制定和出臺、師生自己的相關利益以及高校腐敗問題、高校后勤管理、校園安全等高校所關注的各類問題。比如去年的高校招生中,江蘇等省向位于中西部的高校增加了4萬多名招生指標的事情,就在網絡上引起了很多的關注,成了高校網絡輿情的焦點;高校后勤管理、食堂、宿舍、校園環境、學校的一些專門的收費、校內一些管理規定等許多方面都有可能形成網絡輿情;比如南昌大學讓學生自主進行保潔、廈門大學女教師就校長食堂單獨就餐發表的言論等都引起了網絡的關注;大學生安全、就業問題以及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的被性虐、遇到搶劫、殺害、甚至失蹤等事件,都引起了社會的較大關注。
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從2014年7月前,我國手機網民數量迅速超過PC電腦后,到2016年年底,我國手機網民有將近7億,有96%的網民用手機上網,而手機移動新聞客戶端用戶到達6.5億的規模,其中,高校是最龐大的網絡使用主體。經過我們隨機調查516位高校師生使用網絡媒介平臺發表評論得知,微信、易信和QQ等占到了96.2%,微博、人人網的占54.3%,QQ空間的占74.6%,貼吧占46.3%,校內論壇占18%,天涯、強國和地方網站論壇的占33%。高校師生通過以上各種網絡發表言論,再通過學生家長、師生好友等向社會傳播,形成蝴蝶效應,出現網絡輿隋問題。
2.2網絡輿情高校管理的復雜化使得掌控和引導不足
高校網絡輿情信息平臺有校園BBS、微信、微博、博客以及其他移動APP應用等,往往通過微視頻、圖片、文字、評論等多種形式進行表現,如此眾多的網絡輿情給高校輿情帶來了很大的管理難度。同時,高校網絡輿情的復雜性還表現在它很難被控制。但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高校輿情呈現出“較難控制”現象,重大事件往往在網絡上會被迅速轉發,如果再加上社會上一些媒體人的捕風捉影和故意夸大,容易使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變得不容易控制,極易形成網絡輿情事件。
雖然98%的高校都己建立官方微信公眾號,并且做到經常更新。但是很多公眾號發布的信息往往是宣傳教育、成果展示和取得的成績,往往很少關心師生切身利益,造成影響力不高,日常正面引導往往不足。
3 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策略
3.1積極實行高校民主管理,暢通學校信息通道
逐步推進、積極實行高校學生民主管理,重視校園信息化建設;學生積極參與的民主管理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們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可以很好地解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體現了一所學校的民主管理水平和程度。教育管理者重視校園信息化建設,把單向管理理念轉變為多元民主管理,通過開辟學生辦事大廳,提供手機終端服務,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及時了解和解決學生遇到各種實際問題,使得學生在學校各種管理和教學工作生活中有知情權、參與權、建議權、監督權和投票權,積極維護好學生的各種權益,使得教育引導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3.2同時搞好校園傳統媒體及自媒體建設,積極引導網絡輿論
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各大高校應該在加強校園媒體各種信息平臺的建設、比如在建設好校園TV、校園廣播臺、校報等傳統媒體建設的同時,加強校園自媒體比如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及各大網絡討論群的建設,引導網絡媒體輿論,使得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因此,高校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等形式監測與引導高校網絡輿情,與廣大學生形成互動,也可以通過投票等形式獲得輿情信息,通過相關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和需求,解決信息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此外,通過微信提供學生選課、成績查詢、新聞資訊、獎助申請以及官方認證服務和“開發者模式”等各種信息服務,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與學生互動,增強學生對官方微信號的用戶黏性。同時,通過建立校園官方各級各類認證用戶以及各種網絡媒體輿論平臺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引導大學生合理正確地訴求表達,通過正面輿論的引導,疏導網絡輿論。
3.3建立起正確的校園網絡輿情引導運行機制
高校網絡輿論引導運行機制是指在高校網絡輿論引導工作中,通過正確積極地解決各種關系、梳理調整各因素、各種關系,通過改變這些相關的構成、功能,使得這些因素產生積極的影響和發揮更好的作用,使得引導工作能夠高效,從而實現引導目標的過程和方式的總和。校園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內容復雜的系統工程,往往突發、敏感、工作時間緊等特點,工作內容又往往會涉及學院很多單位和部門,如何做好頂層設計,制訂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規范的解決方案,協同做好多個單位和部門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和引導工作,提高校園輿情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維護高校師生權益和高校聲譽方面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3.4組建推行高校導師制及相應的專業隊伍,提高整體服務水平
校園網絡輿論監管與引導管理工作,專業化程度高,需要工作人員具有較強的媒介素養及專業技術能力,具有網絡傳播、運營與維護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理論修養,為此可以有學生管理經驗的教師做學生的導師,對學生生活和學習、思想等方面進行指導和引導,并且把擔任學生導師工作作為教師的績效考核和師德評判內容。擔任導師的相關老師要發揮“導”和“引”的作用,及時幫助、引導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學會正確選擇,道德選擇,依法選擇。同時一些高校要克服采取人工監測網絡,輿情引導方法采用過于簡單粗暴的方法。簡單“封”“堵”“刪”的方法都不利于建設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因此,通過加強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的研判和引導,建立行之有效的監測、應急處理及規范處理機制,提高工作人員基本業務素質和能力,及時解決校園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參考文獻]
[1]崔永鵬.全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特征與引導策略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 (3):82-85.
[2]李建玲.自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輿情特點及引導[J].教育與職業,2015.1(27):47-49.
[3]王 娜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媒體輿論引導策略研究[J]視聽,2017 (2):48-50.
[4]金春賢.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