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萍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蛋雞產蛋高峰期的飼養管理要點,為養殖戶做參考。
關鍵詞:蛋雞;產蛋高峰期;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5-0029-01
1適宜的環境
蛋雞舍要保證舒適干凈,蛋雞的最適宜溫度為13℃~25℃,適宜的濕度為60%左右,處于此條件下的蛋雞能夠充分發揮其產蛋高峰期的生產性能,因此在蛋雞養殖的全過程都要注意環境的控制。此外,要合理的通風換氣,保持雞舍內空氣清新。蛋雞舍內的空氣質量標準為:CO2濃度低于0.3%;NH3濃度低于0.0015%;H2S濃度低于0.001%。在蛋雞的產蛋高峰期要保持雞舍的環境安靜,以減少噪音導致的雞群應激反應。
2消毒程序
消毒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疾病的發生,蛋雞在入舍前,就要進行消毒。雞糞要及時清理,并遵循“清掃,沖洗,噴灑消毒,熏蒸消毒”的程序定期消毒,消毒藥物要交替使用以防止細菌或病毒出現耐藥性。消毒劑要避免使用酚類、醛類。
3營養供給
環境溫度每上升10℃,雞維持需要的能量就會下降0.4%,若雞舍溫度低于適宜溫度下限時,雞對能量的需求量就會隨之增高。所以,要根據季節及雞群的自身狀況,調整日糧結構,以保證營養充足,尤其是蛋白質、Ca、P、維生素A與D等。如果蛋雞在產蛋高峰期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會降低蛋雞的產蛋性能,體質也會變弱,嚴重影響蛋雞的健康情況和產蛋水平。
在蛋雞18周齡后要選擇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飼料,為產蛋高峰期做充足的準備。產蛋高峰期的蛋雞必須保證營養充足。足夠的營養對于產蛋率的提高有十分積極的作用。通常當產蛋率達到80%時,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應該不低于18%,并且每提高10%,蛋白質的含量要隨之增加1%。同時,可以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以減輕應激反應所帶來的不良后果。
4季節管理
蛋雞通常在28~32周齡達到產蛋高峰。
春季氣溫回暖,日照時間變長,適宜蛋雞產蛋,但春季也是多種疾病的高發季節,要加強消毒、防疫,和驅蟲。
高溫比低溫對蛋雞的影響要大,并且高溫更難以調節,溫度超過30℃會導致蛋雞產蛋率下降,蛋殼薄易破,溫度超過38℃甚至會增加蛋雞死亡率。因此,要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溫,雞舍要使用隔熱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同時在雞舍內安裝風扇,空調等降溫設施。
冬季溫度低,蛋雞舍內空氣質量不易控制,是蛋雞飼養管理最難的季節。要積極的進行防寒保暖工作,并對雞舍進行合理的通風換氣。
5光照控制
適宜的光照能夠促進生長,提高產蛋率,應根據蛋雞的生長周期來調節光照,在蛋雞20日齡起應該開始逐漸增加光照,在產蛋高峰期的光照要嚴格控制,光照時間15~16h/d,光照強度低于201x比較合適,自然光照不足時可以采取人工補光的方式。通常蛋雞舍內光源保證每平方米3~5w,燈泡瓦數選擇區域為25~60w,燈泡距地面約2m。光照時間確定后不可隨意改變,否則會影響產蛋率。
6充足的飲水
水源是保證蛋雞在產蛋高峰期有良好狀況的關鍵因素。若蛋雞缺水,則會直接導致產蛋量降低,通常能夠降低2%Ⅲ。而蛋雞的日需水量隨著產蛋量的增高而增加,所以,在產蛋高峰期,要給予蛋雞充足干凈的飲水,且水源不能被農藥或微生物污染,要純凈無雜質,水槽和蓄水池要每天清洗消毒。通常每天的8點、12點和18點是蛋雞需水量高峰期,飲水和光照要同時進行,水溫最好保持在15℃左右,更有助于蛋雞消化飼料。
飲水量要根據季節和溫度進行調節,通常春秋季蛋雞的需水量是200ml/只,料水比例控制為1:18;夏季的需水量是270~280ml/只,料水比例控制為1:3;冬季的需水量是100~110ml/只,料水比例控制為1:0.9。
7疾病控制
蛋雞的疾病控制是飼養管理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科學的控制疾病能夠保證蛋雞在產蛋高峰期有良好的身體狀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蛋雞體內的寄生蟲及常見病。蛋雞體內的寄生蟲能夠吸收其體內的營養物質,致使蛋雞體重降低,產蛋率下降。可以喂服驅蟲藥進行預防。此外可以在飼料或飲用水中添加抗菌素,例如如氟哌酸、環丙沙星、慶大霉素等,以預防沙門氏菌病、大腸桿菌病、腸炎等,每4~5周用藥1次,每次用藥1周。定期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能夠減輕產蛋高峰期的各種應激反應,提高自身抵抗力。預防藥物的使用要以避免相互作用為原則,交替使用或聯合用藥。用藥時要注意其用法、用量、以及是否影響產蛋。
8小結
蛋雞養殖對養殖戶來說,最重要的時期就是在產蛋高峰期,而蛋雞的產蛋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溫度,光照,營養水平,飲水情況,疾病情況等。所以,為了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要做好蛋雞產蛋高峰期的飼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