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我國美術史中的畫雞傳統已經綿延近千年。雞,作為人類的親密伴侶,不僅與人們的生活形影不離,更是古往今來書畫藝術家青睞的對象。在繪畫中,“雞”成為畫家樂此不疲的重要創作題材。至少自宋代開始,便有以“雞”為主題的繪畫流傳于世。直至今天的許多畫家筆下,仍然有大量各種雄姿英發的“雞”的形象。
細數從古至今的一眾名家,從宋、明、清職業畫家李迪、呂紀、任伯年,到明、清文人畫家沈周、程嘉燧、李鱓,再到近現代的陳師曾、齊白石、徐悲鴻、石魯、陳大羽等,都創作過無數的“雞畫”。這些“雞畫”中,有的與牡丹共成畫面,有的與雞冠花一起組圖,有的與壽石、蘭竹共景,有的表現雞的威武善斗之性,有的突出雞的博愛精神,也有的彰顯公雞守信守時的品質……
這些不同構圖、不同組合、不同主題的“雞畫”無一例外都反映出古今藝術家們對“雞畫”的重視。實際上,早在漢代時,韓嬰便提出了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之說,所以,作為長盛不衰的畫題,“雞”寄托著人們許多美好的期許。而“雞畫”備受追捧,既表現了人們對吉祥的期盼與普遍的審美傾向,更代表了文人繪畫與大眾文化相融合的內涵。
作為花鳥畫的重要組成部分,“雞畫”的功能性已經超越其藝術價值,是世俗文化在繪畫中的呈現。而今,“雞畫”已經超越了繪畫技法、題材等層面而進入到了我們民族文化的基因中。“五德兼備”的雞在當下樹立文化自信的時代呼喚下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這或許應該成為我們需要梳理畫雞傳統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