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柏成
2017年2月16日,由上海信托主辦的“熠熠生輝——羅中立藝術作品特展”在位于上海市九江路111號的外灘111藝術空間開幕。開幕式上,上海國際信托總經理陳兵、上海泓盛拍賣副總經理孫佩韶、上海奧賽畫廊董事長蔡彭城、藝術家羅中立先后致辭,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肖谷等嘉賓好友,媒體及上海各界人士百余人參加開幕式。
本次展覽共展出羅中立的油畫11幅、雕塑3件,繪畫作品創作于2004年—2008年,雕塑作品創作于2009年—2015年,屬于羅中立創作歷程中第三個階段的代表性作品。
展覽現場,有一面立墻專門梳理了“羅中立藝術語言演變軌跡”,清晰地呈現了羅中立40年藝術歷程中的重要節點。例如,1980年,《父親》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奠定了羅中立在現代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1981年開啟了以《吹渣渣》為代表的寫實風格。1984年公費留學比利時。2000年之后,經過多年漸進式的演變,開始形成了自我特色的表現主義風格。對比強烈的色彩、夸張詼諧的造型、獨具一格的筆觸……這成為繼《父親》之后,羅中立身上又一典型的標簽,而這也是他自己最為看重的。
縱觀羅中立40年的創作歷程,不管風格如何變化,羅中立一直將大巴山民作為創作的題材來源。他認為這些老實巴交、淳樸善良的農民才是中國真正的脊梁,他們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正如本次展覽中的《歡樂的田野》《過河》《擁抱》《喝水》《晚歸》等,這些大巴山民日常的生活場景,被羅中立描繪的浪漫而具有魔幻色彩,細細品讀,往往令人會心一笑,也為這些堅強、勇敢、充滿生活熱情的人物而感動,在將帶我們走進神秘的大山深處的同時,也讓我們對這些普通人的生活產生了興趣。
羅中立的好友、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說:“羅中立筆下的農民有著一份真生活:有沉重勞作的苦;有闔家圍坐火塘的樂;有夫妻風雨同舟的愛;有母子舐犢殷深的情。當年梵高以他真切的悲憫,畫出了礦工的苦難和命運,羅中立則以他的溫和和俏皮,畫活了大巴山的生趣,以他的真情承受著中國農民濃厚和潑辣的氣息。”
與《父親》《春蠶》等在中國畫壇上膾炙人口的作品相比,羅中立第三個階段創作的作品的風格可謂迥異。羅中立具有高超的寫實技巧,但在追求個人風格語言貢獻的道路上,他摒棄了令他立足畫壇的寫實風格,進行了更為大膽的探索,以進行內心精神的表達。在漸進式的探索歷程中,他將人物和背景愈加簡化、大膽夸張,以交織的線作為造型方法,色彩之間對比強烈,向民間甚至在原始藝術中尋找觀念與符號,并通過似乎是刀劈斧砍痕跡般的筆觸,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風格。
羅中立在《我的創作歷程》中說:“一路走來,我的創作一直是想從中國傳統、民間、原始的藝術里找到一些觀念以及相關的符號,以構建一個完全區別于其他中外藝術家曾經使用過的圖式,并建構一種新的創作方法論。與此同時,我的藝術風格是經歷了西方現代藝術的洗禮,以及對西方現當代藝術的學習之后,又回到中國背景及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來的,并且是區別中西之后,所形成的一種鮮明而獨特的個人風格,對這種風格的追求,其意旨仍在于,在文化現代性的框架下,建立一個區別于西方的,并具有本土文化價值的藝術史邏輯的語言體系。”
展覽同時呈現的還有羅中立創作于2006年的3件雕塑作品,分別為《巴山農家》《過河》和《相擁》,這些雕塑與繪畫作品形成了平面與立體的相互補充,共同呈現出羅中立在新的藝術風格探索中取得的成果。靜觀這些雕塑,那些可愛的大巴山民似乎就出現在你眼前,他們的熱情、睿智栩栩如生,他們生活于大山深處,似乎又是我們身邊的一員。
本次展覽雖然只有11幅油畫和3件雕塑,但均是羅中立的代表性作品,而且現場呈現了簡潔的“羅中立藝術語言演變軌跡”,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幅作品展簽上都附有二維碼,觀眾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聆聽對作品的詳細解讀,為了解作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對上海觀眾來說,是難得的近距離觀看羅中立近期作品并了解風格演變的好機會。
上投大廈原為大陸大樓,由民國時期大陸銀行出資興建,落成于1933年,為裝飾藝術派(Art Deco)風格,今天是上海市歷史保護建筑,2015年內外重新裝修,目前為上海國際信托有限公司辦公大樓。上海外灘111藝術空間就位于這座充滿歷史感建筑的一層,自2016年6月17日以來,先后舉辦了“匠心之美——歐洲大師經典版畫原作展”和“藝冠中西——2016吳大羽、吳冠中藝術展”,令業界眼前一亮,頗受好評。
上海信托連續六年扶持世界著名藝術團體在滬演出,同時也曾推出過書畫藝術品的信托產品,現在更在摸索和實踐藝術慈善信托產品。但對于以全新面貌亮相的外灘111藝術空間,上海信托市場營銷部負責人浦劍悅對記者說,外灘111藝術空間是一個藝術平臺,重要的是將真正具有大家品質的藝術引進來,向業界、客戶和民眾呈現好的藝術展覽和藝術活動,逐步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藝術與金融的結合之路值得期待,但不可短視和功利化,向公眾推出好的藝術是外灘111藝術空間的當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