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凱 鄭邇遐
綜合醫院常見
軀體化癥狀分布及特點
軀體化癥狀臨床表現多樣,神經系統癥狀、消化系統癥狀、心血管系統癥狀、自主神經系統癥狀、疼痛等均是常見的軀體化癥狀和主要就診原因。
軀體化癥狀可能僅為單一癥狀或同時涉及多系統的多種癥狀,包括:
循環和呼吸系統,如胸悶、胸痛、心悸、呼吸不暢、咽部異物感、喉部或胸部緊縮感等。
胃腸道癥狀,如胃痛、飽脹、腹部不適、腹脹、納差、打嗝、反酸、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
假性神經系統癥狀,常因頭痛、頭暈、吞咽困難、抽搐、步態不穩、視物模糊或復視、癱瘓或肌無力、失聰等假性神經系統癥狀,以及瘙癢、燒灼、刺痛、麻木、酸痛等異常皮膚感覺而至神經科就診。由于面神經走行復雜、感覺敏感,故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的患者軀體化癥狀比例較高。
泌尿生殖系統癥狀,如尿頻、尿急、排尿困難、生殖器及周圍不適、性冷淡、勃起或射精障礙等。
疼痛及全身性癥狀,如腹部、背部、關節、四肢、直腸等疼痛癥狀,以及疲勞、無力、睡眠障礙、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
軀體化癥狀也可以累及任何系統或器官,與焦慮癥或抑郁癥一樣,可單獨出現,亦可出現在心臟病或癌癥等疾病患者中,女性多見,病程常呈慢性或波動性,嚴重者預后欠佳。
軀體形式障礙的
“前世今生”
迄今為止,軀體化癥狀的發生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發生、轉歸可能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生活應激事件、人格特征、認知特征、注意偏向、歸因方式和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社會心理因素和認知特征較受重視。
1環境因素和生活應激事件。父母的不良健康狀況以及父母或其他長輩對疾病的態度,均可增加兒童軀體化癥狀的易感性。部分軀體化癥狀患者早年有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等病史,眾多不良軀體化癥狀源自生理疾病期的記憶,童年期過度保護或缺乏照顧均為軀體化癥狀的促發因素。童年期創傷經歷,如身體虐待、性虐待等亦是軀體化癥狀的常見誘發因素。部分軀體化癥狀患者可同時伴有社會、人際或家庭方面的嚴重困擾或遭遇強烈的生活應激事件。
2人格易感性。軀體化癥狀患者常具有內向、固執、焦慮、神經質、社會抑制等人格特征。研究顯示,軀體形式障礙患者三維人格問卷(TPQ)評價呈現出較高的傷害回避性和較低的新奇性尋求且對外部獎賞不敏感。高傷害回避患者易出現焦慮癥狀,而低新奇性尋求和低獎賞依賴使注意力難以從軀體痛苦和癥狀上轉移至外部環境。具有上述情感障礙特質的患者易產生軀體化癥狀,通常難以區分感受和身體感覺,具有明顯的外向性思維。
3認知特征。對軀體化癥狀的失調性認知,如災難化解釋傾向是判斷軀體化癥狀的重要標記。災難化解釋傾向和對軀體感覺敏感使軀體化癥狀進展為軀體疾病的風險高于普通人群。一項長時程前瞻性研究顯示,災難化解釋傾向可以較好地預測軀體化癥狀和軀體形式障礙。
4注意偏向。軀體形式障礙患者表現出對健康狀況的過分焦慮,極端關注軀體化癥狀或軀體疾病,注意力常聚焦于多種常見而又模糊的軀體化癥狀,與注意偏向有關。
對于軀體形式障礙,
應采取綜合性治療
1心理治療:該病屬于常見的心理疾患,良好的醫患關系是治療的基礎。患者通過自己信任醫師的診查,排除可能的軀體疾病,使其確信其癥狀不會是嚴重軀體疾病的表現,尤其是經常去看醫生并不斷接受醫生積極的心理暗示,患者有可能很快緩解,甚至使癥狀消失。如果癥狀不能有效緩解,建議患者去專業的精神心理科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2對癥藥物治療:對伴有明顯焦慮、抑郁病癥狀者,可給予適當的抗焦慮劑、抗抑郁劑治療;針對某些軀體疾病,可給予相應的內科藥物治療。
3戶外活動:適當合理的戶外運動可以改善心理狀態,使人精神飽滿、體力充沛。運動形式是多樣的,如瑜伽、爬山、快走、騎車等,運動要動靜結合、因人而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養成穩定、規律的活動習慣,能夠增強體質,從而減少對疾病的疑慮和擔心。
4家庭社會支持:人生活在社會之中就要互相交往、互相依賴。可以參加各種興趣班、老年大學等,結識新朋友,家人也要多給患者信心和關心,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和有被重視的感覺,這對緩解病情有很大幫助。
總之,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既要適當重視,不能諱疾忌醫,有什么不適要及時去醫院治療,相信醫生的專業判斷;但也不要杯弓蛇影,隨意猜疑,給自己和家人帶來沉重的負擔。學會識別病魔“聲東擊西”的小把戲,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多參加有益身心的活動,與親友保持良好的互動,從而遠離疾病,擁抱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