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2017年的大年初一。早上吃飯后,爸爸依舊出門了,二十幾年一如既往,從沒有變化。昨天晚上是除夕夜,爸爸說他今天晚上其實也是要出去的。盡管他最后選擇了陪家人度過除夕夜,我知道他還是想出去。在爸爸走后,我回到自己的房間,眼淚不停地往下流,是傷心嗎?是難過嗎?
兒時的困擾
從小,我家里常有一些工人干活,我們在吃飯的時候,爸爸一直和這些工人聊天,偶爾問一下我的學習成績。吃完飯后,爸爸就出門了,他去鄰居家或找他的朋友。有一天,我發現我多么想和我的爸爸有更多的交流,因為我發現,從小到大,我和我爸爸交流的次數也是數得見的幾次。能和爸爸有更多的交流成了我那個時候的一個愿望,我開始主動去和爸爸聊我的學習,聊完我的學習,聊我弟弟妹妹的學習。有一天我累了,因為我發現我和爸爸的話題繞來繞去只有那么幾個,有一天我不再說起這個話題,發現我和爸爸之間竟然沒有話可說了。
但是,能和爸爸有更多的交流依然是我心底的一個愿望。我很好奇,為何他和別人聊天就有那么多的話題,為何他總喜歡去別人家串門?小小年紀的我開始去找那些能吸引爸爸注意力的人的共同特點。我發現,他們和爸爸聊天時,爸爸是很開心的。哦,原來是這樣子的。于是,我讓自己成為一個幽默的人,我希望用自己的幽默能留住爸爸,讓他能在家里多待一會,每次看到他因為我說的話笑了,我就在心里告訴自己又成功了一次。
但是,爸爸還是那樣忙碌,經常是吃完飯就走出家門了。我的心里淌著淚,同時告訴自己要繼續努力,遲早爸爸會知道我們這個家是很溫暖的。一年又一年,我沒有看到我想要的場景出現。
缺失父愛,心結難開
現在,我只有每年春節能回家,我想多看看他,多和他說說話,可是他依舊是整天在外面。我突然感覺好失望,對自己好失望,對爸爸好失望。
慢慢地,我知道我的生命里缺少父愛,那些爸爸與女兒之間的語言的交流、情感的流動,我從來都不曾有過。在那么小的年紀里,為了能讓自己有一份真正的父愛,懵懵懂懂中,我做過許多的努力。我漸漸發現自己不知道真正的情感流動是什么樣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混沌在與人相處的困擾中。
心理學讓我成長
隨著我一步一步地成長,我學會了尊重爸爸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因為他上學不多,靠著自己一點一點的拼搏掙錢,把我、弟弟、妹妹供上大學。他對我們的希望很簡單,就是考上大學,有文化,能過上體面、穩定的生活。隨著我一步一步地成長,我也學會了如何有效溝通,能讓自己與對方更舒服、更自在。成長的道路充滿了痛苦,充滿了淚水。當看到如今的自己,我告訴自己一切都是值得的。時間一點一點地流逝,看著爸爸臉上的皺紋和頭上的銀發,我知道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他老了。我不再總想著爸爸能為我們做什么,而要想著自己能為爸爸提供什么。
后來,我知道了心理學這門學科,我開始走在這條路上。這條路我走得很艱難,但是我沒有放棄,因為心理學讓我一點一點地清理了過去所受的傷害,并且學習用正確的方式來和人相處,也讓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處理和爸爸的關系成了我最需要成長的地方。從開始渴望得到父愛,到一次次對自己的失望,對爸爸的失望;從開始羨慕別人可以和自己的爸爸無話不說,到后來怨恨我的爸爸,不關心我的生活,不關心我這些年來過得怎么樣,也從不給我傳授社會上的道理,讓我一個人在這個孤單的世界里摸索;從開始為自己與爸爸的鏈接做的很多努力,到后來一次次地失望;從開始總是以自己是一個受害者的心態面對爸爸,到后來學會放下,放下對爸爸的期待,放下想要改變爸爸行為的想法。我不再活在自己狹窄的思維里,而是敞開心扉去感受我的爸爸,去重新認識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學歷不高,年紀很小就出來打工,他受過很多苦,所以他對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考上大學,不再像他一樣受苦,漂泊。爸爸沒有念過多少書,他不知道怎么來教育我,因為也沒有人曾教育過他,他所走的路也是自己一點一點摸索的。他覺得讓我們吃好穿暖,是他的責任,我們好好學習就是好孩子。慢慢地,我理解了爸爸,也接受了他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
我愛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用自己的方式也愛著我。如今的我已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工作,看到自己這一路的前進與探索,我覺得很值得。因為生活有快樂,有痛苦,有高峰,有低谷,這樣才是生活。所以,我不再抱怨,不再覺得自己委屈,不再想要去改變別人。回家看到爸爸臉上的皺紋,頭上的銀發,我告訴自己,我已成長,愿我能為爸爸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