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青春期后,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和小秘密,很多父母常常發現孩子在學校和家里簡直判若兩人:在學校和要好的同學無話不談,在家里對父母卻愛答不理或沉默寡言。那么,該如何搭建父母和青春期孩子溝通的橋梁呢?
主動向孩子
表達你的關心
如果孩子總是想要回避家里的人,可能我們的第一反應是采取同樣的回避態度,并告訴自己:“我有自知之明,不會去自討沒趣”;或是“如果她這么不愿理睬我,那么我也犯不著趕著去討好她”;又或是“如果他不先跟我說話,那我也決不先開口”,等等。
但實際上,正確的做法是:我們必須要克服這種條件反射。我們應該采取主動的方式去應對,而不該被動地因為生氣而采用同樣的方法去反擊孩子們。
不要急于下結論
有個孩子有一次放學回到家,對父母說:“我有個朋友很想去看一部電影,可是電影里有一些不太好的情節,但是他說,只要到了不該看的時候把眼睛閉上就可以了。你們覺得他這么做對嗎?”
每當孩子和你提到關于“我的朋友”的問題,其實很有可能就是他自己的問題。孩子是通過“朋友們”做例子,來試探我們的反應。如果我們不假思索大發脾氣,那么,他就一定不會再繼續說下去。所以,我們一定要穩定好情緒,耐心地等孩子把事情的原委說清楚,不要急于下結論。
讀懂孩子的非言語信號
人們想要表達的意思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通過言語,而大多數的交流都是通過肢體語言。此外,我們說話的語音、語調也會把一些沒有說出口的信息傳達給對方。因此,父母不僅要用耳朵去傾聽,更應該學會用眼睛、用心去感受孩子們的心聲,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要注意觀察他們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甚至要留意他們是抬著頭還是低著頭。因為通過他們的手腳是否總是亂動,表現得是否煩躁不安,我們就可以輕易地判斷出他們到底是煩躁、有敵意,還是覺得累了。
找到“松動的磚”
有一位在建筑工地工作過的朋友,曾教給我一個拆磚墻的實用方法。這位朋友是這樣說的:“在壘過幾堵磚墻之后,我就發現,其實,每堵墻都是有弱點的—都有一塊松動的磚。”
我們在和那些被“保護墻”包圍的孩子們接觸的時候,就必須要找到這個薄弱點,也就是那塊“松動的磚”。對于孩子們來說,這塊“磚”可能是他們的興趣愛好、理想,或者是有助于開發他們潛能的能力;這塊“磚”也有可能是摩托車、運動、食物、異性,甚至是一本日記。
只要找到了那塊“松動的磚”—也就是他們最喜歡做或是談論的事情,那么,他們自然就會接受你了。然后,你需要做的就是傾聽、開誠布公地交流,以及陪伴。假以時日,你就會發現,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會隨時給你帶來意外的驚喜;甚至哪怕是你付出的最微小的努力,也會獲得他們一個滿意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