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 王炳良 馬凌川 王藝涵
摘要:目的:觀察分析腹壁瘢痕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CT表現。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期間腹壁瘢痕下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1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病人臨床資料及CT檢查臨床表現。結果:病灶均處于腹壁切口處及其周邊位置,脂肪層最多,直至腹膜呈逐漸減少的趨勢,CT平掃密度呈均勻或是不均勻,邊界清楚;加強掃呈現不均勻強化或是邊緣強化。結論:腹壁瘢痕下行CT檢查能比較準確的顯示出病灶及周邊組織的浸潤狀況,對臨床診療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CT表現
中圖分類號:R714.22;R445.3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1-0270.2017.0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CT features of endometriosis in the abdominal wall scar. Methods: Collect 15 cases of endometrio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6 in the abdominal wall scar diagnosed as the study object,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T. Results: The lesions were in the abdominal wall incision and its peripheral location, fat layer up until the peritoneum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 CT scan showed homogeneous or inhomogeneous density, clear boundary; strengthen the scan showed uneven strengthening or edge enhancement. Conclusion: CT examination can accurately show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lesion and the surrounding tissue, which has a certain valu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Abdominal Wall Scar; Endometriosis; CT Expression
1 引言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常見病,而發生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幾率則較小,與之相關的影像學研究也較少,臨床上也出現過漏診、誤診,因此對該領域還需深入研究。本文旨在觀察分析腹壁瘢痕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CT表現,特對我院2013年02月-2016年02月期間腹壁瘢痕下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15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2 一般資料與方法
2.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3年02月-2016年02月期間腹壁瘢痕下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15例患者,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30歲;手術史分布:11例行過剖腹產術,3例行過子宮肌瘤切除術,1例行過卵巢囊腫剝離術;發現癥狀時間7月-34月,平均癥狀表現時間為20.5個月,癥狀持續1-9個月,平均為5個月。臨床關鍵體征及癥狀表現:15例都存在周期性下腹壁疼痛,5例疼痛排出痛經的可能,8例有痛經史;所有研究對象手術行切口處或是周邊觸壓有腫塊,較硬,且活動性較差。
2.2 方法
CT檢查時儀器采用西門子64排128層螺旋CT,對患者的下腹部行軸位掃描,層厚2-5mm,層間距2-5mm,螺旋距對應pitch值在1.0到1.5之間。其中進行平掃6例,平掃配合加強掃描9例,加強掃描使用對比劑為碘海醇350mgI/ml,采用高壓注射器以3毫升每秒的速率進行注射,患者用量在70-90ml之間,且在注射后30s、85s、180s分別進行三期掃描。最后由多名高資質放射科醫生查看并總結所有患者的CT表現特征,完成確診意見[1]。
3 結果
3.1 15例患者CT檢查表現特征
CT檢查在下腹手術切口處或是周圍發現腫塊影,最長直徑大小在1.5-4.5cm之間,其中多發病灶3例,單發病灶12例。其病灶組織均不存在鈣化現象,有6例腫塊內部密度表現較為均勻,9例呈不均勻狀態,里面可見小囊腔及低密度區域,但和周邊組織分界較為清楚。病灶位置分布:脂肪層中9例,深至腹直肌4例,抵達腹膜2例。9例加強掃描較平掃動脈期CT值提升到15-25HU,靜脈提升15-20HU,5例呈現均勻強化,4例呈現出邊緣強化或者不均勻強化。
3.2 病例手術所見及最后診斷
手術發現腫塊外形呈藍紫色,切除病灶形態、數量等大致和CT表現相符合,且鏡下觀察有較多內膜腺體組織與間質,所有病例最終均診斷為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
4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常發生在育齡婦女身上,目前醫學尚未發現明確發病機制,本組研究對象都存在下腹手術史,病灶位置均處于瘢痕組織處或是其周圍,術后發生病癥時間長短不一,常表現的癥狀有切口恢復處有硬結,呈不活動狀態,月經期有明顯疼痛感,切口恢復表面肌膚無異常變化,病灶多在皮下,最常見于腹直肌鞘前后。臨床上診斷為腹壁瘢痕下子宮內膜異位癥可結合以下幾個特點,其一,患者為女性;其二,患者進行過剖宮產術或者盆腔部位手術;其三,表現有上述典型臨床癥狀;其四,CT病灶-腫塊位于腹壁瘢痕內或是在其邊緣[2]。
CT平掃可見腫塊或是囊腫快,腫塊內如有鮮血出現則呈現出不規則或是片狀的高密度陰影,病灶邊緣一般較為光整,呈清晰狀態,如有模糊現象多可能是病灶內有出血。一些病變現不同程度的強化,其中以輕度強化最為常見,有延遲強化現象,可能是對比劑深入間質時間延遲的緣故。浸潤的周邊組織表現為腫塊與對應組織粘連,累及筋膜者可見局部增厚[3]。
腹壁瘢痕下子宮內膜異位癥經過手術治療后有良好的預后,然而因為病灶多和周邊組織形成了廣泛密切的粘連,則會給手術帶來不小的難度,因此在手術進行前實施檢查,呈現出病灶數量、位置、大小及其形態等特征,隨后對手術的切除會帶來極大的幫助,在這里CT檢查起到了重要指示作用,體現出了良好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祝國兵,汪衛星.腹壁瘢痕下子宮內膜異位癥CT掃描的臨[1]床價值[J].江西醫藥,2009,44(8):819-821.
[2]施小白,章萬強,楊清等.子宮內膜異位癥的CT表現和診[1]斷價值[J].浙江臨床醫學,2015,(9):1523-1524.
[3]王正磊,吳昊,毛定飚等.CT對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1]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31(4):53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