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10月31日,“湖上有奇峰——藍瑛作品及其師承影響特展”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三樓書畫廳與觀眾見面。展覽共展出藍瑛及相關繪畫作品60件(組),除浙博本館館藏外,還匯聚了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國內十四家文博收藏機構的相關精品典藏,通過“淵源有自”“澄懷味象”“賞石雅觀”“嘉木幽禽”“山高水長”五個單元,為觀眾呈現藍瑛早年與孫克弘、董其昌等人的師承淵源,藍瑛的山水、樹石、花鳥繪畫創作,以及他對同時代和后世的影響。
追本溯源,縷析藍瑛繪畫作品師承
藍瑛繪畫師承松江畫派,對于活躍于浙北地區的杭州、嘉興、湖州的畫家也有所借鑒。他曾離開家鄉錢塘前往文人畫的中心松江、華亭一帶游學,相繼得到孫克弘、董其昌、陳繼儒等名公碩儒的賞識與提攜,跟隨他們學習新興的文人畫理論和技法。
在藍瑛的人生道路上,董其昌對他起了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藍瑛在二十九歲時創作的《溪山秋色圖》節奏連綿,用筆簡遠,與董其昌在《晝錦堂圖》卷中的結構、布局、用筆、敷色一脈相承。
《晝錦堂圖并書記》是難得一見的董其昌青綠山水代表作,該卷珍貴之處還在于卷后有董其昌用行草書寫歐陽修為韓琦撰寫的《晝錦堂記》全文,成為董其昌書畫合璧的佳構之作。此次展覽中,藍瑛的《溪山秋色圖》和董其昌的《晝錦堂圖》同時展出,觀眾可以對比兩幅圖,感受董其昌對藍瑛繪畫影響。
承前啟后,完整呈現藍瑛的藝術人生
藍瑛是位高壽且多產的畫家,目前國內外存世的藍瑛作品,最早的創作于明代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最晚的創作于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他的藝術生命跨越明、清二朝,長達五十二年之久。本次展覽集藍瑛早中晚三個時期的精品力作,齊聚一堂,整體亮相,這在海內外各博物館中尚屬首次。
展覽中,“澄懷味象”“賞石雅觀”“嘉木幽禽”這三個單元分別展示藍瑛繪畫作品中山水題材、樹石題材、花鳥題材的精品佳作,如藍瑛晚年精品力作《萬壑清聲圖》、以西湖賞荷為背景的《荷石圖》、得到乾隆皇帝御筆題詩的《秋色梧桐圖》等,每幅作品都情景交融、耐人尋味。
藍瑛開創的“武林畫派”,對清代初期的江浙地區畫壇產生了重大影響。展覽的第五單元“山高水長”主要反映其生平交游及對后世的影響,藍瑛的后人和學生中才俊輩出,如藍孟、陳洪綬、劉度等。展覽中,觀眾可以欣賞到藍孟的《洞天春靄圖》、劉度的《雷峰夕照圖》等深得藍瑛真傳的佳作。
精品薈萃,浙博“鎮館之寶”重磅亮相
本次展覽中有不少難得一見的畫作,如上海博物館所藏《明五家朱竹墨石圖》,系首度公開展出,圖分五段,創作者依次為孫克弘、張忠、孫枝、藍瑛、許儀五家,各段創作時間不一。藍瑛所畫的這一段創作于他二十三歲時,這幅圖是現存藍瑛年代最早的一件繪畫作品。
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也在展覽中亮相。藍瑛受董其昌的影響,十分傾心于黃公望,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仿黃”作品,貫穿其整個繪畫生涯。在展覽中,觀眾也可以看到藍瑛三十三歲時所作的《仿大癡山水圖》卷。
據悉,《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真跡在本次展覽中只展至10月8日。這幅曠世名作自1956年來到浙江省博物館后,展出的次數屈指可數,上一次展出是在2014年的“守望千年——唐宋元書畫珍品特展”中,時隔三年,觀眾終于又可以一睹真容。
本次展覽也是浙江省博物館新推出的“明清浙籍書畫名家系列特展”的首個展覽,未來浙江省博物館還計劃陸續推出該系列的其它展覽,為觀眾帶來富有地域特色的藝術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