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泓,陳亮,吳剛,王虹



摘要:結合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在簡述低碳農業發展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當前黑龍江省農業碳排放趨勢及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主要障礙,提出了建立零碳排放示范區;完善低碳農業金融支持體系;建立黑龍江省農業碳匯交易場所等構建低碳農業支持機制的建議。
關鍵詞:綠色發展;低碳農業;支持機制;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7)11-0051-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7.11.017
Research on the Support Mechanism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HI Hong, CHEN Liang, WU Gang, WANG 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h session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alyzing the main obstacles existing in the Heilong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trends and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agriculture,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e of low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ctivities,from zero carbon emissions pilot demonstration area,financial institutions policy perfect and build carbon trading platform put forward to build a low carbon agriculture support mechanisms is proposed.
Key words:Green development;Low-carbon agriculture;Support mechanism;Heilongjiang province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綠色發展”概念,把綠色發展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說明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生態環境建設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低碳農業發展作為生態環境建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其積極作用逐漸為人們所重視且日益凸顯,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發展低碳農業勢在必行。
黑龍江省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連續4 a成為全國第一產糧大省,農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發展低碳農業具有廣闊前景。2013年底,黑龍江省總耕地面積為1 467.8萬hm2,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2.06%;糧食產量6 004.1萬t,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0.00%,人均糧食占有量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在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應有了大幅的增長,保障了人民和國家的糧食安全。我們以黑龍江省為例,結合實際省情,分析提出了符合黑龍江省實際的低碳農業發展支持機制。
1 低碳農業發展研究概況
許廣月[1 ]指出,低碳農業就是通過提高農業的碳匯能力和減弱農業的碳源能力,綜合統籌農業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以不斷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屬于典型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張莉俠、曹黎明[2 ]認為,發展低碳農業能減少農業投入成本,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可將“高投入-高產出-低效率”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率”模式;先進的節能降耗農業技術以及創新的能源技術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陳勝濤、周艷蘭[3 ]認為,低碳農業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對推動中國農業轉型,實現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共贏具有重要的意義。張開華、陳勝濤[4 ]基于全球減緩碳排放的時代背景,進行了低碳農業支持機制的理論分析,通過參考國外政府以及國際機構的低碳農業支持機制的運作情況,對中國低碳農業發展的支持機制提出了初步設想。
2 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碳排放分析
漆雁斌等[5 ]通過計量回歸分析得出,農業生產與能源消耗、化肥施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有著非常顯著的相關性。這說明當前中國的農業發展尚屬于依賴化肥投入和能源消耗的粗放式增長模式,由此帶來了嚴重的碳排放問題。 黑龍江省的農業碳排放主要源于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物資投入直接或間接產生的碳排放,以及農用機械使用耗費所帶來的碳排放。黑龍江省農用技術產品使用量如表1所示。
根據表2各碳源排放系數,計算出2000—2013年黑龍江省農業碳排放總量(萬t),如圖1所示。計算碳排放總量的公式如下。
Em=(Am×B)+(Cm×D)
Em為碳排放總量,Am為農業機械總動力(萬kW·h),Cm為農作物種植面積,B和D為轉換系數,其中B=0.18 kg/kg,D=16.47 kg/hm2。
從圖1可以看出,黑龍江省的農業碳排放總量以顯著的勢頭不斷提升,由2000年的213.68萬t增至2013年的413.28萬t,增加了93.41%,年平均增速為6.67%,僅2003年和2008年碳排放總量有略微下降,整體碳排放總量的增大,說明農業碳排放對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從環比增速變化看,處于不斷波動的狀態,2000 — 2003年的環比增速較低,且由于2003年的碳排放量較上年有所減少,使得環比增速為負值。2004年的環比增速呈上升狀態,之后緩慢上升,2008年環比增速為也負值。2009 — 2010年呈略微上升,之后穩步下降,原因是黑龍江省逐步開始注重生態發展,生態區建設逐步完善。2011 — 2012年處于下降態勢,說明農業碳排放向著環境友好型發展,黑龍江省生態建設己取得一定成效,雖然農業碳排量的環比增速未達到平穩,但總體形勢趨于利好的狀態,多數年份的環比增速值仍是處于下降的態勢。
3 黑龍江省低碳農業發展的障礙分析
3.1 過度依賴農藥化肥
為了追求產量,增加收入,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農用化學物質,這不僅造成土地板結、地下水污染等嚴重的環境破壞,還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黑龍江省化肥、農藥利用率均低于33%,農膜回收率低于65%,畜禽糞污半數以上得不到有效處理,絕大部分秸稈被焚燒。傳統人工施肥方式居于主導地位,化肥施用層較淺,主要采用撒施和表施,化肥利用效率低,機械施肥僅能達到耕地面積的35%左右。多年來,隨著農作物耕種面積的逐年擴大,化肥和農藥使用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圖2、圖3),嚴重影響了農田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
3.2 金融支持難以到位
目前黑龍江省農村金融機構主要有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和商業銀行。由于較高的信貸門檻,制約了農民對金融資本的使用,面對低碳農業發展對金融巨大的需求,現有的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很難滿足客戶的需求。大多數金融機構的涉農金融仍舊停留在傳統農業層面,對于低碳農業的金融支持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個別金融機構雖然開發了針對低碳農業的碳金融產品和服務,但就總體而言,黑龍江省農村金融機構數量較少,經營理念相對滯后,相對于低碳農業發展對于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仍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3.3 缺少農業碳匯交易平臺
中國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廣州、重慶、湖北等地成立了碳排放權交易所,進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7家碳排放權交易所累計成交量約為1 570萬t二氧化碳,成交額約5.65億元人民幣,在探索低碳減排的道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些交易標的各有側重,卻沒有關于低碳農業的碳交易。
4 黑龍江省低碳農業發展支持機制
4.1 建立零碳排放示范區
農業部在2015年初便下發了有關農藥化肥的行動方案,要求到2020年努力實現“兩個零增長”,提高農用技術投入品的利用率。若能實現農業生產零碳排放,則可以從根本上減少農業生產活動中產生的溫室氣體。這就首先要求政府設立“零碳排放示范區”進行試點,其次需要技術上的大力支持與配合。設立“零碳排放區示范區”要把“綠色發展”作為宗旨貫穿始終,一是良種良法配套,根據所選定的區域,科學確定育種目標,配合相應的種植技術,使良種的高產性得以發揮;二是農機農藝融合,以大豆、水稻為主,使用多功能高效性農機裝備,爭取達到全程機械化作業,在化肥深施、機械收獲、秸稈還田等環節取得突破;三是農用技術投入品全部應用新型的有機生物肥、低毒高效無殘留的新型農藥。
4.2 完善低碳農業金融支持體系
發展低碳農業需要從研發低碳農業技術和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著手,而這些都需要金融大力支持。必須堅持綠色信貸原則,大力支持符合低碳農業開發。黑龍江銀行和哈爾濱銀行作為黑龍江省的本土銀行,應進一步完善有關低碳農業的制度和政策,一是針對一些以實現農業生產低碳化為目標的示范基地和致力于研發新型肥料、新型農機的企業或高校,可通過增加授信額度、優惠利率、適當延期等方式予以支持。二是對低碳農業應進行補償性支持。相對于傳統粗放式種植方式的農戶,采用新型低碳生產方式必然會增加農戶的生產成本,針對這部分農戶,應該提供政策性低息貸款或者無息貸款(由政府貼息)。三是對低碳農業的支持應制定明確的體系和責任劃分,開發出符合低碳農業市場發展趨勢的銀行產品,實行精細化管理,確保開發的產品能夠切實促進低碳農業的發展。比如中國光大銀行和招商銀行分別與北京環境交易所聯合推出的綠色文明生態理財產品。
4.3 建立黑龍江省農業碳匯交易場所
中國已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明確了建立全國碳市場的主要思路和管理體系,目前正在積極考慮立法,制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黑龍江省在低碳農業碳匯方面具有極大的潛力,一方面可以為全國的碳減排工作做出貢獻,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碳匯交易為農戶提供資金支持,改善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戶收入。以2013年黑龍江省碳排放為例,倘若農業發展過程中消耗的化石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能減少50萬t,通過農業碳匯交易就可以實現約1 750萬元的收入(7家交易所2015年平均價格35元/t),因此在黑龍江省建立農業碳匯交易所,為低碳農業的減排項目尋找購買方,比單純的減排活動具有更為實際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許廣月. 中國低碳農業發展研究[J]. 經濟學家,2010(10):72-78.
[2] 張莉俠,曹黎明. 中國低碳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探討[J]. 經濟問題探索,2011(11):103-106.
[3] 陳勝濤,周艷蘭. 構建低碳農業支持機制的作用探討[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12):10-11.
[4] 張開華,陳勝濤. 試論低碳農業發展的支持機制[J].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1):110-114.
[5] 漆雁斌. 低碳農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J]. 農村經濟,2010(2):19-23.
[6] WEST T O,MARLAND G. A synthesis of sequestration,carbon emissions,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the United States [J].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2,91(1):217-232.
(本文責編: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