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2 年輕人
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來自年輕人
00:0018:32
背景音樂:Dennis Kuo - Ever Eternity
說著“你難道看不到我有多忙嗎”的“勤奮之人”,
其實是暗藏于生活中的“懶惰之人”。
一直很喜歡劉瑜的一句話,她在談到生活時說道:
每當我一天什么也沒干的時候,我就開始焦慮。每當我兩天什么都沒干的時候,我就開始煩躁。每當我三天什么都沒干的時候,我就開始抓狂。不行啊,不行了,我三天什么都沒干啊,我寢食難安,仿佛自己親手殺了三個無辜的小孩。
作為“時間的瘋狂守護者”,這句話就是我三個月前的真實寫照。
多年來我已經養成一種習慣,絕不讓任何一分鐘死有余辜:
我責備那是自己“無能”的表現,直到我意識到問題的關鍵——“沒有效率的勤奮,就是懶惰。”
這種“勤奮式的懶惰”,未必是我一個人的問題。
很多正讀大學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疑惑:“我每天除了上課,剩下的時間都泡在自習室,為什么期末考試的時候,成績還是沒有那個每天下課就去玩的室友好呢?”
很多辛勤的公司白領在總結一年來的成績的時候詫異:“我時常加班,出差,有時把周末都貢獻給公司,為什么感覺自己一點也沒有進步,好像什么都沒做似的呢?”
很多整日忙碌不堪的家庭主婦在一天結束后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明明手中沒有一刻閑著,怎么一天下來屋子依舊這么亂,賬單還是沒有整理,下一周的食物還是沒有買回來呢?”
著有《每周工作4小時》的蒂姆·費瑞斯在書中重新更正了“忙碌”的含義。
他指出了忙碌和效率的重要區別,那些整天忙忙碌碌的人——忙完一個活動又忙另一個——事實上可能是以犧牲有效性為代價而維持忙碌狀態的。你的目標應該是富有成效——即你所做的事情必須能夠讓你更加接近你的目標。
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這場三個月前達到頂點的“時間危機”,使我開始專注于學習時間的高效使用方式,以下內容,是我整理出來的,得以讓如今的我一邊勤奮地寫字,一邊享受生活的幾個訣竅:
1、手寫一天的工作計劃
作家金格拉說:“人們到處閑逛的時候,不可能突然發現自己最后逛到了珠穆朗瑪峰峰頂。”
每一個小時的計劃抵得上五個小時的執行,而一筆一畫寫出來的計劃更令自己有想征服的欲望。買一個小黑板用來寫自己每一天的待辦事件,并把它放在辦公桌上,按照重要和緊急的程度去完成清單。
2、在自己最有精力的時候做最重要的事
吉姆·蘭道爾提出了一個很好用的辦法,有效的時間管理不僅僅是尋找一天中的額外時間,還要將你的有效時間和你的有效精力匹配起來。
比如,夜貓子最好選擇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晚上來做,晨起人士就在清晨處理重要事情,了解自己的精力巔峰并進行合理利用,這是用更少的時間達到更好的效果的高效原則之一。
3、遠離容易令你分心的事
我們總是“做不完”一件事,也許是因為我們并沒有真心實意地“想做完它”。
如果想真正達成目的,那去自習室就不要帶手機,處理棘手問題時就不要回復朋友的郵件,熬夜加班時不要隨手開了淘寶,寫著購物清單時就不要不自覺地看起了肥皂劇……
我認識很多全職寫字的朋友,他們每天都有近萬字的任務去完成,這種高強度的工作以及高效率的態度,靠的就是關掉網絡,鎖起手機的“強行專注力”,這也是大多數“勤奮”著的低效率人士所缺乏的能力。
4、勞逸結合
不要一味地“為了工作”而“工作”,一個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達成目標,除此之外,要盡可能地“擴大再生活”。
很多人都覺得運動是浪費時間,但研究顯示,運動可使一個人的工作效率提升15%。
跑步、騎車、瑜伽、普拉提、游泳……每天只需要30~60分鐘,就可以使人的管理能力,精神狀態和承壓能力都得到顯著的提高。
這7個小時,何嘗不是一個個說著“你難道看不到我有多忙嗎”的“勤奮之人”,暗藏于生活中的“懶惰”的證據啊。
編輯/小年 校對/龍璐
作者簡介:楊熹文,2016年亞馬遜年度新銳作家,野路數的奮斗少女。新書《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熱銷中。歡迎關注新浪微博@楊熹文,微信公眾號: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ID:neversaynever30)。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