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面臨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我們要樹立服務于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加強遙感前沿問題的科學研究,推進遙感應用的市場化進程,走出新的遙感技術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在昨日舉行的中國遙感大會主題報告中,中科院院士徐冠華如是說。
中國有機會趕超世界先進國家
遙感技術如何服務于人類?
從國際上看,現代遙感技術發展取決于需求,1960年美國第一顆衛星拍攝的云圈極大地促進了大氣遙感探測發展。為系統了解固體地球、大氣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國際科學界實施了一系列以遙感技術為觀測手段,而這些都是以遙感對地觀測技術作為重要的科學技術手段。
“2005年,中國作為發起國之一,建立起政府間多邊科技合作機制,地球觀測組織GEO,主導和引領了全球對地觀測系統的發展。”徐冠華介紹,在此基礎上,各國都在GEO框架下組織制定了有利于本國發展的對地觀測計劃,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已經制定了全局對地觀測發展戰略。
“十二五”期間,中國啟動了863計劃——“星、機、地”綜合定量遙感系統與應用示范重大項目,規劃建設了“天、空、地”一體化的全國遙感網技術體系,提升了覆蓋數據接收、處理、定量遙感產品生產與應用服務全鏈條的空間信息服務能力,為中國的對地觀測系統走向世界進行了有益探索。
談到中國遙感現狀,徐冠華表示,中國目前已經建立了涵蓋各部門的遙感應用技術體系,各部門紛紛制定了面向本領域的衛星遙感應用發展規劃,建立業務運行系統。目前正在實施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分辨對地觀測系統和空間基礎設施,可初步形成天空一體化高精度對地觀測網絡,初步實現了空間信息資源共享。
“中國遙感科學技術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徐冠華認為,中國作為聯合主席國地球對地觀測組織GEO,正在倡導建立全球性的地球觀測應用信息系統,這與中國目前的全球性戰略發展目標基本一致。未來十年,中國正面臨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可充分利用GEO這一全球平臺在區域和全局層次上加快趕超世界先進國家。
遙感的產業化程度不高
產業化程度不高、市場程度不夠,是遙感技術目前的主要困境。
“衛星觀測系統的商業化、無人機遙感發展,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徐冠華提出,高分辨率衛星觀測系統的商業化,需要制定和完善可實行的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投入、政府扶持、政企合作,軍民融合,國家和地方合作,大力發展高分辨率商業化衛星的數據與應用體系。
無人機遙感的產業化應用也有多重優勢。徐冠華說,與航空航天遙感相比,其技術與門檻資金相對較低;與有人航空相比,無人機遙感空域限制少,危險環境影響低;與衛星航天相比,無人機光學遙感受云影響低,重復獲取頻次高,獲取模式多樣。因此其應用領域可向測繪、減災應急、精準農業、森林病蟲監測、環境監測等多個方向拓展。
針對遙感技術產業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徐冠華建議政府加強宏觀管理,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善遙感企業的投資環境,加快研究成果的轉化。同時可運用經濟規則,建立市場激勵機制,開拓遙感新的應用領域。
要重視大數據、互聯網+等帶來的新興市場動力,走出新的遙感技術創新驅動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