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曼竹
[摘 要]C·P·E巴赫作為理性主義柏林樂派的成員,專注于情感的表達,積極為“情感風格”的構建努力,且卓有成就。在中國國內研究現狀背景下,將研究視角歸納為器樂作品本體分析、對音樂領域的歷史貢獻和作品的哲學屬性與美學思想三個方面,對有學術價值的文獻觀點進行了分類和總結,并對研究現狀的局限性做集中闡釋。
[關鍵詞]C·P·E巴赫;情感風格;鍵盤奏鳴曲;美學思想
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以下簡稱C·P·E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次子。作為理性主義柏林樂派的成員,他專注于情感的表達。一方面,他鼎力維護父親“巴赫大師”的美譽,與此同時,他與狄德羅等人推崇的啟蒙思想的核心“理性主義”抗爭,積極為“情感風格”的構建努力,且卓有成就。在他一生的創作中,共有200多首鍵盤作品,52首鍵盤協奏曲,28首交響曲,22首受難曲及250首歌曲。國內對其人的研究著述幾乎沒有,但對于研究視角存在不同的學術觀點。本文將針對中國視野下的C·P·E巴赫研究現狀進行客觀的剖析。
在深入挖掘素材和確定研究視角之初,筆者針對目前中國大陸視域下C·P·E巴赫其人的研究進行檢索與分析,檢索平臺為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和“維普資訊”的檢索結果包含于“中國知網”平臺中)。
一、文獻的檢索與甄選
筆者在CNKI輸入C·P·E巴赫(另有“CPE巴赫”及“C.P.E巴赫”兩種拼寫形式),采用“文獻”加“全文”搜索,共檢索出文獻228篇。采用“文獻”加“標題”的方式,共檢索出文獻21篇(其余為無關文獻)。嘗試其他檢索方法均未果。
上表呈示了如下信息:從文獻種類看,期刊類14篇,碩博學位類7篇。所有文獻發表年限集中在2000年至2015年,其中,2015年發表7篇,2007年4篇,2012年3篇,2014年2篇,2002年2篇,2013年1篇,2010年1篇,2000年1篇,其余年份未見發表。筆者比對兩種檢索方法發現,通過平臺過濾和手動檢索得出的有效文獻量不足10%(此處“有效文獻”由過濾后的文獻占CNKI所有檢索結果228篇的比例得來)。如此觀察,我國國內對C·P·E巴赫不同視角的研究寥寥可數,學術成果微乎其微。
二、學術觀點的整理與分析
筆者對存在的檢索結果進行研讀,將研究視角歸納如下:C·P·E巴赫器樂作品本體分析、C·P·E巴赫對音樂領域的歷史貢獻、作品的哲學屬性與美學思想。以下是對有學術價值的文獻觀點進行的歸納和總結。
(一)C·P·E巴赫器樂作品本體分析
音樂本體分析是對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和聲功能、旋律特性等必要元素的深入探究,通過分析者個人的思維活動,努力捕捉音樂家的創作初衷,并糅合個人的藝術感知對作品進行重塑的過程。這是音樂研究者剖析作品的第一階段,也是極其重要的環節,它決定了研究工作的層次及深度。
文獻中,朱平生的《古典奏鳴曲式的發展演進——C·P·E巴赫〈普魯士奏鳴曲〉的淺析并思考》①對古典主義時期奏鳴曲的內部結構作了概述,重點對《普魯士奏鳴曲》的布局作全面分析。古典主義時期的奏鳴曲式,是從最早的三部曲式發展而來的,呈示部通常具有兩個主題,也就是主題和副主題,第一主題出現在主調上面,副主題一般出現在屬調上或者其他近關系調上,例如下屬調、關系大小調、同名大小調等,容易形成調性與色彩的對比。展開部通常比較自由,呈示部中的主題一和主題二在此得到釋放與拓展,一般沒有固定的結構。再現部是呈示部的重復再現,特征中最為關鍵的體現是原先在屬調上的第二主題由此變更到主調,而C·P·E巴赫在《普魯士奏鳴曲》中的再現部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他將第一主題的旋律反復運用到該部分的寫作中。這一做法,我們是否可以看作奏鳴曲式由此確立并逐步牢固其在曲式發展中重要地位的關鍵一筆呢?文中大篇幅比較論述了《普魯士奏鳴曲》前后段落曲式的結構,證明了他對奏鳴曲式的深遠影響。音樂斷代史中的描述,巴洛克初期奏鳴曲沒有固定范式,“樂章尚未有固定的排列順序及形式,甚至可自由地與舞曲混合”②。而C·P·E巴赫時期,他的第一首普魯士奏鳴曲的再現部出現了雙主題,低聲部以d小調出場,承接高聲部出現的第二主題旋律,由此創造出動力性變奏的模型,“情感風格”初現端倪。
當然,也有因本體分析得出具象結論的例子。如演奏方向研究生李文來的碩士學位論文《探尋C·P·E巴赫〈a小調長笛奏鳴曲〉的音樂風格與演奏技巧》③。文章正文部分分為三個部分,篇幅著重分布在C·P·E巴赫的音樂風格及《a小調長笛奏鳴曲》的本體分析。在本體分析章節中論述了作品的曲式結構與音樂織體、音樂旋律以及節奏特點、調性和聲分析以及音樂表現。文中,她強調《a小調長笛奏鳴曲》作為無伴奏長笛奏鳴曲在長笛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實際上也是唯一的一首無伴奏長笛奏鳴曲),是連接巴洛克與古典主義的紐帶,此時的作品已然顯現了音樂風格的兼容性,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另一位巴赫家族成員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的系列小交響曲音樂則乘上了巴洛克的末班車。
(二)C·P·E巴赫對音樂領域的歷史貢獻
由本體分析引申至音樂風格的探究是音樂學研究的進階階段,過程中進行的大量例證充盈了C·P·E巴赫本身的價值,成為支撐其實際貢獻的理論依據。中國視野下對C·P·E巴赫研究,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梁璟琳的學位論文《C·P·E巴赫鍵盤奏鳴曲主題音樂風格研究》④堪為典型。作者通過分析多首C·P·E巴赫鍵盤奏鳴曲的本體,結合時代特點,從而得出主題音樂風格的具象特征。他采用了引證和對比等分析方法,完成了C·P·E巴赫對古典奏鳴曲主題風格演變的重大貢獻的論證,同時證明了他對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巨擘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均產生過影響。筆者歸納總結作者在論文中出現的幾個主要觀點為:一是以海頓為代表的古典樂派受到C·P·E巴赫的影響,早期許多作品中出現的樂思、主題及語匯富有近程度的同源性。例如國內大多數以海頓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中都明確肯定了C·P·E巴赫對其作品的影響,通過解構奏鳴曲式每個部分,發現統一性在主題樂思中體現得十分明顯,還有對“狂飆性”因素等情感風格上的論述。二是主題動因反映了音樂的表現性特征。C·P·E巴赫的某些奏鳴曲中,呈示部的主、副部主題比例分配不均,主部主題所占篇幅大、影響力深,而副部主題一筆帶過,甚至忽略,與后來成熟的奏鳴曲式形成極大的反差。因此,作曲家將主部主題的動機描畫得尤為明顯,在這種不成熟的現狀下,音樂表現力反而更加突出,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隨著C·P·E巴赫奏鳴曲產量的增加、寫作技法的熟練運用,他受時代因素的影響,后期作品趨勢結構已形成規整的四方形結構,音樂具有幾何層面的美感。該論文的寫作重點是圍繞C·P·E巴赫在音樂寫作語匯、曲式框架搭建等角度對于古典音樂思潮的影響展開的,并分別截取了其與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作品的譜例片段進行對比分析。
許金昕《從C·P·E巴赫的奏鳴曲看奏鳴曲式的過渡、定型與變化》①中提及,作曲家一生創作了200多首奏鳴曲并結集而成《奏鳴曲集》,這些作品見證了他創作生涯的三個時期,C·P·E 巴赫不僅進化了奏鳴曲式的結構,同時完善了巴洛克二部曲式等曲式結構。他對曲式學貢獻巨大,更是切實推動巴洛克音樂質的飛躍的重要人物。
(三)C·P·E巴赫音樂的哲學屬性與美學思想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它既是一門思辨的學科,又是一門感性的學科。丁旭東《哲學辨證觀念在奏鳴曲式發展中的體現》②一文中,主旨思想是哲學中的唯物辯證法。例如,作者的《G大調奏鳴曲》的呈示部僅出現了主部主題,副部主題空缺,它體現了辯證法中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如果把主部主題比作矛盾的主體,而副部主題是客體,矛盾的特殊性顯而易見。C·P·E巴赫認為這樣的曲式結構是有缺陷的,因此在經過多首無副部主題音樂創作后,作曲家在1763年的《f小調奏鳴曲》中進行了完善。作者在對該曲的結構分析中發現,C·P·E巴赫不僅做到了填充作品的副部主題,并且明確了主屬調的關系對比這一重大命題。這兩點成就充分印證了辯證法的另一觀點——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作曲家在發現并證明這些想法的同時,無形中使得它們相互串聯并互相促進,使自己的音樂造詣得到升華。
反觀歷史進程中任何一位成就卓著的偉人,他所處時代大環境及社會人文水平形成他的增產因子。孫瑋的《連接復調音樂和主調音樂的紐帶之一——卡爾·菲利浦·艾曼紐爾·巴赫》③一文中,大篇幅介紹C·P·E巴赫的受教育路徑,從文化重鎮魏瑪(Weimar)的成長經歷,到萊比錫(Leipzig)大學的學習,成就了他的層次修養和廣闊的視野。游歷至柏林(Berlin)后,腓特烈大帝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βen, der Groβe)成為他的貴人,音樂創作自此有了質的飛躍。彼時哈塞和格勞恩的歌劇對他潛移默化,使得創作增添了戲劇性元素。文中提到,作為“情感風格”的先驅,C·P·E巴赫在音樂語言上大膽革新,例如“大量采用色彩暗淡的小調式;為增加情感的強度和達到突然爆發的效果,強調音響極端出其不意的對比;在主調織體中加進對位線條以增強表現深度”④等特征,作曲家將個人的思想感情和審美偏好凝融于作品。種種屬性使得“反理性主義”的美學觀點明顯突出,即使因過度自由和充實化產生的“感傷主義”稍顯過重。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巨匠海頓深受C·P·E巴赫影響,他的創作中期(約18世紀70年代)中“情感風格”的比重逐漸增加,這也奠定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風格。盡管對于“情感風格”的定義比較模糊,況且對“情感風格”與C·P·E巴赫的相互關系還存在爭議,但“情感風格”真實而形象地在西方音樂發展歷程中存在過。“情感風格”由W.F.巴赫、C·P·E巴赫、匡茨等人提出,它的短暫出現一定程度上與巴洛克音樂形成抗衡,情緒上形成極大的反差,在音樂美學的范圍內不乏有學者研究,與“華麗風格”“哥特風格”等并舉。但是,作為一種過渡性的音樂風格,其本身所具有的不穩定性決定了它不能長久的留存,而趨向性起到了引導和誘發的作用——它對于連接“巴洛克”和“古典主義”風格具有現實意義。層出不窮的美學觀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情感風格”作為眾多美學觀點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不但造就了時代美學思想,同時對于培養普羅大眾審美意識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對中國視野C·P·E巴赫研究現狀的思考
從以上收集到的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及專著來看,在中國視野下對于C·P·E巴赫的研究相比較巴洛克時期的其他音樂家,成果甚少,并具有相對的局限性,歸納如下:
(一)關注面單一,研究類別失衡
國內學者的研究注重對C·P·E巴赫作品音樂本體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他的鋼琴奏鳴曲及對奏鳴曲式的貢獻上,這對研究C·P·E巴赫的個人價值和音樂領域的貢獻來說顯然是不全面的。此外,對哲學屬性和美學思想的闡釋略顯淺顯空洞,沒有深入挖掘和探究。筆者認為,音樂史學研究者更應重視對意識形態的分析,把對作品本身的剖析上升到窺思和反悟的進階階段,習慣用音樂學的思維思考問題,通過實踐塑造觀念。
(二)缺乏史料支撐,論點單薄
縱觀所搜集到的各類成果,國內研究力量的主體以音樂學院或師范大學的在讀研究生居多,這一群體的專業素養和理論功底積淀薄弱,閱讀和搜集的支撐依據中,出現國外文獻的比例非常小。研究外國音樂及音樂家,一是要帶入相應的地域范圍進行考察,對其所處的時代環境、成長經歷、影響因素全盤掌握,不能將討論的觀點與外因內由割裂開看待。二是對國內外各個時代重要學者的撰述要有非常系統的了解,同時考慮到對音樂文化發展甚至人類文明進程的現實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具備國際視野,使西方音樂史研究具有學術價值。
針對目前C·P·E巴赫及相關問題研究范圍狹隘、內涵淺顯等現實問題,筆者反思:首先,應明確自己的研究動機。要有意識地梳理觀點,通過大量收集和閱讀國外文獻資料建立相關的知識資源庫。其二,確立研究方法。在具體準備的過程中明晰自己的撰著風格,采用音樂學常用的研究方式,對所收集的理論成果進行科學嚴謹的分析,為論文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