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行
[摘 要]2016年9月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中,上海昆劇團演出了經典作品《牡丹亭》與改編自莎士比亞作品《麥克白》的《夫的人》。觀《牡丹亭》,其堅守了昆曲傳統,保留了原汁原味經典昆曲音樂本源。《夫的人》則是融貫中西的新編昆曲,用西方式的戲劇展開手法,作為推動劇情的發展的動力。舞美上注重現代燈光的運用,多種多樣的色彩變化與音樂的結合,這種充滿創新精神的大膽嘗試,為當代昆曲藝術的發展帶來新的思考,也為昆曲藝術的傳承提出新的方式。
[關鍵詞]昆曲;《牡丹亭》;《夫的人》;傳統;現代
中國戲曲似涓涓流淌的清泉,安靜的流淌了千秋歲月,如今它順著歷史的軌跡,悄然而來,作為2016年中國—東盟文化論壇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于9月17日在南寧劇場驚艷登場,送來了天籟之聲的戲曲盛宴。其中,上海昆劇團帶來的昆曲經典《牡丹亭》與新編現代昆曲《夫的人》在南寧劇場上演,格外引人注目。《牡丹亭》是驚艷綻放了百年歲月經典中的“經典”,是中國古典詩詞與南北曲音樂結合的亙古恒今的佳作,品《牡丹亭》詩歌雅致、曲調婉轉流暢,如沐春風。《夫的人》是富有現代氣息的中西結合的創新之作,這是傳統昆曲與現代昆曲的直接對話,其有效地汲取西方戲劇觀念,又極具中國格調,再次印證文化是世界的,但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筆者兩晚身處南寧劇場,似乎經歷了時光的穿梭,進入久遠的中國與西方古代文明。加上上昆優秀表演藝術家的精彩演繹,藝術作品在新時代藝術家中的二次創作中,似乎又展現了時代的品味和變遷,但昆曲獨秀百年的藝術魅力是永恒的。
一、百年傳承、如沐春風:品昆曲《牡丹亭》
昆曲《牡丹亭》是一部蘊涵了極高的美學價值與深厚的思想底蘊的作品,在中國戲曲史上綻放了四百年之久,擁有著驚人的生命力,余秋雨先生稱它為“中國傳統戲劇學的最高典范”,是昆曲的集大成之作。時至今日,依然影響著中國戲曲發展的軌跡。上海昆劇團排演的《牡丹亭》可謂這一佳作中的經典,于2008年排演了全新《牡丹亭》享譽世界,與2004年白先勇先生推出的青春版《牡丹亭》比較而言,上海昆劇團則更堅守了昆曲傳統的內涵和忠于原作。當然,兩個版本都被業內譽為《牡丹亭》的經典版。不想竟能在南寧舞臺現場看到經典段落,真是感到十分的幸運啊!想到此,不禁再為圍繞著“中國—東盟”而興起的各類政府文化舉措而拍案叫好!
上海昆劇團的《牡丹亭》最大的特色,首先在于音樂方面保留了其原汁原味的傳統戲曲音樂本源。在[山桃紅]和[皂羅袍]這些經典唱段中,以人物的發展為主要脈絡,運用符合人物性格特點的音樂語匯,并以主線貫穿全劇,使相對獨立的曲牌體的唱腔風格融匯貫通,讓全劇的音樂形象更加出眾,這顯然是湯顯祖的高明手段。筆者作為一名專業音樂人士和業余“昆迷”,首先關注到了上海昆劇團伴奏音樂極具烘托作用。如《驚夢》一折,這一用詩一樣的筆墨描寫杜麗娘與柳夢梅夢中相會的情節,打擊樂器的加入就把麗娘的夢醒后的失落之情襯托得淋漓盡致,旖旎的氣氛在音樂的烘托下,把人物表現得含情脈脈而又富于美感。其中花神出現的配樂更是其巧妙之處,用音樂本質保證了故事的純潔性,又讓觀眾感到美的存在。在戲曲樂隊編制方面,配備了完整的樂隊編制,并且借鑒現代配器的手法,大大豐富了音樂的層次感,傳遞出的音樂極具畫面感。另一方面,原汁原味的傳統戲曲音樂,延續了江南絲竹樂的婉轉之美。
上海昆劇團的藝術家們在唱腔和表演上更是讓人欽佩。昆曲的唱腔是明代戲曲家魏良輔等,經十度春秋潛心研究,融匯南曲與北曲精華而成就的,史稱“水磨調”。至此,“水磨調”作為一種新的聲調系統,運用“囀喉”的方法,將文字的發音表現得“抽密逞妍”,使南曲更顯得婉媚艷麗,而北曲則是寬闊慷慨,使得每一個字的聲韻與音樂達到最緊密的契合,這種結合的細膩之美,在中國上百個戲曲種類中獨一無二。如今,筆者更感受到只有到現場聆聽與欣賞,才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昆曲“水磨調”流露出來的“轉音若絲、流麗悠遠”的細膩之美。加之沐浴于古代雅詩和藝術家的精致妝容、優雅步度和舞姿,將一出悱惻的愛情故事演繹得更是風情萬種,真是酒不醉人曲醉人啊!現場聆聽,確實感受上海昆劇團之《牡丹亭》創作者,還是立足于原譜的繼承,沒有進行重新編配。筆者覺得,比起以前看到的某些西方觀念加入后的《牡丹亭》版本而言,上海昆劇團才是昆曲唱腔的完美傳承者,把曲牌的“腔”演繹得十分完美到位,對《驚夢》《尋夢》《拾畫》《叫畫》這些經典的唱段,保留了其原有風味。其他唱段,根據劇情、人物的發展,做了細節上的微調。在幕與幕的銜接上,行云流水般的幕間音樂,很好的串聯起劇情的發展,進一步渲染了舞臺氣氛。
最后,在舞美設計上,現代舞臺燈光的變化與昆曲傳統的古典美相接軌,并沒有所謂的沖突,而是將古典美與現代美水乳交融地結合起來。在《冥判》一折尤為突出,當地府判官鬼怪出場時,選用的紅色、白色燈光非常契合劇情要求,給人陰森妖異之感,讓人身臨其境。不愧四百年之昆曲名作,不愧當代之經典演繹,觀上海昆曲團《牡丹亭》,如沐春風。
二、莎翁邂逅昆曲、別有特色:評昆曲《夫的人》
尚未觀看,已聽聞此次來演劇目中有一部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麥克白》的佳作,不免心中忐忑。莎翁可謂世界推崇的戲劇大家,但是西方的戲劇觀念和中國傳統戲曲顯然是有著很大差異性,尤其曾觀賞過演出于美國紐約的由陳士爭導演的全出《牡丹亭》DV,雖然陳先生有很大成就,但筆者并不認同其將西方戲劇觀念的大量注入《牡丹亭》的做法,因而,特意購買了繼《牡丹亭》之后的《夫的人》門票。確實,上海昆劇團真是堪稱昆劇業內代表藝術團體,他們的劇作家和表演藝術家在時代中堅守著中國藝術的本質精神。
《夫的人》是一部有著全新視角的新編昆劇,內容改編自與湯顯祖同時代的英國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但是卻以原劇中戲份并不多的麥克白夫人為女主角,將這位女性細膩的心理變化和豐富的情感波動進行了深度的挖掘與細致的刻畫。用昆曲的語句描繪這位野心勃勃、不甘人下的女性形象,真是非常的有趣,因而音樂也讓人耳目一新。“我是夫人,二八年華,嫁入夫家……我的夫,驍勇善戰,氣宇軒昂,他,乃蓋世英雄也!”這段唱詞一出場,就讓你感受到了與傳統昆曲絕代佳人、一方才女閨秀的形象迥然不同。夫人一角,突破了平日里慣有的大家閨秀形象,將閨門旦的柔情細膩、正旦的熱情奔放、刀馬旦的精湛功底等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在[滾繡球]與[叨叨令]這些唱段中,是以一種“洗手”意象貫穿“夫人”的個人發展進程,“洗手”通過戲曲表演的指法云手的巧妙運用,結合水袖動作,紅色燈光的氣氛烘托,展現了女主角內心深處的恐懼和孤獨。再說在夫人最后皇夢破碎的[叨叨令]中,她將自己從劇最初編織的“幻想”一個個毀滅,無不令觀者動容。這是一種令人動容的執念,愛一人,愛到極致,無論生死;恨一人,痛到極致,瘋魔成戲。夢醒時分,卻倏然發現,編制的美好與心心念念的“他”,不過是南柯一夢,愛始終是一個人的夢,獨自地老天荒。但此生絕無悔意,愿與來世相見。此情此景,首尾呼應,無論角色對與錯,觀眾都為演員精湛的演技所折服。值得一提的是,在劇中三位男演員分別以凈、生、丑這三個行當詮釋“夫”陰狠、溫柔、軟弱等各個側臉,他們還在劇中扮演其他角色,法師、太監、刺客、護衛等配角,這種人物的配置運用,展現了《夫的人》與眾不同的一面。在唱詞方面,創新性的加入了較為“流行”的白話語言,這種語匯的加入更加貼切現代劇情的需要,拉近古老的昆曲藝術與現代觀眾的距離,又不失其藝術性,這點尤為可貴。
此外,筆者認為相比傳統昆曲結構基礎,《夫的人》在戲劇結構方面不同于傳統戲曲的起承轉合敘事手法,而是采用西方戲劇展開手法,淋漓盡致的刻畫出“夫人”被王權熏心的心理波動的場景,這是傳統戲曲所沒有關注到的點。給人印象深刻的還當屬整個舞美設計的“色彩設計”。在當代的舞臺戲劇和電影中我們都能感受的大膽主題“色彩”的應用,以色彩作為人物性格一種“明示”手法,讓觀者一方面眼睛受到色彩的刺激,一方面透過這一色彩而感悟作品人物的性格基調。還記得青春版《牡丹亭》也在服裝色彩上進行了一些成功的嘗試,但那是柔和的一種展示方式。而《夫的人》則打破了傳統昆曲演出舞臺的局限性,進一步拉深了舞臺的空間感,把紅、白作為主要色調,具有視覺震撼效果。如夫人以一身喜氣的“紅”衣反襯出人物沖動的性格與極端感;三個“夫”的白色與底邊藍色的長袍,表現出男主人公的憂郁、神秘的氣質,這些不同的風格、不同色系的強烈對比,渲染了人物之間的關系;劇中以三個紅色木框為全劇的主要道具,隨著劇情的進展和角色的內心變化而形成不同的擺放位置,或豎立,或放下,或對立,或疊加,從而幻化出不同的空間。木框就像枷鎖一樣,使劇中人物鎖在其中,始終跳不出這個框。與傳統的昆曲相比,《夫的人》在舞臺道具的運用上顯得極具有現代氣息,注重方向位置的細致變化,燈光與道具相互呼應,以符合人物性格的“紅色”為主,讓觀眾不得不為變化莫測且獨具匠心的舞臺布置稱贊。
這是一部精心打磨的“西劇中作”,筆者已然感受到了戲曲家誠心誠意探索昆曲創作中新的可能性的艱辛歷程,他們走入歷史,在《牡丹亭》同時代的戲劇領域中找尋靈感,當昆曲邂逅了莎翁,碰撞出了一種新的可能,讓古老的昆曲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三、戲海悲秋:這邊風景獨好
觀賞了兩場來自上海昆劇團的昆劇作品,也靜下心來看了幾出好戲,其中,也不乏富有現代氣息,具有新穎創作構思與實驗性的舞臺布局的新劇,如以家庭倫理為線索的滇劇《水莽草》,以及飽含愛國主義的晉劇《范續亭》等。從節目單上看,此次上演還有:匯集廣西本土多種曲藝展演——《七彩曲韻曲藝展演》可謂豐富。9月22日,南寧漸有秋的涼意,2016年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舞臺圓滿落幕了。看了這么多好戲,不能不無有所思啊。
作為一名音樂學生,由學習民族器樂,進而從事中國音樂歷史文化的研究,遂漸入“昆迷”。但是,在學術研究的活動中,常常耳聞的是民族音樂的專家慷慨陳詞民族音樂的當代“困境”、文化的消亡的現實,在采風中也常聽聞某某民歌已經消亡的故事。但不料想,此次戲劇周昆劇上演的劇院竟然爆滿,這確實是筆者沒有料想到的。戲后忍不住好奇之心,與青年朋友交流并了解到,一方面此次的活動,由政府作為對于大學生的教育而推廣普及至大學校園,另一方面他們不少確實和筆者一樣,漸入“昆迷”。問其緣故,多為仰慕古典文化而來,或多或少也是受到近年來古琴、昆曲走入清華北大校園新聞報道的影響,從想了解一下中國古典文化的好奇,到真的漸漸喜歡上昆曲。因而,同學們耳聞相傳、結伴而來,戲劇周的戲院充滿了年輕的氣息!筆者想劇場的爆滿,說明此次活動組織得當有力,也體現大學生階層的青年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還是有著一定的認同感的。但是,這并不能否認今天中國傳統戲曲已經失去的陽春三月的朝氣,而進入了深秋的蕭涼。一些地方劇種瀕危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改變。或者,必然會有一些戲種消亡。但是也會有一些,會堅守度過深秋、寒冬,隨著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一些體現民族文化精髓的戲種,會再次迎來春天!那么,說到此,一些戲曲必然得提高自身的藝術含量,在國家精品戲劇工程的扶持下,不斷精進,多推佳作,才能靠自身藝術價值走入春天!
曾幾何時,昆曲也曾寂寥,但它總是在文人的關注中,通過藝術家們錘煉精品古典作品、創作新作再次崛起。從四百多年前《牡丹亭》跨越到當今的《夫的人》,我們可以看到,在時間的長河洗禮下,數不勝數的藝術種類漸漸消散,經得起錘煉的藝術形式愈發珍貴。因而,一部可以經得起百年推敲的佳作,和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的創作手段,應是當代戲曲發展的必由道路,也是今天國家精品戲劇工程推行的重大意義。希望來年,這邊風景依舊,依然能看到南寧的戲劇舞臺上有眾多的佳作,如桂劇、邕劇、彩調等戲曲,以及文場等曲藝,在政府的扶持和當代青年人的熱心推動下,再現戲劇周之熱潮。